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黑麦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小黑麦品种(组合)产量形成特性表明:(1)小黑麦穗数少于对照固安大麦,每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固安大麦,产量表现有高有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冬性品种(组合)的每穗粒数高于春性品种(组合),饲草型品种(组合)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但产量差异表现不明显;(2)饲草型品种(组合)鲜草重和干草重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2.
小黑麦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小黑麦品种(组合)产量形成特性表明;(1)小黑麦穗数少于对照固定大麦,每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固定大麦,产量表现有高有低。不同品种(组合)之间,冬性品种(组合)的每穗粒数高于春性品种(组合)饲草型品种(组合)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但产量差异表现不明显;(2)饲草型品种(组合)鲜草重和干草重高于粮饲兼用型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3.
为拓宽山西优质小麦品种资源,采用田间试验,分秋播(2010年9月28日)和春播(2011年2月28日)两个播种时期,研究了来自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9个优质小麦品种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表现。其中黄淮冬麦区品种为烟农19(冬性,强筋)、淮麦18(半冬性,中筋)和宁麦9号(冬性,弱筋),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品种为镇麦168(春性,强筋)、皖麦33(春性,强筋)、宁麦13(春性,弱筋)、扬辐麦2号(春性,弱筋)、扬辐麦4号(春性,弱筋)和扬麦15(春性,弱筋)。结果表明,烟农19和淮麦18在晋中麦区秋播可正常越冬,并获得相当的产量,且烟农19的成穗数和产量高于淮麦18;9个引进小麦品种在晋中麦区春播均可抽穗成熟,但因2010-2011年度秋冬春三季连旱,所有品种在苗期到拔节期受旱,因而均未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烟农19和淮麦18的籽粒产量和品质秋播明显高于或优于春播。总体来看,在晋中麦区,烟农19和淮麦18适宜通过秋播种植加以利用,扬辐麦2号、宁麦9号有望通过春播种植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但杂种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产量优势才能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自从Immer(1941)首次报道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7%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agberg(1963)报道17个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O,而Fqer(1976)报道冬性与春性大麦杂交的杂种优势超过100%。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春性大麦二棱型和四棱型品种与产量有关的几个性状进行了比较,并对产量结构做了通径分析。在产量结构中,二棱品种以每穗粒数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7974),四棱品种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千粒重(p=0.6483)。初步认为,吉林省生态条件下,啤酒大麦产量育种,二棱型品种的主攻目标是每穗粒数,四棱型品种为千粒重。吉林省啤洒工业发展很快。自1978年以来,啤洒产量每年递增24%。预计1990年产量将超过40万吨,需种植啤酒大麦50万亩,本世纪末啤洒产量要达到100万吨,要种110万亩,才能实现原料自给。为了扩大啤洒大麦面积,必须尽快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值大麦积极性。而提高大麦单产,必须及时向生产上提供高产优质的大麦新品种。经几年引种鉴定,现已筛选出蒙克尔、莫尼斯和富士二条三个国外品种,代替了原地方品种和龙大麦,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大步。但单靠引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自己的育种体系。即根据我省麦类作物的自然生态条件,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不断为生产上提供适于本省栽培条件的,符合制麦和酿造工艺要求的高产抗病新品种。目前,这项研究工作在我省已经起步。本文通过对春性二棱品种和四棱品种与产量有关的几个性状的分析比较及产量结构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试从理论上验证在我省生态条件下,不同棱型啤酒大麦高产新品种选育以哪些性状为一攻目标提出初步意见,供育种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物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但杂种必须具有足够高的产量优势才能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自从Immer(1941)首次报道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7%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Hagberg(1953)报道17个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O,而Fejer(1976)报道冬性与春性大麦杂交的杂种优势超过100%。但大多数报道认为杂种大麦的产量优势为20—50%。然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在稀播单行种植条件下获得的。一般认为这些结果不能很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2)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支链淀粉含量,除紫糯麦1号外,其余糯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97%。(3)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糯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Ⅰ类包含28个品种,占总数的64%,产量和品质中等;Ⅱ类包含11个品种,占总数的25%,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Ⅲ类含5个品种,占总数的11%,产量和品质偏低。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北疆超晚播条件下,冬、春性小麦品种间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10月31日播种,冬前不灌水),比较了6个冬性和5个春性小麦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果表明,春性品种出苗率明显高于冬性品种,春性品种平均生育期(91.8 d)比冬性品种(95.0 d)短约3.0 d;春性品种总茎数平均峰值(869.3×104·hm-2)明显高于冬性品种(772.4×104·hm-2);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平均值在春、冬性品种间差异不明显;新冬41、新春6号、新春43号的产量较高,为7 581.6~7 935.6 kg·hm-2,获得高产的穗数为431.7×104~515.8× 104·hm-2,穗粒数 31.6~36.3,千粒重46.8~52.8 g。综合考虑产量、出苗率、成熟期等因素,初步认为新春6号、新冬41号、新春43号适合在北疆超晚播。  相似文献   

9.
按小麦对低温的反应划分为冬性型和春性型,不能说明生育期长短不同的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间真正的生理差异.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农业物理所在试验中搜集了40多个早熟(春性)和晚熟(冬性)小麦品种,栽培在人工气候室.其照明设备的玻璃顶棚上方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为给安徽麦区旱播条件下小麦品种类型选择提供依据,通过2年多点(蒙城、阜南、濉溪)试验,比较分析了早播下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叶片光合性能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早播下冬性品种烟农19和济麦20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半冬性品种皖麦52和周麦22次之,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最低。冬性品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重显著高于偏春性品种。相同类型小麦品种间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ETR和ΦpsII差异皆不显著,但冬性与偏春性品种间差异显著。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高于偏春性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皆以冬性品种最高,其中蒙城点冬性品种烟农19产量比偏春性品种豫麦70-36和周麦23分别增加了37.6%和38.4%,济麦20的产量分别比豫麦70-36和周麦23增加了37.5%和38.3%。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产啤用大麦新品种扬农啤6号(原代号为苏B0403)系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于2004年从(6308×5078)×苏农22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属于弱春性、早熟、二棱皮大麦,于2008年8月通过江苏省大麦中间试验,即将通过江苏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已申请国家品种保护,公告号为CNA004327E,现委托海丰农场种子公司独家经营该品种,为加速该品种的推广,充分发挥该品种在江苏及邻近省份啤酒大麦生产中的作用,现对该品种试验产量水平、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冬春性、抗寒性与广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我国冬小麦的冬、春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结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及1996年以来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冬小麦品种的特性及作者多年育种经验,分析了目前小麦冬春性的分类、鉴定方法(常规田间鉴定方法及分子标记鉴定法)及与抗寒性、广适性的关系。小麦冬春性鉴定应将2种方法有机结合,冬春性与抗寒性无必然联系。冬小麦在其他特性相当的情况下,抗寒性强的偏春性品种往往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冬春麦杂交可作为提高小麦品种广适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与冬春性相关的变异,以开发冬春性品种分子辅助标记,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 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 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3个基因均得到扩增。序列比对结果发现,3个Br FLC在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等位变异,发生的主要等位变异有SNP和Indel两种类型。Br FLC1变异与冬春性相关性不大,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的变异主要发生在Br FLC2和Br FLC3上。Br FLC2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5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Br FLC3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16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闽诱3号大麦新品种于1985年用浙皮1号大麦品种进行化学药剂处理,经过四年五季(代)选育而成。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春性偏冬,大麦1988年和1989年在莆田市涵汪安仁和棣里村试种表现良好。1989年在棣里村试种半亩,经测产折亩产303.4公斤,比莆大麦4号223公斤增产36.13%;同年参加福建省大麦新品种预备试验,福州点比对照品种莆大麦4号增产13.6%;夏季在黑龙江省赵光农场加速繁殖,亩播量7.5公斤,在发芽率较低、基本苗较少的情况下,亩产仍达216公斤,籽粒较大而饱满,千粒重达43.8克。  相似文献   

15.
将来自两个冬大麦栽培品种和一个春大麦杂交的试验系与耐黄矮病的几个大麦品种在接种与不接种下进行穴小区对比试验.成熟时,对植株的性状——越冬存活率、株高、有效分蘖及生物学产量——进行了考查.由于春性亲本越冬死亡,用上述性状无法将试验系与耐黄矮病的亲本进行比较,因此试验用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这些试验系的耐黄矮病性:(1)植株所有性状在接种与不接种下有无差异;(2)由感染大麦黄矮病引起上述各性状降低百分数平均值作为病菌危害的评分.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对冬春性小麦在遗传、生理上的差异,对春化和光周期的反应,生长发育规律及生育阶段的划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对生育期、主茎叶片数、株高、穗长、实粒穗数、幼穗分化进程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就冬春性划分标准及生育阶段划分和光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苏北东部沿海的大中农场 1960~ 1998年的大麦生长越冬阶段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自 80年代以来 ,冬季气温上升明显 ,大麦生育进程超前 ,过早拔节冻害严重 ,据此提出 ,改种弱春性偏冬性品种代替春性较强的品种 ,适当推迟播期 ,合理运筹肥水及利用化控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9.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NUEa和NGPE最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济麦22,春性小麦两个指标最高的品种均为扬麦15。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氮肥农学效率(NAE)、氮素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亦高于春性小麦,但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或春性类型小麦中各指标都存在氮高效和氮低效的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品种氮效率高或低的机制不同,使得对氮肥的吸收、利用、转运的能力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氮效率机制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寻找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相关的变异,为开发冬春性品种的鉴定开发分子辅助标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FLCsBr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三个基因均得到扩增序列。序列比对结果发现,3个BrFLCsBrFLC在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等位变异,发生的主要等位变异有SNP和Indel两种类型。BrFLC1主要变异与冬春性相关性不大,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的变异主要发生在BrFLC2和 BrFLC3上。BrFLC2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5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BrFLC3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16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麦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苏北东部沿海的大中农场1960 ̄1998年的大麦生长越冬阶段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自8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大麦生育进程超前,过早拔节冻害严重,据此提出,改种弱春性偏冬性品种代替春性料强的品种,适当推迟播期,运筹肥水及利用化控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