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苯陵独岭蚴遗址红烧土中稻谷印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对独岭坳遗址红烧土中解剖出来的15粒稻谷印痕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其粒形似籼而双峰乳突纵横排列特征近于粳稻,尚留有茶陵野生稻的某些特征,推测属于二向演化的原始小粒载培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2.
关于稻作起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稻作起源要开展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相互比较启发,才能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迄今为止稻作起源的多学科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 表现在稻作起源德单源和多源的分歧;野生稻和栽培稻关系的分歧;考古发掘还存在的地区空白及稻作传播方向的矛盾;稻作起源和民族学研究的不足,稻作本身籼梗怎样起源,如何分化的问题,水稻和陆稻二者先后关系的不同意见等。作者在对选些问题作出归纳的同时,也谈了自已的看法,希望有助于问韪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对独岭坳遗址红烧土中解剖出来的15粒稻谷印痕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其粒形似籼而双峰乳突纵横排列特征近于粳稻,尚留有茶陵野生稻的某些特征,推测属于二向演化的原始小粒栽培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4.
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炭化稻米的发现、形态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扩散筛选法,从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炭化稻米。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偏粳稻(L/W为1. 88-2. 48),少部分为栽培籼与偏籼稻(L/W为2. 50~3. 00)。该遗址文化层14C测年树轮校正值为8942~7868 a BP,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炭化稻米。这一发现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还从古环境及农业起源机制方面,分析了贾湖先民较早开始稻作文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古气候边缘过渡效应的淮河流域或许是我国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发现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稻作起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毒卫星核酸是已知的最小的侵染因子之一,其起源、致病性以及复制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认为,植物病毒卫星核酸最有可能来源于寄主植物基因组或辅助病毒基因组,植物病毒卫星核酸、辅助病毒及寄主三者相互作用对辅助病毒的积累量及寄主病症的发展有调节作用。植物病毒卫星核酸不能自我复制,它们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然而,由于结构不同它们的复制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自发现以来,这类小的亚病毒分子已成为研究植物细胞中大分子间的互作及其辅助病毒复制机制的简单模型。本文主要总结了植物病毒卫星核酸在复制机制、起源、致病性及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在激素受体基因分离鉴定、激素控制株型以及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生长素(IAA)在协调体内外调节机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细胞分裂素(CTK)可以通过对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调节而参与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赤霉素作为植物生长的必需激素之一,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如:种子萌发,下胚轴的伸长,叶片的生长和水稻开花时间等;脱落酸(ABA)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受到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调控,在水稻对胁迫耐受性和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乙烯(ETH)则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激素,它在水稻生长发育和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近几年植物激素在生理学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在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同时也展望了植物激素研究对水稻重要农业性状改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湖地区部分新石器时代遗址水稻硅酸体形状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稻的亚种属性,对浙江省的罗家角、马家浜、邱城、南河浜、喇叭浜、水田畈和江苏省的龙南、徐家湾等遗址出土的陶片、红烧土及土壤,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在26份材料中有11份检出稻的机动细胞硅酸体,它们分属于马家浜、崧泽和良渚等三个文化阶段。硅酸体的形状特征解析表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期的硅酸体的纵长、横长比马家浜文化期分别增加了15.73%、15.15%和11.73%、15.19%;粒子组分中小颗粒明显减少,大颗粒增加。显示出向以大型硅酸体为特征的粳稻方向进化的趋势。判别结果表明:崧泽和良渚文化期为粳稻;马家浜文化早期的判别值有负值,但绝对值较小,和现代栽培的籼稻有差异。从演化过程看,硅酸体特征似籼的早期的栽培稻已具向粳稻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稻株行距配比的优化和株高密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合理的株行距配比和栽插密度,在分析水稻株高与栽插密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水稻合理株行距配比的黄金分割优选法,即依赖于水稻株高(x,cm)的株行距配比为:行距(cm)=0.309 x,株距(cm)=0.191 x,建立了水稻株高密度(y,穴/m^2)的幂函数模型:y=169437x^-2(R^2=1)。应用该方法确定的目前生产上具代表性水稻品种的株行距和栽插密度,符合当前水稻高产栽培要求。 相似文献
15.
16.
以农业生产上常用的15%多效唑为对照,选择其他2种抗倒剂(5%抗倒酯水乳剂和3%调环酸钙水乳剂),分别以3种用量喷施,来探究这2种抗倒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经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喷施处理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但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的喷施用量分别为40、60 g/667 m2时,水稻的光合作用较强。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株高明显降低,且药剂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但对水稻的第3和5节间控制效果不明显。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穗长变短,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且产量排第一;而喷施3%调环酸钙后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基本处于中等水平。综上,在5%抗倒酯水乳剂喷施用量为40 g/667 m2时,能够保持水稻的光合作用,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从而以降低株高来增强抗倒性,对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及与酶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3对水稻植株高度近等基因对,研究了株高基因对GA3 敏感性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基因在苗期对GA3 敏感性强弱顺序为eui>sd1>Sd1>sds(t);其中梗稻的Sd1敏感性强于籼稻的。 用胚乳培养法快速鉴别水稻株高基因对GA3敏感性的结果与幼苗鉴定的一致,说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在酶活性方面,4 d的幼苗中高秆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力比矮秆品系的高, 而8 d的幼苗中矮秆的活力反而比高秆的强。经GA3处理4 d和8 d后,对GA3敏感的品系过氧化物酶活力较低,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8和酯酶同工酶带7与株高对GA3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重点阐述了加强园艺植物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措施和园林植物种植技术,为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