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1,F2、BF1代的育性, 同时记载抽穗期, 结果表明, 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 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提出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 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 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 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评述了关于农垦58S衍生光温敏不育系的核不育基因等位性问题的3种观点;简介笔者近年在这方面研究的结果,提出对这一问题的3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_1 、F_2、BF_1代的育性,同时记载抽穗期。结果表明,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 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本文提出“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水稻远缘杂种F_2一个不分离株系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赵世绪,凌祖铭,杜中(北京农业大学,北京100094)关键词:小孢子发育;无融合生殖;远缘杂种MicrpsporeDevelopmentofaInterspecificHybridF_2Nonsegreg...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广亲和两用核不育系M910S克服灿粳交不亲和性来研究由农垦58S转育的灿型和粳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基因异同。结果表明M901S、农垦58S、7001S、鉴26S具有等位的隐性主效核不育基因,M901S与KS─9、2177S具有非等位的隐性主效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6.
在籼型群体渝85-1A-4/IR8的F3中发现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新材料──CQPGMS,经连续定 向选择,选育出101S、7646S等新资源两用核不育系。101S与7646S相互杂交F表现全不育,两者具有相同的 育性基因;101S、7646S与培矮64S、9309S、安农S、新光S杂交,F1全部恢复可育,表明101S、7646S与它们具有 不同的育性基因;两者与籼型品种杂交、回交,在所有B1F1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3的分离比,在 所有F2代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均符合1:15的分离比,表明101S、7646S的育性受两对独立的隐性主效核基 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向阳  李必湖 《作物研究》2004,18(2):63-67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安农S-1两个不同的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培矮64S,810S,香125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比较各不育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育性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遗传背景等因素对F2育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2育性分离是很复杂的,其中遗传背景是影响核不育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个不同调控位点的影响,从而各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5个籼粳交组合的F1植株、1个低育的DH系和CPSLO17(对照品种)为材料,考察其结实率和花粉育性,花粉育性采用两种方法观察,I2-KI法和苏木精法,其中苏木精法是一种观察籼粳交花粉育性的新方法,用此法可直接在正常的成熟花粉中看到两个精子。结果表明,I2-KI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有显著差异,而苏木精法观察的花粉育性与结实率无差异。由此推论籼粳交F1不但存在雄配子部分不育而且还存在雌配子部分不育,两者的部分不育程度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9.
2000年晚季在杂交组合超级97/明七596的后代中,发现和鉴定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种质光S.经分期播种试验,光S在广州6月初9月底抽穗均表现不育,雄性不育期达100d左右;经人工气候箱光温处理,其在23.5℃条件下不育性出现波动,≥24℃时自交结实率为0,其育性主要受环境温度控制.经等位性检测,光S的核不育基因不同于培矮64S.  相似文献   

10.
2010年在长沙自然条件下对不育系280S和望S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育性转换特性进行鉴定,并结合人工控温冷水池处理的方法,分析了其育性稳定性及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结果表明,280S农艺性状稳定,株叶形状理想,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2.5℃;望S农艺性状较稳定,株叶形状理想,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3.5℃。280S和望S具有安全可用性,可以推荐审定。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开颖、柱头外露特征及其异交结实能力,在小区制种条件下考察了4个不育系的开颖、柱头外露小花数和异交结实粒数,并分析了开颖率、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不育系的开颖率为18.10%~86.28%、柱头外露率为28.68%~67.33%,其中BS366为高开颖率低柱头外露率类型,BS206为中开颖率高柱头外露率类型,BS212为低开颖率中柱头外露率类型,BS1453为低开颖率低柱头外露率类型。供试不育系柱头外露小花和开颖小花的异交结实率分别为59.39%~65.62%和26.16%~55.54%,二者平均异交结实率相差23.46个百分点,表明柱头外露小花异交结实能力高于开颖小花,且不育系间的差异较小。供试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在23.58%~53.16%之间,各不育系间差异显著;开颖小花异交结实粒数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平均比例为50.55%,柱头外露小花异交结实粒数占总异交结实粒数的平均比例为68.47%。开颖率、柱头外露率与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和0.372,开颖率与柱头外露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r=0.467)。因此,高...  相似文献   

13.
高温对光敏水稻与普通水稻结实率降低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对农垦58S、农垦58等6个光敏水稻及常规稻进行光周期反应特性分析中,武昌夏季的自然温度对水稻穗发育及结实率的影响。观察到在较高温度下,5d的SD处理即可使晚粳穗分化启动并抽穗,表明高温对短日诱导穗分化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还观察到在穗分化启动后,温度对幼穗发育进程的光周期效应也有影响,表现为高温可加强长日对幼穗发育的延迟和短日对幼穗发育的促进,而低温则减弱这种作用。在短日照下,对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结实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光敏不育系的结实率均与幼穗发育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常规品种的结实率则主要与抽穗扬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温度在水稻光敏不育中具特殊效应,这种效应与光周期反应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4.
高温对两个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5.
以核质杂种NC2134和D^2-鉴26(均带有D^2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体,以筛选恢复系和转育不育系为目的,用69个春小麦品种为核供体进行回交转育,观察不同核质组合后代的育性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约28%的品种携带有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约35%的品种通过回交可以转育成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系。对其中一些组合F2群体单株育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组合育  相似文献   

16.
小麦RIL群体SSR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SSR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特性,以普通小麦6044和0135杂交得到的F8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具有多态性的76对SSR引物进行群体间分析。结果表明,有15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占总标记数的19.74%。这些偏分离标记中有7个标记偏向父本6044,占总偏分离标记位点数的46.67%;8个标记偏向母本0135,占总偏分离标记位点数的53.33%。这些标记在图谱上有两种分布形式,分别为成簇分布和孤立分布。在7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均发现偏分离标记,其中在3条染色体上发现3个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在施氮和不施氮两种条件下,对农大108 F_(2:4)家系秸秆主要品质性状中的粗蛋白(CP)、粗脂肪(C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氮肥处理之间以及不同家系之间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秸秆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两种氮水平条件下,不同家系之间秸秆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异性分离均符合正态分布,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双向超亲分离;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对氮素的敏感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无论在施氮或不施氮条件下,CP与CF以及ADF与NDF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r=0.42和0.95),而CP与ADF、NDF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0.58和-0.62).  相似文献   

18.
07(131)A是从普通小麦高代优良品系07(131)中发现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材料。为了解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潜力,对其雄性败育特点、不育类型和恢保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7(131)A开花期花药干瘪、不外露、不开裂,花粉粒I2-KI染色表现为染败,带有少量可育花粉。育性正常的07(131)与07(131)A原始不育株杂交,F1表现为不育,再以07(131)单株成对回交,后代还可保持高度不育,表明07(131)A属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对07(131)A与52份不同来源普通小麦品种(系)配制的测交F1组合进行育性调查,筛选出保持高不育的材料4份;保持半不育的材料15份;具有恢复能力的材料33份,其中,高恢复材料30份,完全恢复材料3份。说明在普通小麦品种(系)中存在着07(131)A的保持系和广泛的恢复源。07(131)A在小麦"三系法"杂交育种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给小麦偏分离规律研究及小麦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提供相关信息,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宁7840和Clark杂交得到的F12重组自交系(RIL)为试验材料,利用筛选出的2 40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和291个SSR标记对该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494个标记位点表现偏分离,占总标记数的18.3%,其中有429个标记偏向父本Clark,占偏分离标记数的86.8%,65个标记偏向母本宁7840,占偏分离标记数的13.2%。大多数偏分离标记在连锁图谱上成簇分布,形成偏分离区域(Segregation distortion region,SDR),共检测到33个SDR,分别位于1A、1B、2A、2B、3A、4B、5A、6A、6B、7A、7B和7D染色体上,其中有6个SDR偏向母本宁7840,27个SDR偏向父本Clark。杂合致死基因Ne2、导致偏分离的QSd.ksu-7D、核质互作增强子基因scs所在染色体区间分别与SDR-2B.1、SDR-7D.1、SDR-1A.2存在部分重合,这3个SDR中可能存在上述基因或其同源基因,在合子体选择和配子体选择共同作用下造成偏分离,形成SDR。  相似文献   

20.
选用36份玉米自交系,通过对雌穗小花数、吐丝数、穗粒数等结实相关性状测定,研究其结实特性。结果表明,自交系的结实潜力大,平均雌穗小花数目达579.9个,其中,831412-1小花数最高,达814.1个。雌穗分化的小花数目远多于穗粒数,各自交系的小花结实率平均为75.3%,即平均24.7%的结实潜力未能实现。分析限制结实潜力实现的原因发现,小花的花丝未能吐出苞叶,使结实率平均下降15.2%;已吐花丝的小花中有9.5%未结实,平均穗粒数仅为434.3粒。未吐丝小花和吐丝而未结实小花是导致结实潜力消减的两个重要因素。改良小花吐丝率是提高玉米自交系结实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