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蚕的实用技术,蚕茧质量名列江苏省前茅,总结几年来的成绩,归纳五点技术措施。多年来,东台地区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省力化养蚕茧上车茧率93%,解舒率70%以上,净度94分。  相似文献   

2.
桑蚕大蚕期是用工最多、食桑量最大、龄期经过最长,丝腺发育成长和合成丝物质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年来,富东镇不断总结和推广科学饲养大蚕的关键性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镇桑园面积1400hm^2,饲养蚕种5.5万张,产茧2230t,平均张产20.3kg,上茧率达92.7%,解舒率73%,茧丝净度95.3分。总结出关键性技术有五项,现将有关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市的蚕桑生产春蚕茧占全年35-40%,夏、秋蚕产茧占55-60%,夏秋蚕蚕茧生产是全年总产茧量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生产过程中,蚕病成了蚕茧生产丰收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着蚕茧的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据典型调查结合产茧量估算,我市近年蚕病损失约 15%左右,张种结茧率不到80%,其中传染性蚕病损失约70%,非传染性损失约占30%,传染病中病毒病约占70-80%,特别是在高温干旱,桑虫较多的早、中秋蚕期为害更甚,秋蚕期如遇多雨、阴、凉和相对湿度大,往往多发真菌病。非传染病中主要是化学农药中毒、绳、鼠敌…  相似文献   

4.
大蚕阶段,用工最多,食桑量最大,龄期经过最长,养好大蚕是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关键.近几年来,东台市富东镇不断总结和推广科学饲养大蚕的五项关键性技术,蚕茧产量和质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全镇桑园面积1 400hm2,投放蚕种5.5万张,产茧2 230t,平均张产40.6kg,上茧率达94.2%,解舒率74.3%,茧丝净度95.2分,列全市前茅.  相似文献   

5.
<正> 在1987年前后“蚕茧大战”期间,我县由于放松了对蚕茧收烘质量的管理,严重影响了蚕茧内在质量。其后,我们加强了蚕茧收烘管理,对保护蚕茧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据坊前茧站1990年春期与1988年春期干茧试样成绩比较,解舒率由67.52%提高到73.66%,上车茧率由90.07%提高到96.49%,干毛茧出丝率由37.42%提高到40.25%。中秋茧的干茧试样成绩也有相同倾向。我们在几年来蚕茧收烘管理中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正确执行茧价,引导蚕农提高茧质首先摸清蚕讯,适时开秤。一般蚕上山后到开秤的时间春蚕约7天,夏秋约5天,中晚秋蚕约8天,并根据气温高低灵活掌  相似文献   

6.
叶志昌  赵纯慧 《蚕学通讯》2000,20(1):38-40,44
解舒是反映茧质好坏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解舒率的高低,不仅影响蚕农的收益,而且还影响到缫丝厂的生丝品质和缫丝效益。 近年来,各地丝绸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对原料茧质量要求更高了。除了丝长长、上茧率和上车茧率高、缫折小以外,特别强调蚕茧解舒率在60%以上。而目前我省大部分蚕区蚕茧解舒率只有50%左右,与丝厂要求差距较大。如何提高蚕茧解舒率,成为蚕业工作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 选育和推广优良蚕品种 选育和推广优良蚕品种,是获得高产优质蚕茧的基础。根据国家蚕品种审定机构鉴定结果,蚕品种间解…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区的桑蚕生产发展较快,“七五”期间最高年产茧量比“六五”期间最高年产茧量增加将近一倍.1990年年产鲜蚕茧0.75万吨,今年遇到春旱和秋旱,据区蚕业指导所的预测,仍比去年增产.从群众当前要求扩种桑树的势头看,今后还要发展.产量逐年上升了,但茧质的提高则较慢,据有关部门调查,今春的鲜蚕茧,茧层率仅有18%~20%;干蚕茧茧层率为43%~46%;上车茧率平均90.6%;解舒率为63.93%.与先进蚕区相比,蚕茧的质量还有差距,有的庄口的茧,差距还比较大.  相似文献   

8.
杜刚双 《四川蚕业》2000,28(2):37-39
<正> 1999年,宁南县蚕业生产又创辉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收购蚕茧81327担,较去年净增12000担。蚕茧出库单产较去年又净增1.56公斤,达到40.56公斤。茧丝长达1050米以上,解舒率达70%,上车率达到94%,蚕茧销售呈供不应求之势。蚕农售茧总收入3883万元,销售干茧1700吨,上缴税利1880多万元。全县三座丝厂共14400绪  相似文献   

9.
我区蚕茧质量经过几次蚕品种更新换代,夏蚕品种茧层率由13%提高到19.5%,茧丝长由300米增加到750米,出丝率由6%提高到12%,生丝品位由G级提高到2A级。春秋蚕品种茧层率由19.5%提高到21.75%,茧丝长由750米增加到950米,出丝率由12%提高到14.5%,生品位由A级提高到2—3A级。存在问题是蚕品种比较单一,大多数地区全年均养夏蚕品种“桂夏二号”,春蚕茧质量低,养蚕技术粗放,消毒防病差,养蚕批次密,蚕病多、产量低,喂桑不足,簇具不良,蚕茧收烘处理不合理,影响到蚕茧质量低、烘折大,解舒率和出丝率低。提高我区茧丝质量和出丝率,必须改变蚕品种单一,全年饲养“桂夏二号”的状态,加强选育和推广春、夏、秋不同季节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种生产技术和蚕种质量。狠抓消毒防病,改革养蚕批次,推广小蚕共育,全面采用花簇,逐步扩大推广方格簇,改进原料茧收烘处理。通过以上努力,就能把我区蚕茧质量和出丝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现行家蚕饲养品种苏5×苏6、菁松×皓月为材料,在大蚕5龄将熟期(2~5%见熟)混合添食氯霉素、灭蚕蝇、蜕皮激素,结果发现上车茧率、好蛹率均有提高,分别比对照区上升6%、8%,蝇蛆茧、不结茧蚕头数明显下降,试验分析认为在大蚕后期混合添食氯霉素、灭蚕蝇、蜕皮激素对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增加蚕农经济收入有一定好处,值得在生产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陈更友 《四川蚕业》2000,28(1):51-53
<正> 近几年,我市蚕业严重萎缩、发种、产茧滑坡不止,1999年,全市发种13.16万张,收购蚕茧258.2万公斤,比上年收茧量减23%,仅为历史最高年1990年发种量的30%,蚕茧收购量的25%,蚕业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痛定思痛,跌落之后大家在反思,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省蚕茧受各种因素影响连续下降,一九八七年收购蚕茧24.63万担,比一九八六年减产37.42%。蚕茧产量已经下降到六十年代后期的水平,这与我省缫丝工业和不断发展的外贸出口需要是不适应的。我省现有17家缫丝厂,需要原料茧60万担;从出口和织绸用丝来看,也需要原料茧60万担,而目前茧蚕缺口较大。近几年,省丝绸公司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春用家蚕新品种923.925×928.9214。经四川省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鉴定表明:该品种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体质强健好养,蚕体粗壮,茧形大且匀整;产量高,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对照种菁松×皓月提高7.96%、8.63%、7.38%;茧丝长、解舒率、洁净、鲜毛茧出丝率分别为1 240 m、70.94%、95.25分、18.90%,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3×5”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等五个性状配合力的遗传组成。估算了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等遗传参数。全茧量的一般配合力以C_2最高、C_5最低,茧层量的一般配合力仍以C_2最高、C_5最低,茧层率的一般配合力以N_3最高,N_2最低。万蚕收茧量的一般配合力以C_2最高,C_5最低,万蚕茧层量的一般配合力仍以C_2最高,C_1最低。因此通过本试验从五个中系品种中筛选出配合力好,综合经济性状游览的C_2,从三个日系品种中筛选出N_1。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五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都较高,其顺序为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茧层率>茧层量>全茧量,狭义遗传率的变化趋势与广义遗传率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省蚕农生产的蚕茧,丝厂可以直接用来缫丝的上车茧率,根据调查大约在85%左右,其余15%的蚕茧要作为下茧不能缫丝。一般下茧为蚕病引起的印烂茧、薄皮茧,下栏茧,大部分在售茧已选去,此外,如黄斑茧、柴印茧、畸形茧和双宫茧等占下茧总重量80一90%,主要是由簇具和上簇技术处理不良所造成的。因此,上簇的簇具和簇中技术管理,不仅和丝厂上车茧率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提高蚕茧的内在质量亦有很大影响,所以簇具的改  相似文献   

16.
<正>乐至县连续三年获得蚕茧增产,今年春、夏两季狠抓措施落实,又获得增产多收。春、夏季共发蚕种74812张,比去年同期增发7836张,增加11.7%(其中:春蚕增加24.5%,夏蚕少发3.4%),共收购蚕茧40279担,比去年春、夏茧增产14598担(其中:春茧增产5320担;夏茧增产9278担),增加56.8%。平均单张产茧26.9公斤,比去年同期19.15公斤,增产40.5%(其中:春茧提高3.9%,夏茧提高141.6%),蚕茧总产量完成年度计划80.6%。全县8个区、67个乡全部实现了增产增收。目前各级干部和蚕农积极性普遍高涨,正狠抓秋蚕饲养管理工作,力争秋蚕超春蚕,全年大增产。我县今年春、夏蚕茧大幅度增产,我们具体抓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5龄蚕第3天起添食500倍、750倍、1000倍、1250倍不同浓度的蚕用蜕皮激素,试验结果表明:对家蚕的结茧率和虫蛹率没有影响;同一天添食不同浓度的试验区5龄经过没有差异。在蚕没有见熟时添食蚕用蜕皮激素,家蚕的5龄经过比对照会缩短16小时左右,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会降低,一茧丝长短,解舒率低,净度偏低,丝质下降,蚕茧产、质量下降,养蚕效益降低。但在家蚕见熟5%时给蚕添喂蚕用蜕皮激素一次,浓度为1250倍,对蚕茧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可以促进整批蚕上蔟齐一,节省劳力,便于集中上蔟和管理。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因时因地制宜,积极引繁和推广新蚕品种是提高蚕茧产量和品质,夺取蚕茧丰收,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我们于1976年夏率先引繁和试养二化白茧种成功,实现了全年白茧化,使单张蚕种产茧从多化的14.5kg提高到24kg,增长65.5%,从1976—1993年止,累计推广夏蚕二化白茧种99.3万张,增  相似文献   

19.
研制蓖麻蚕高效自动上蔟器(含自动上蔟匾和自动上蔟板两种),目的是为了节省蓖麻蚕捉熟蚕上蔟和采茧用工、用时、降低养蚕劳动成本、提高蚕茧质量,增加饲养蓖麻蚕经济效益。蓖麻蚕高效自动上蔟器与传统利用树枝作为上蔟器相比,自动上蔟器折算100条熟蚕上蔟节省时间达1min26sec,采100粒茧节省时间达2min8see,不结茧蚕减少8-19条,上蔟后2d蚕茧含水率降低6.37%,薄皮茧率降低83.33%,茧层率提高达6.98%。  相似文献   

20.
2001年以来,姜堰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蚕茧生产优质化工程,蚕茧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以蒋垛镇为代表的老蚕区蚕茧质量波动较大,严重制约了蚕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005年,笔者对蒋垛镇的茧质波动情况进行了全年跟踪调查,现报告如下:1茧质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蒋垛镇蚕茧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一大一差。即毛折大、蚕茧等级差,增加了原料茧的消耗。1.2二短。即一茧丝长短、解舒丝长短。1.3二轻。全茧量轻、茧层量轻。1.4四低。上茧率低、茧层率低、解舒率低、出丝率低。2原因分析茧质下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