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栋华  李传秀 《植物保护》1964,2(3):116-116
1963年春山东省文登县文城公社九里水头大队用赛力散液浸甘薯苗18,500株,栽后95%以上成活,而未用赛力散浸苗的,栽后因黑斑病而死亡的一般在10%,严重的达30—40%。  相似文献   

2.
甘薯黑斑病、软腐病是我市甘薯贮藏期两大病害,不防治一般年损失达30-50%,1980年以后用多菌灵防治,才将损失控制在5%以内,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其防治效果有所削弱,为了探索新的防治药剂,特用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特克多试验,结果表明用该药1000-1500ppm的防效显著,完全可  相似文献   

3.
储坤 《植物保护》1964,2(3):115-116
舟山地区甘薯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因土壤带菌。健康无病薯苗,插到带有黑斑病菌的土壤里就会发病,有时还很严重。所以我们重点抓住了处理土壤防治黑斑病效果的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甘薯茎线虫病Ditylenchus dipsaci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在烟台市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发病地块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20年来,我们先后采用了涕灭威、呋喃丹、敌百虫、甲基异柳磷等药剂防治,虽说效果不错,但因药源紧缺,价格上涨,限制了大面积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甘薯增产菌是北京农业大学筛选、研制的有益细菌(以腊质芽孢杆菌为主)。1986~1988年在宿县地区7个点,进行了甘薯增产菌防治黑斑病的大面积示范推广。 方法:用甘苗专用增产菌(液剂),每亩50~100毫升,兑水1~1.5公斤稀释。然后将剪好的甘薯秧苗栽入地下部分,放在菌液中浸蘸2分钟,即可取出栽插;或边浸蘸秧苗边扦插。收获时考察处理出与发病田的发病情况。 结果:增产菌浸蘸薯秧,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1986年为33.30~91.67%;1987年  相似文献   

6.
防治贮存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fimbriataEllisetHal sted)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 ,造成甘薯大量烂窑、烂床、死苗。甘薯黑斑病菌侵染薯块组织产生毒素 ,人畜食后引起中毒。贮藏期甘薯因受黑斑病危害造成损失达 2 0 %~ 50 %。为此 ,笔者进行药剂防  相似文献   

7.
贮藏期甘薯黑斑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国光牌保鲜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贮藏期甘薯黑斑病进行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国光牌保鲜剂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保鲜率为92.75%;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保鲜率为79.24%;50%菌灵效果较差.保鲜率为67.73%。  相似文献   

8.
甘薯花叶病在河南许昌、郑州、新乡等地区发生很普遍。在甘薯生长期间除黑斑病外,其次算是甘薯花叶病害的危害最为严重;据有经验的老农谈:此病约在数十年前就有发现,其后逐渐普遍,近年来在苗床和大田期为害严重,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1958—1961四年来,作者在河南省许昌、禹县、漯河、郾城、西华等地调查试验,苗床期平均发病率为13.45%,大田期为13.95%;感染此病的平均损失率达到7.4%。此病有二种类型:甘薯轻型花叶病毒初期,叶片网状脉表现清晰,呈明脉状。此后沿叶脉呈一片不规则的褪  相似文献   

9.
甘薯黑斑病(即红苕黑斑病,俗称干疤烂)是生产上一种常发毁灭性病害。尤其在窖藏期间,由于薯块集中,环境适宜更易发生,往往造成“有薯下窖,无薯育苗”的现象。我们于1983年在内江靖民公社进行了药剂防治窖藏甘薯黑斑病的试验示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国产)500倍  相似文献   

10.
刘养正  冯代贵 《植物保护》1964,2(6):251-251
四川省自1958年发现甘薯黑斑病之后,为害损失甚重。其为害严重期主要表现在收薯入窖后一个半月左右。四川收获甘薯一般在霜降前后,此时温湿度较高(旬平均气温在18℃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加上在刨收、装运、入窖过程中,人为的创伤,为黑斑病菌的侵害活动,提供了条件,因而往往在下窖后七、八天,就发病烂窖。 1963年9月,我们选择了重病区之一,营山县城附公社红光大队一、二生产队,和平大队四生产队进行防治示范。方法是,适时收薯,提高入窖质量,改进打窖方法,加强窖藏管理,进行药剂处理等措施。霜降至立冬收薯;薯窖大都打在地势高燥、土质带沙、阳光不直射地方;窖口径1.7—1.8  相似文献   

11.
河北卢龙县是甘薯产区,过去育苗多用零水零火的方法,炕温不高,一般只烧到22℃左右,最高不超过25℃,上水是凭经验,随时零浇。这样,薯坑处于低温多湿的条件下,不利于秧苗生长,而有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坏坑现象比较普遍而严重,甘薯产量也受到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纪桐云 《植物保护》1964,2(1):45-45
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以往文献记载多列为桑树病害,对其为害甘薯的严重性较少注意。近几年来,安徽有些地区由于此病的发生使甘薯受到相当损失。据1957—1958年调查,全省有25个县市发现这种病害,以后又有些地方陆续发现。1961年颖上县刘集公社苏义大队100多亩春甘薯有50%以上的面积发生了紫纹羽病;该县谢桥公社庙后大队160多亩甘薯,发生病害的面积占62%,一般病株率10—30%,严重的达66%,薯块在地里就烂毁。樅阳县在1961年调查,汤沟、长风等四个公社甘薯  相似文献   

13.
应用性诱剂诱捕甘薯小象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清  陈淑和 《江西植保》2001,24(3):68-69,67
甘薯是惠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甘薯小象虫Cylas formicarius(Fabricius)是甘薯的主要害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而以幼虫为主。被害薯块诱致病菌侵入,导致黑斑病、软腐病等病菌侵染而腐烂霉坏,甘薯小象虫危害一般损失1-2成,重者达4-5成。近年来发生危害的趋势加重,严重制约我县甘薯生产的发展。由于小象虫以幼虫蛀食为主要危害途径,因而防治较难。1986年美国Heath等人和1990年颜耀平等人合成的小象虫信息素在美国、台湾应用,对小象虫雄虫具有很好的引诱活性,中国农科院动物研究所合成的甘薯小象虫性信息素1993年在广东实验,对甘薯小象虫也具较高的诱虫活性。1997年-1999年我们引进性诱剂在本县黄塘、东岭、东桥、螺阳、东园、山霞、涂寨等乡镇进行田间诱捕甘薯小象虫的试验,示范,取得 很好的效果。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杀菌剂浸苗时各因素对甘薯黑斑病发生的影响,探讨根据药剂类型优化浸苗技术的必要性,选择内吸性的甲基硫菌灵和非内吸性的百菌清开展浸苗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浸苗时间和药液质量浓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比较浸苗时间、药液浓度、孢子浓度对甘薯黑斑病发病的影响,利用浸苗时间与药液浓度的组合试验,探讨浸苗条件与防治效...  相似文献   

15.
朱广济 《植物检疫》1992,6(2):149-150
在植物检疫对象的审定工作中,有关甘薯黑斑病 Ceratocystis fimbriata 在新疆要不要作为检疫对象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讨论一下。众所周知,甘薯黑斑病曾作为国内检疫对象最早出现在50年代公布的第一个名  相似文献   

16.
平阴县甘薯种植面积1万hm2,2000年黑痣病严重发生。据调查,收获时病块率一般5%~10%,经2~4个月的贮藏后,病块率增至10%~20%,严重的达37.8%,极大地影响了外观和销售,使甘薯收获期价格由前4 a的平均0.51元/kg,降至0.30元/kg,贮后甘薯售价由前4 a的平均1.10元/kg降至0.46元/kg,农民收入造成极大损失。  甘薯黑闱病病原为Monilochaetes infuscan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色菌科,毛链孢属。此病菌主要侵害甘薯地下部分。薯块受害初现淡褐色小斑点,其后斑点扩大变黑,合并成规则病斑,上有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硬化有细…  相似文献   

17.
棉花轮纹叶斑病(AlternariamacrosporaZimm.)又称棉花黑斑病,可造成棉花叶片焦枯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棉花轮纹叶斑病过去在馆陶发生很轻,2001年突然严重发生。据调查,该病为害棉花叶片,发病初期在中、下部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圆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褐色斑,有的病斑出现不明显的轮纹,发病后期上部叶片也出现病症,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据县植保站调查,7月31日发现病叶,当时发病部位为中、下部叶片,病株率30%,病叶率15%左右,到8月14日有病棉株上部叶片也出现病斑,病株率达50%,病叶率达80…  相似文献   

18.
甘薯茎线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区的重要作物。当前甘薯生产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防治分布广泛的甘薯茎线虫病( 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vne),俗称糠心病,受害甘薯一般减产 20%~ 30%,严重的达 70%~ 80%,甚至绝收,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此我们自 1990年开始,先后用辛硫磷、呋喃丹、克线磷、甲基异柳磷、茎线灵、铁灭克、神农丹等 10余种药剂进行了防效比较研究。初步明确神农丹的防治成本低,防效及增产效果好,适宜推广。为此,我们专门于 1990年进行其与常规药剂 40%甲基异柳磷的对比试验。 1试验方法   试验…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兴城县用硼砂温浸种薯防治甘薯黑斑病,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甘薯生产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4年十五年中,甘薯的栽植面积由6千多亩扩大到13万多亩,每亩产量由157斤(折粮)增加到414斤。尽管如此,黑斑病仍然是甘薯生产上的最大病害,烂窖、坏炕和栽后死苗  相似文献   

20.
苏光麟 《植物保护》1965,3(3):89-89
防治甘薯黑斑病,过去在插秧期间多采用高剪苗或剪白根的方法,但因高剪苗影响提前插秧,剪白根防病效果也不彻底。1964年试用1%硼砂溶液和0.1%硫酸铜溶液浸苗的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