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手可摘星辰     
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诗中的女子,文静美丽,听起来都是一幅画,一幅景中涵情,情中蕴景,意境优美隽永的画,如果说这是爱情诗之祖,那么这样的菇凉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美貌于一身的美丽女子的代表,"芸芸众生赞,飘飘仙子舞"。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一蹉跎,便两鬓苍苍。这样的女子虽美、虽妙,却还是经不起太瘦的时光,太宽的指  相似文献   

2.
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他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 爱花无论桃杏梅 杜鹃、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樱花、桐花、荷花等,都在白居易的诗歌吟咏之列。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蹄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  相似文献   

3.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诗人王之涣曾经吟诵过一首描绘西部景象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部从那个年代就有的悲凉和沉寂.  相似文献   

4.
栽柳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及栽杨柳,明年便有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有科学道理的。柳树具有特别旺盛的生命力,“无心插柳柳成荫”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柳适应性强,荫芽力高,生长快,根系发达,侧根往外伸展十几米,既抗涝又耐沙埋,即使树干全部被沙埋没,树梢仍能继续成活生长。在和风徐徐,百草荫生的春天,或荫雨  相似文献   

5.
<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代·高鼎)。春天吹拂,草长莺飞,绿柳摇曳,翠烟如织,那是一幅何等优美的春天风景画卷。的确如此,那"长堤曲沼万垂丝"的柳树风光,早成了诗人点缀春天的题材。你看,唐代杜甫的"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白居易的"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诗人通过写春风柳条,描画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意盎然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狼的外延     
说起狼,六、七十岁的老人都知道,过去,在许多村庄都有很多的狼,特别是兵荒马乱年代,狼群也很多。 50年代,我们村里有个女的,17、8岁,长得很美象天仙。一天,她出外给猪割草,跑了二、三趟,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她决定再去一趟,到了地里,割铲在她纤细的手里,运若自如,一忽儿便满了,当她将要站起返回,但见均致的肩膀上,一对毛绒绒的爪子,做为女子,天生的怯弱。有时比狐狸还要狡猾的狼,竟窥探出这女子的心迹,随着女子毫无反抗的本能,瘫软地仰卧在绿油油盈壮的禾苗上,狼张开大口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杭州,去年森林面积1644.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22%,实现了从1986年至今的连续30年增长。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首位,是名符其实的森林城市。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个森林城市。本刊记者发现,白居易、苏东坡的的诗歌,有80%都是写杭州的山水。白居易一生作诗3600多首,其中写西湖山水的诗就有200余首,为历代写西湖诗歌最多之人。白居易在杭州做了三年刺史。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白居易给杭州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白堤和上百首诗歌。G20杭州峰会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定名为"最忆是杭州"—语就出自白居易的词,"江南忆,最忆是  相似文献   

8.
名人与鸟     
白居易写护鸟诗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鸟情有独钟,专门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护鸟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相似文献   

9.
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若是要评选中国人心中的十大启蒙诗歌,《咏柳》绝对可以算得上其中一首,贺知章将杨柳比作婀娜的女子,将春风比作匠人的剪刀,用来凸显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繁花锦簇的春日时光中,行走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西侧,安德里北街以北的柳荫公园中,感受柳树刚刚冒出的新芽,翠绿的枝杈,与粉色黄色红  相似文献   

10.
正四月,桃红柳绿、春色撩人。在文人骚客眼里,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杨柳,更是古代文人、漂泊游子、闺中女子表达离愁别绪、寄托哀思的信物。苏轼在《东栏梨花》这首七言绝句中写到:"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的出现传递着春夏季节的到来,预示着天气变暖,万物复苏。关于描写杨柳絮的古诗词还有许多。  相似文献   

11.
正京城漫天"飞雪"之时,又到对杨柳口诛笔伐之际!为何"飞雪"与杨柳挂钩?是因为"飞雪"是指杨柳树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气象局的联合监测显示,北京的杨柳飞絮一般从4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大约40到50天,飞絮高峰期20天左右,现在正处于第三次高峰,也是今年的最后一次高峰中。  相似文献   

1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游春漫步钱塘湖畔吟唱的诗句。每谈到这句诗,我都产生一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不由得精神为之爽朗,眼界为之开阔。每逢初春三月,北国冰雪消融,大地复苏,似曾相识的燕子,便远涉重洋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万里迢迢飞回故乡。“樱花红陌生,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周总理早年这首诗更加道出了人们在融融春日,杨柳吐翠的时刻,对燕子的喜爱心情。记得年幼时,家居乡间,每逢仲春,爷爷总是叮咛我们不要打燕子,说打燕子是要瞎眼的。现在看来,打燕子瞎眼倒不足以为信。不过燕子对人类的贡献却大有保护之必要。记得当时,我们家的窗户总是开着的,一来为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鸟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生活大家庭中的一员,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鸟一往情深。白居易写护鸟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鸟情有独钟,为了能使人们爱护鸟类形成共识,他专门写下千古流传的护鸟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相似文献   

14.
正离开大桂山,笔者原打算直接前往昭平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唐咸武建议先去一下素有"贺州后花园"美誉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浸染了姑婆文化底蕴的山山水水烙印脑海,感觉深远高拔的姑婆山隐隐约约透出一种阴柔美。登山路如女性曲线  相似文献   

15.
海山仙馆的匾题诗联与园林艺术美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山仙馆"是广州十三行时期由行商潘仕成兴建的一座吸收了较多西方技艺要素的岭南古典园林。海山仙馆之园林艺术引发出丰富的诗联匾额之作,诗联匾额之作也修饰了海山仙馆的自然山水之美、建筑文化之美、人文精神之美。认识并把握二者间的互动原理与表现手法,有利于加深对行商园林的研究、评赏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午梦长     
正午睡,似乎是中国人特有的习惯,且自古已然。长夏漫漫,中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高悬于天空,空气在霍霍地燃烧。气温灼人,香汗涔涔,难以出门,更难于工作;于是,便只好午睡,以此消夏。因此,白居易就在诗中写道:"不作午时眠,日常安可度?"这一问,实在是自然、自在,透着一份寻常日子的悠闲和恬适。  相似文献   

17.
心中那抹绿     
正心中,最美的地方,那里山林葱郁那里大地染绿那里天蓝水清那里牧歌欢畅……那是,我的绿色情怀——题记绿,蕴含生命之色,涤荡着空气的魂魄。它美在朴实无华,不依恋繁华,也不需要衬托;它美在坚定执着,不畏惧严寒,也不在意被遗忘。绿色之美,美在自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新绿之美,"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是盛绿之美;绿色之美,更美在精神。它用强劲的生命力召唤着失意的心灵,用绽放的色彩感动着平凡的生活。我深爱着那抹绿,它的鲜活和灵动,一直流淌在我的  相似文献   

18.
初识甘泉     
<正>逶迤的洛河像一位窈窕淑女,扭摆着柔软的腰肢,从遥远的西北方向来到太皇山下,正欲小憩片刻,但见前面有一条美水沟,流淌着一股清冽甘甜的美水,不禁自惭形秽,很快来了个急转弯,扭头向东南流去,留出了一片平整而宽阔的滩涂。在这里,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9.
盛唐的著名诗人王之涣,虽然仅为后代遗存下六首诗.但这六首,字字珠玑,脍炙人口.他的《凉州词》.更是传诵万家的名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诗句既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又抒发了对西域荒凉的感怀.吹长笛,折杨柳,这是我国古代送亲朋远离时的一种表示.北朝乐府的一首笛子曲《折杨柳》就是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上  相似文献   

20.
春风绿杨柳     
杨枊春紫霞喷光的早晨,我漫步密林深处,突然发现一棵一棵杨柳开始由黄变绿了。姿态优美的枝条上,晶莹的朝露放射出紫色的迷人色彩,启迪着人们为振兴林业的春天奔驰……我听说的“杨柳”,其实指的是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为什么把柳树称作杨柳呢?据《开河记》记载,隋炀帝杨广登舟下扬州,游观自然之美,叫老百姓在河的两岸栽花种柳,以供遮荫乘凉。杨广亲自栽了一棵柳树,因为隋炀帝姓杨,故御笔赐之为杨柳。在我国南方,流传在民间的谚语中有“五九、六九抬头看柳”的句子。当冬天的寒风还呼啸的时候,忽然一株柳树由淡黄变成了嫩绿。春天来了,总是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