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蜂种,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南北各地,粗略估計,中蜂的数量大約要占我国总蜂数的2/3以上。但是中蜂由于受了固定蜂巢和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南靖县是我国新法饲养中蜂较为发达的地方之一。当地气候温和,蜜源丰富,主要蜜源有:油菜、红花、龙眼、荔枝、山乌桕、鹅掌柴(当地称公母树)等,流蜜丰富,泌蜜量大。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陇东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中蜂的饲养,中蜂养殖从业人数和饲养规模均居西北各省各地区之首。但由于受传统养殖方法的制约,加之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中蜂养殖业发展缓慢,难以形成高效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蜂农收入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人们从事蜜蜂养殖业的积极性。近年来,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对陇东南中蜂养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浏阳县属山区,有饲养中蜂的传统。可是,以前都用老法饲养,不便于及时清巢,发现病虫害无法治理,而且产量低。为了发挥浏阳的养蜂优势,从1981年起,中国养蜂研究所将浏阳定为中蜂新法饲养试点,拨给科研费10,000元。在中国养蜂研究所的具体指导下,浏阳成立了养蜂研究会,对全县的蜜源与蜂源进行了调查,编印了养蜂小报,划定了中华蜜蜂保护区,开展中蜂新法饲养宣传,培训了38名技术骨干,举办了六期养蜂技术训练班,还开辟了养蜂试验场,为专业户养蜂传授技术,提供蜂种。中蜂新法饲养将老式的方格桶改用活框箱,将固定饲养改为小转地饲养,可提高蜂蜜产量4—10倍。在试验过程中,普及了技术,加快了蜂群繁殖,使蜂群由80年的7,000群发展到今年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平原地区,早期新法养中蜂完全是套用意蜂的管理方法。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已在原有意蜂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改进。目前巳初步形成一套有利于克服中蜂缺点、发挥中蜂优点、符合中蜂特点的管理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提高了中蜂的生产能力。1965年龙眼花期,作者在莆田看到了蜂管会谢兆令饲养的中蜂单王14  相似文献   

6.
7.
一、中蜂新法饲养的好处1957年全国养蜂座谈会肯定了中蜂应有的地位,并提出中蜂和外来种并重的发展方针。在农业部主管部门组织推动下,相继召开了广东省从化县和四川省崇庆县的新法饲养的现场会议。几年来通过许多地区的经验证明,中蜂采用新法饲养,蜂群和采蜜量都有成倍地增长。例如广东省从化县1956年约有2千多群老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量2万斤左右,平均每群不到10斤,1957年采用新法饲养以后,蜂群和采蜜量逐渐上升,到1963年蜂群发展到6千多群,蜂蜜产量已达到60万斤,平均每群接近100斤。  相似文献   

8.
中蜂新法饲养其它必需的用具●杨朝环巢础:采用巢础可使蜜蜂按照已有的巢房基础迅速地造成巢房。使用巢础造成的巢房整齐实用,没有雄蜂房,即使有也很少,比自然巢房完美很多。巢础是用蜂蜡熔融后,经过压光机、巢础机制成的,它的两面均匀地密布着凸凹的六角形房格(图...  相似文献   

9.
陈汝意 《蜜蜂杂志》2012,32(12):27-28
在我30余年的养蜂生涯中,有许多苦与乐、失与得,对养中蜂有一点肤浅认识,现想谈谈。川东北地区地形复杂、蜜粉源丰富、气候温暖,长期以来基本上大多饲养中蜂,而且大多是野外收回野生蜂进行原始状态饲养,这种把蜜蜂强行装在桶里就不管它饥饿还是寒冷的“自生自灭”的方法造成夏天气温高飞逃。花期到来,由于花前没管理,  相似文献   

10.
郑元明 《蜜蜂杂志》2011,31(9):23-24
中蜂新法饲养,极大地改善了中蜂的饲养管理方式,有效地控制了自然分蜂、飞逃、自生自灭等多种弊端,提高了中蜂的生产能力,遏制了旧法饲养中蜂毁巢取蜜所造成的蜂蜜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中蜂新法饲养,不能采用西方蜜蜂的理念管理过箱后的中蜂,生产低浓度不成熟单花蜜。要遵循中蜂的特点,生产营养价值较高的百花特种成熟蜜。  相似文献   

11.
<正>1、用10框或14框平箱群采蜜,应保持5~6框蜂,放碑8到10张。2、抓好3个环节:蜜前期培养强群;采蜜中期补充蛹脾,增强实力,保持强群;采蜜后期调整群势。3、适当取蜜:采蜜初期,宜早取蜜;采蜜中期,要勤取蜜,采蜜后期要适当留下1~2个较好的蜜脾不取蜜,使蜂群继续采集,留下足够的蜜粉。4、修造巢脾:应适时加础造新脾,以供蜂王产卵用。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的国营农牧场大多分布在山林、草原地带。这些地区的蜜源植物和蜂种资源的酝藏量极为丰富,当地群众历来就有养蜂的习惯。只是由于一般都沿用老法饲养,因而产蜜量很低,每群年产量不过一、二十斤。因而,严重的阻碍着我省养蜂事业的大发展。国营花儿坡药材农场常年饲养的土窝中蜂约500群,由于是土窝养,产蜜量不高,而且自然分蜂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每年都要收捕野生蜂群,以补偿自然分蜂的损失。1963年该场收捕的中蜂竟达800群之  相似文献   

13.
(一)几年来新法饲养中蜂的生产总结我县处于亚热带,是半山区,果树、山林较多,蜜粉源充足,农民历来都有养蜂习惯。1955年以前,全县约有土法饲养的中蜂2千群,每群年产蜜6斤左右,产量极低。农业合作化以后,有锦联、上罗沙两个高级社成立集体蜂场,用活框蜂箱新法饲养中蜂120群,当年每群产蜜达72斤。县委及时总结他们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到1957年全县2,266群蜂全部采用新法饲养,消灭了用古老的竹笼饲养方法,同年年底发展到3,914群。近几年来,在三面经旗的光辉照耀下,集体蜂场逐年巩固和发展。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后期,在我县就处于一流水准的中华蜜蜂,到今天其发展远远不如意蜂。意蜂越来越多越普及,由卧箱到继箱并正向多箱体养蜂发展,综合生产也收到成效。而中蜂的发展却迟迟不前。我县的中蜂土生土长,在五十年代才从“圆桶”野生改活框饲养,不象西蜂进入我国以前就早已利用活框饲养。这便是蜂种所饲养的差异:意蜂的新法饲养易于管理;而中蜂在我国长期处于自身繁衍自生自灭的状况。而新法饲养一旦采用之后,同行们又不愿意从理论上实践上去完善它。笔者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中蜂活框饲养的实践,因遭“中囊病”而失败,后来才改养了意蜂。  相似文献   

15.
中蜂大有饲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了廖大昆先生在贵刊新千年第1期14页《开展对中蜂的讨论确有必要》一文 ,我想就“中蜂有无饲养价值”一问发几句言 :一、中蜂适应性强 ,永远不会被西蜂淘汰中蜂适应山区、丘陵地带 ,以善采零星蜜源见长。中、西蜂各有所长 ,应取长补短。例如湖北省监利县一蜂友养意蜂 ,他每次到新路线寻找蜜源时 ,首先是向当地老乡打听本地有没有中蜂 ,有多少。若有1户养有十几箱以上 ,就认为此地是越夏度秋的好场地。中蜂可以给西蜂提供蜜源信息作参考。二、中蜂采的是百花蜜 ,蜜质特好我地群众都要中蜂蜜 ,不要意蜂蜜 ,即使我的中蜂蜜卖16元/kg…  相似文献   

16.
锦屏县部分饲养户中蜂新法饲养失败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屏县既是贵州省中蜂生产的主产县份之一,也是黔东南州中蜂野桂花蜜生产的中心产地。自1992年以来,锦屏县先后组织实施了《锦屏县开发优质野桂花蜜技术》、《黔东南州中蜂野桂花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和《锦屏县中蜂“一改五推”技术推广》等配套项目(课题)。全县中蜂生产得到了积极促进和较快发展,一批蜂农已通过养蜂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部分中蜂饲养户却在“旧法”改“新法”饲养后遭到失败,少数蜂场就此一蹶不振,给进一步发展中蜂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将十多年来推广中蜂“一改五推”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供养蜂生产者参考。1失…  相似文献   

17.
把土法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框蜂箱饲养,不仅可以提高蜂蜜的产量,又能有效的提高蜂蜜的质量。湖北省的通山、崇阳两县,采用新法饲养的中蜂,一般产蜜量都在百斤以上。通山夏铺公社水秀大队一生产队胡红日,用新法饲养的两群中蜂,在1979年产蜜250斤,交售200斤收入180多元。社员严庆武养蜂4群,收蜜450斤,交售350斤收入300  相似文献   

18.
蜂群合并是生产中常用的提高蜂群质量的方法,但如果随便将任意2群合并成1群,就会引起厮咬,造成部分蜜蜂死亡。为了使蜂群能安全合并,在蜂群并群时要遵循弱群并入强群,无王群并入有王群;或保留优良、健壮、繁殖力强的蜂王,除掉体质较差,繁殖力弱的老、劣、伤、残或受精不良蜂王的原则;还要根据蜜蜂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性及所要合并蜂群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措施。本人在多年的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钻研和实践摸索,根据蜜蜂嗅觉灵敏这一生物学特性,总结出了一套既可避免蜂群合并后厮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又可提高蜂群合并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1.华南地区的中蜂达到5标准框的群势,为何必有1脾无卵?华南的中蜂在蜜粉源丰富的繁殖季节,蜂王日平均最高产卵量是1200粒左右,在20天的一个羽化周期累积产卵量是24000粒。4框标准式巢脾的巢房,就有能足够满足蜂王产卵所需的房孔,所以5框的蜂群有1框无卵。2.为什么同一地方度夏的蜂群常见残老王不停卵,新王、好王则停卵?  相似文献   

20.
我县是丘陵山区,早春气温低,越冬后的蜂群群势弱。当地蜜源特点是:油菜、草籽播种面积多,本地油菜2月初开花,至草籽开花流蜜结束,长达60~70天时间。如对蜂群加强管理,为蜂群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使蜂王产卵量不断增加,产卵图迅速扩大,有利于蜂群的恢复和发展,越冬后3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