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向日葵列当的致病力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为了明确我国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类型,利用向日葵列当国际通用鉴别寄主:AD-66、Kruglik A-41、B-RO-02A、Record、LC-1002B、LC-1003B、L-1390、LG-SS88,对4省区(新疆、内蒙古、吉林、河北)13个不同地点的向日葵列当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上述地点当前的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类型为A、D、E和F,其中D和E小种存在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新疆、吉林和内蒙古地区;致病力较高的F小种出现在内蒙古地区的四子王旗,致病力较低的A小种则出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  相似文献   

2.
用2套鉴别寄主分别对47份A型菌和57份B型菌的致病力进行鉴定,研究表明,不同的柱花草炭疽病菌株致病力不同。应用最大似然法(EML法)对鉴别寄主的致病力鉴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A型菌可划分成3大小种类型,且其聚类非常紧凑,表现出一定的寄生专化性;而B型菌可划分成2大小种类型,但其在型内分化较为复杂,说明B型菌将来有可能分化出更多的小种类型。从地区而言,无论A型菌还是B型菌均表现为海南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其中尤以昌江和东方的菌株致病力最强。因而对病原变异和进化动态的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美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大豆灰斑病菌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  相似文献   

4.
以往大豆孢囊线虫采用生理小种来划分不同群体对大豆致病力的差异,最近美国采用了新的分类系统-HG类型,将用此分类系统代替原来的生理小种分类系统。本文介绍了HG类型的命名原则、鉴别寄主、标准感病品种、鉴定标准(环境、种子、接种物制备、盆栽容器和土壤)以及HG类型的用途等。  相似文献   

5.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马淑梅  李宝英 《大豆科学》1999,18(2):151-153
本研究采用胚轴伤口接种方法用标准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采自三江平原大豆田的10凤霉病进行测定,其中有7个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是一致的,都对Harosoy表现感病,对其它寄主表现抗病,重复鉴定结果一致,与标准生理一种鉴定结果对照,认定是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5份由西班牙提供的向日葵列当国际鉴别寄主,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吉林省向日葵主产区3个点的向日葵列当群体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个列当群体接种在向日葵列当国际鉴别寄主上反应完全一致,根据已知向日葵列当生理小种在鉴别寄主上的寄生性,该向日葵产区向日葵列当的生理小种定名为A小种.  相似文献   

7.
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毒力频率的方法,结合传统的鉴别寄主方法分析不同品种间稻瘟病菌群体的毒力差异。用于抗瘟性分析的菌株是2007年~2008年采集于黑龙江省17个县(市)、农场15个栽培品种共21份稻瘟病标样,共116株,在全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上测试,共鉴定出7群20个中国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总出现频率69.8%,优势小种为ZA49、ZD5,总出现频率37.9%。将其中的48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到供试的15份材料上,结果表明: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在鉴别品种外供试材料上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优势小种对同一品种致病力反应差异也较大;毒力频率低于30%品种有垦稻12、龙粳26号,是抗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及其鉴定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概述了大豆囊线虫生理小种的研究简史,从鉴别寄主、鉴别寄主生长环境、接种物的制备、调查时期、方法和鉴定标准等几个方面对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定技术进行了论述,并综述了扫描电镜、生物技术在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上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命名方法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oelfs单基因鉴定法的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3)中国当前和以后拟采用的小麦秆锈菌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名称与小种命名。这些介绍将有助于小麦秆锈病研究者与育种学家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0.
2008~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近年黑龙江省主要大豆产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消长情况,在黑龙江省6个大豆生态区收集鉴定出灰斑病菌样43份,采用自行筛选出的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8个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仍然为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2008年出现频率为27.8%,2009年为40%.15号生理小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监测及主栽品种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及类型,采用自行筛选的鉴别寄主对采自17个不同大豆产区的30份灰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监测鉴定.已鉴定出7个生理小种(1号、4号、6号、7号、8号、9号、11号)和4个未知生理小种.结果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9%,较2006年下降了9%;其次是7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8%,较2006年上升了7%.对黑龙江省56份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出高抗品种4个,垦丰16号、垦丰18号、绥农22号、绥农25号,抗病品种14个.  相似文献   

12.
刘汉起  娄凤君 《大豆科学》1995,14(4):330-333
本课题组对黑龙江省65个市、县土样中存在的孢囊线虫,利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3个市县的孢囊线虫为3号小种,1个县为6号小种,1个县为7号小种,基本明确了黑龙江省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与分布,为我省的抗线虫品种选育与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番茄果实、辣椒果实和人工饲料饲养斜纹夜蛾,观察不同食料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生长发育、存活、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组建相应食料下的斜纹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喂饲辣椒果实的斜纹夜蛾幼虫发育历期和全世代显著长于喂饲番茄和人工饲料,喂饲人工饲料的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粪便重量显著重于喂饲辣椒果实;种群趋势指数(Ⅰ)均大于1, 内禀增长力(rm)均大于0,斜纹夜蛾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方法对2005年和2006年采自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48个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分化鉴定。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玉米产区鉴定出0、1、12、13、23N、123共6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玉米大斑病菌以0号生理小种为主,所占比例为52.08%;但其他小种有上升为优势小种的趋势,如1、12、13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92%、10.42%和8.33%。说明黑龙江玉米产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组成已发生变化,并且出现了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生理小种,小种毒性组成呈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从美国新引进的B37、B37Ht1、B37Ht2、B37Ht3、B37HtN和OH43、OH43Htl、OH43Ht2、OH43Ht3、OH43HtN两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来源于我国15省33市(县)的39株玉米大斑病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共鉴定出0、1、2、12、123、1N、123N共7个生理小种,其中以0号和1号生理小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3.3%和35.9%;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种类多,其他省(区)小种种类相对少。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莉景  栗秋生  王连生  李聪聪  孔令晓 《玉米科学》2013,21(1):125-127, 133
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09~ 2010年采自河北省的12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组成及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5个生理小种致病类型,即0、1、3、N、12、13、1N、23、2N、3N、123、12N、13N、23N和123N,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24.2%和20.8%;其次为1N和N号生理小种,分别占总分离数的10.0%和9.2%.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较复杂,出现多个生理小种类型,夏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将各菌株进行毒性分析发现,河北省玉米大斑病菌对Htl和HtN基因的毒性较高,毒性频率分别为57.5%和37.5%;对Ht2和Ht3基因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品种抗病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市)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标样,用V-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18个P.sojae菌株,用国际上通过用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其中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占66.7%,为优势小种;另外还有13号生理小种和3个未报道的新生理小种,其毒力公式分别为3a,3b,3c,5,3b和1a,1d,3c,5,7。用1号生理小种接种和53个黄淮地区当前推广及待推广品种,结果表明抗病的30个,占鉴定品种的56.6%;感病的14个占26.4%;中间类型9个占17.0%。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金欣  吕淑霞 《玉米科学》2011,19(3):138-140
利用含Htl、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玉米自交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9年采自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8个地区的113株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种群动态分析。共鉴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号12个生理小种,有能克服单抗性基因的小种,也有能同时克服4个抗性基因的强致病性小种,生理小种组成趋于多元化。其中,0号和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47.8%和19.5%。所鉴定的113个菌株对抗性基因Ht1、Ht2、Ht3和HtN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7.2%、21.2%、4.4%和15.9%。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的分布与种间的变异频率趋于复杂化。玉米大斑病菌0号和1号小种以外其他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的丧失是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玉米瘤黑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萌发和双核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pH为3,碳源为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双核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pH为8,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天冬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光照条件对冬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舒怡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1,19(3):141-144
以郑单958、辽单565和丹玉39为试材接种玉米纹枯病菌,对玉米纹枯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将3年数据进行分析拟合。结果表明,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的周期性流行动态情况且符合该病发展的生物学意义;通过脉冲Logistic模型可以发现,年度间同一品种玉米纹枯病的最大病情指数(KN)和初始病情指数(dN)存在较大差异,表观侵染速率(rN)的差异较小;经Lo-gistic模型推导,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