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安徽省沿淮地区农业洪劳灾期特征与避洪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及农业避洪减灾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地区农业洪涝灾期特征(沿淮地区平均梅汛期、最长梅汛期和农业洪涝危害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夏季农业洪涝易发的原因(夏季梅汛期多暴雨、沿淮地区地势低洼、作物正处生育关键时期、生态失衡人水争地),并且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与传统种植模式不同的避洪种植模式(如荞麦大麦种植模式、青玉米大麦种植模式、大白菜大麦种植模式、大蒜苗荞麦种植模式、萝卜洋葱种植模式、大棚秋季西红柿大棚春季西红柿种植模式、大棚芹菜地膜马铃薯等种植模式),以确保8月下旬至次年5月中旬无汛期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农业洪涝易发区灾期分析拓展思路,也可为农业避洪减灾和高效种植提供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农业避洪减灾对策,对安徽沿淮地区水热季节变化、梅汛期强降水规律和非汛期热量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沿淮农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作物避洪种植的技术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沿淮作物避洪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洪涝是沿淮低洼区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种灾害,分析洪涝灾害特征并调整农业结构对沿淮低洼区防洪、减灾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论述沿淮低洼区洪涝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沿淮低洼区水热气候资源、种植结构现况和避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索了沿淮低洼区农业结构适应性调整及农业避洪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沿淮地区荞麦生产潜力分析与加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荞麦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通过建立气候产量模型,逐级分析沿淮荞麦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计算荞麦理论产量、分析实际生产优势。同时根据目前农业实际研究相关荞麦产品加工模式,以期可为沿淮防洪减灾、水灾前后补种和农业避洪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的计算公式,并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分析梅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在对本地区梅雨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1个地面气象站1952-200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梅雨强度指数,并依据多年的梅雨强度指数和洪涝资料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并根据IPRI分析发现了安徽沿淮地区历年梅强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洪涝面积与梅强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评估和鉴定以及农业避洪。  相似文献   

6.
两湖平原种植制度调整与农业避洪减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通过对两湖平原农业生态环境分析,探讨两湖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在洪灾胁迫下调整两湖平原农业种植制度,通过发展耐涝农业生产,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推广套种技术,发展精养渔业等途径,实现农业避洪减灾。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安徽沿淮低洼地防洪减灾对策和措施,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经济效益,在阐明安徽沿淮农业减灾与农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产品资源优势(包括粮油、畜禽、水产、棉麻、果蔬、林木、农业生物等),探讨了农产品加工模式(包括粮油、肉类蛋品、果蔬、服装、木制品和工艺品等)。研究结果可为安徽沿淮低洼地区农民或农业企业防洪减灾和农产品加工增值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三江平原地区防洪设施建设,降低因洪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划定灾害风险等级,提出因地制宜的防灾措施建议。综合2010-2020年三江平原地区的水文、地理、气象及社会经济等数据资料,构建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几何平均法得出风险评估值,结合ArcGIS划立县域维度的洪涝风险等级分区并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西部致灾因子危险性较低,承灾体易损性由东北到西南降低;三江平原孕灾环境敏感性在西南方向较高,东北方向较低,防灾减灾能力普遍较弱。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中部较低,东部和西部较高。基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三方面的考量,提出洪涝灾害应对措施。通过建立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三江平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等级,依据风险区划结果为当地政府抗洪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棚西瓜套种甘蔗种植模式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该模式是由安徽省凤台县蔬菜产销办公室和种植大户万玉南共同努力,经过多年试验探索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不仅打破了沿淮地区不能种植甘蔗的历史,而且为早春大棚西瓜找出了很好的接茬作物,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该模式栽培技术简单、用工少、种植效益高(一般纯收入0.8万~1万元/667 m~2),在沿淮地区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重点介绍该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江西避洪农业的思路、模式和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洪涝灾害是江西农业灾害的首要灾种之一,它严重威胁和制约着江西农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新世纪江西农业的“跨越式”局长,提出了江西发展避洪农业的思路、模式及其关键技术,这就是:⑴改迟熟种为早熟种;⑵改三熟制二熟制;⑶改大田粮食作物为水生经济作物;⑷改收获成熟籽粒为收获鲜嫩果实;⑸改收获生殖器官为收获营养器官;⑹改种植为养殖。对江西乃至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避洪农业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食用毛豆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巢湖地区涝渍灾后补种的最迟安全播种时期和最佳补种品种,旨在为指导该地区农民开展灾后补种毛豆生产技术、减轻涝渍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8月20日及以前播种毛豆能正常生长、收获.毛豆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减少.8月25日及以后播种的毛豆花芽分化期,开花期、结荚期都比前几期延长,株高降低,英数减少,且不能充分鼓粒,无经济产量.因此,该地区补种毛豆的最迟安全播种期为8月20日.(2)在供试的毛豆品种中,科蔬一号、95-1和理想M-7 3个品种的生育时期短、产量较高、英粒性状较优、口感评价较好,可作为环巢湖地区涝渍灾后补种毛豆新品种引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辛学飞 《农学学报》2015,5(9):125-129
洪涝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对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能够有效减轻灾害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张家界地区桑植、永定、慈利3个站点1981~2010年的降水资料,以及张家界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洪涝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减产粮食量等数据,建立洪涝风险评估模型;根据逐日降水量数据的伽玛(gamma)分布特征,对其进行拟合,再分析计算张家界地区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的特征值,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洪涝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张家界地区发生洪涝风险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发生低级别洪涝风险的概率更高;农作物遭受洪涝风险的概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需水量越大的农作物遭受洪涝风险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南省1950-2013年农业水灾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移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灾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4年来以农业轻灾频率最高,重灾和特大水灾多发生在1982-2005年间,约4-5年一次。农业受灾率异常指数于1955-1963年、1965-1968年、1970-1979年、2004-2013年出现4个低谷值,分别为-0.773 6、-0.751 9、-0.817 2、-0.793 7;于1980-1984年、1987-1999年、2001-2004年出现3个高峰值,分别为0.845 0、2.150 4、2.316 5。农业成灾率异常指数于1950-1953年、1955-1987年、1988-1990年、1996-1998年、2000-2001年、2008-2013年出现6个低谷值,分别为-0.657 1、-0.747 8、-0.262 3、-0.600 9、-0.324 8、-0.327 6;于1953-1955年、1987-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出现5个高峰值,分别为0.757 8、1.888 2、1.100 7、2.730 1、2.862 4。2005至2013年受灾率和成灾率两异常指数呈同步下降趋势。并运用最优气候均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和2023年可能发生农业重水灾,其余年份的受灾和成灾情况均为轻灾。  相似文献   

14.
额尔齐斯河河岸以杨柳科树种为建群种的天然林对维护新疆北部荒漠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农牧业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洪水与河岸天然林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对深入认识河岸天然林发生演替规律、促进河岸天然林的保育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种子散播、萌发、天然更新及天然林结构组成、分布格局与洪水之间关系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①额河河岸杨柳科树种种子的成熟散播期与洪水发生期高度重叠,种子的萌发和幼树更新对洪水形成强烈的依赖关系;②洪水通过漫灌、侧渗方式补充河岸两侧的林地土壤水分和提升林地地下水位,以此维持河岸天然林的正常生长;③洪水对额河河岸植被的结构组成和分布格局有决定性影响,对洪水过程的改变,必将对河岸的天然林结构组成及更新演替带来显著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立河岸森林缓冲带、提高河岸稳定性、维护洪水发生机制,以促进河岸天然林保育恢复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HBV模型在隆务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和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青海省中小河流气象灾害,减小灾害损失,本研究以隆务河流域为例,基于2001—2011年逐日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洪水灾情资料对HBV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并根据典型洪水过程对参数进行了优化,率定期、验证期NASH系数分别达到0.69、0.83,表明HBV模型在该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同时根据流量水位数据,结合HBV模型建立了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得出洪水上涨时流量与水位两者的协同性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并研究了前期不同水位下24h隆务河流域临界面雨量的预警指标,临界雨量值随前期水位升高而减小,两者变化呈现了非线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给东北地区农业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升高、热量资源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期延长、适种区域扩大,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以及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潜在的可能。但由于光照及水资源的限制以及CO2浓度的增加而引发的温室效应,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农作物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盐碱化速度加快,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总量减少和降水分布不均匀,使东北地区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脆弱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