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4.
在3%洋菜培养基上研究了普遍腥黑穗菌Tilletia caries冬孢子的萌发。厚而坚韧的细胞壁不能渗透类脂物溶剂,吸收水分也很慢。减少孢子壁渗透性障碍的因素,如水解酶或类脂物溶剂,能刺激孢子比对照早5小时萌发。乳化剂吐温20和二甲亚砜都能增加渗透性,但它们对孢子萌发有不利的影响。已报导的许多激活休眠的真菌和细菌孢子的物质,对减弱冬孢子的休眠一般是无效的。水合的冬孢子在2℃培养24小时或更长时间,不能象在22℃培养的水合冬孢子那样早萌发,但是,一旦萌发开始,萌发速度较快。光照似乎不增加萌发仅需要3—4天的冬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省份收集到辣椒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 (XV)7个菌株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 oryzae pv. oryzicola (XOZ)14个菌株,进行了质粒微量制备。XV菌株除XV1外都检测到质粒,单个菌株拥有的质粒数为2~5个,大小在10~100kb,没有发现为所有菌株所共有的质粒,但XV2、XV3、XV4、XV5、XV6共享1个大约55 kb的质粒。14个XOZ菌株都含有1个质粒,除XOZ5外,其余的13个菌株都含1个约40 kb的质粒。所有菌株都不耐铜。XOZ菌株仅XOZ7对链霉素表现耐性,4个XV菌株即XV4、XV5、XV6和XV7耐链霉素。用XV质粒转化无质粒菌株,发现XV5的1个76 Kb质粒与耐链霉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化学诱变hrp基因突变体及相关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化学诱变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日本系统III号小种(JXOIII),获得16株hrp-突变体,其在感病寄主水稻IR26、汕优63上失去致病性和在非寄主烟草上失去过敏反应。所得的hrp-突变体并无黄色素缺失现象。16株hrp-突变体的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酶等胞外酶活性基本与野生型一致。JCM2092、JCM2211、JCM2252和JCM2457这4株hrp-突变体为III型泌出通道突变体,JCM0066等另12株hrp-突变体的超声波破碎液、离心上清液中无激发HR的信号物质存在。细胞组分分析表明,激发烟草HR的信号物质不是LPS而是蛋白类物质。来自JXOIII基因文库hrp基因克隆pUHRX245中的1.1kb SacI-KpnI片段,能够互补hrp-突变体JCM0066和JCM2482,使其恢复在烟草上激发HR的能力,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高粮丝黑穗菌厚垣孢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后熟不足,温湿度对生理后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32-35℃高温和湿润环境里处理30天后,就能完成厚垣孢子生理后熟的发育阶段,使孢子发芽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90%。在20℃时孢子发芽率虽略有提高,但远不如高温处理的效果好。湿润处理远比干燥处理的发芽率高。电灯光对厚垣孢子的生理后熟以及阳光对厚垣孢子发芽,均无刺激或抑制作用。在35℃和20℃下连续处理110天后,发芽率均一致表现下降,190天后降到5%左右。蔗糖、木糖、棉子糖有利于厚垣孢子发芽。葡萄糖、山梨糖、果糖、半乳糖效果不明显。马粪浸液或添加高粮芽组织,都无刺激作用。厚垣孢子发芽要求的pH范围不严,过酸(pH 3.4)可抑制发芽,但过碱(pH10.0)并无影响,pH 4.4-10.0均适于发芽。 相似文献
8.
9.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和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本论文选用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为背景的小麦抗秆锈病近等基因系,与我国小麦秆锈菌3个主要生理小种,组成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 (Sr5/P5,侵染型0)、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11-Ra/34M KG (Sr11/P11,侵染型0)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6-Ra/34C2 M FR (Sr6/P6,侵染型1,2),对各类型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互作中重要酶系活性及同功酶组成、重要生化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它们在互作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所用小麦近等基因系及秆锈菌致病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种类、重要酶系活性和同功酶组成的差异,对基因组DN 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县采集到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标样129份,从中分离鉴定了183个菌株。小种命名中同时采用了原半开放式鉴别寄主系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禾谷类锈病室代码(Pgt-code)系统构成的复合命名法,共鉴定出21C3和34C2两个小种类群,21C3-CHK,21C3-CFH,21C3-CKK,34C2-MFK,34C2-MKK 和34C2-MKR 等6个小种,其出现频率依次为61.20%、12.6%、7.7%、1.1%、1.1%和0.5%。21C3-CKH 为当前流行小种,21C3小种群的出现频率为97.3%,34C2类群为2.7%。在利用89个菌株对41个 Sr 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 Sr 9e、11和38有毒力的菌株,对Sr25,26,31,35,GT 和 Wld-1的毒力频率均在9%以下。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我国小麦秆锈病越冬初菌源地的发现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8年,通过反复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并结合我国40余年小麦秆锈病的自然流行及近几次局部流行资料,对滇、川、湘、鄂、豫诸省的小麦秆锈病发生规律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元谋县海拔1000-1200m坝区,11月至元月为秆锈病流行盛期,重病田严重度高于80%,病情指数亦在80以上;海拔1500-2000m山地,秆锈病在夏季发生,接着,危害漏割晚分孽和自生麦,完成病菌周年循环。元谋县毗邻地区四川梁山州南部及东南部,秆锈病发生盛期在2-4月,亦能产生大量夏孢子菌源。以上地区是造成目前我国中、西部省份秆锈病流行的重要初菌源基地。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在苏北徐州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环中不起显著作用。为了弄清该病害的侵染循环,我们于1981~1984年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越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情况差异很大。在夏季干燥无雨炎热的地区,闭囊壳能顺利越夏,成为小麦白粉病在秋苗上的初侵染源;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闭囊壳则不能越夏,关键在于是否导致自生麦苗发病,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行为尚未见报道,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