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试验以紫玫瑰夏茶一芽二、三叶为原料,试验设不同摇青与发酵两因素进行花香型红茶加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摇青程度对花果香型红茶品质影响差异显著,摇青有利于提高红茶香气;控制发酵温度在25℃的茶叶品质显著高于温度在32℃。控制发酵温度为25℃左右,摇青3次,总转数为90转的处理,花果香型红茶福安红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加工而成的新型工夫红茶。本文在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设置不同晒青、摇青参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轻晒重摇或重晒轻摇有利于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提高,而且采用重晒轻摇比轻晒重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花果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本试验在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加工萎凋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晒青、摇青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的晒青、摇青方法导致各处理毛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的含量产生极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4.
金观音等乌龙茶茶树新品种工夫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和丹桂4个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鲜叶原料开展工夫红茶的适制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日光萎凋结合室内萎凋,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3.5h或发酵温度26℃、发酵时间4.5h,所制工夫红茶有花香,滋味浓醇、鲜,感官品质得分比对照高,说明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和丹桂等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适宜生产高香型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5.
黄伟红  杨鸿春 《茶叶》2022,48(1):39-41
文章通过对红茶发酵温度和发酵程度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红茶样品加工的适宜加工条件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120min到150min之间.在该条件下加工的红茶样品,品质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乌龙茶栽培品种为原料,传统红茶工艺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技术生产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质突破传统红茶甜香甜醇,带馥郁花果香,滋味鲜爽。本文就栽培品种、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和季节性等方面对花果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生产香型独特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发酵中主要控制因素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的发酵温度和时间进行比试,试验得出当湿度一定时,发酵温度和时间的不同,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标准化加工技术,以鸠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采用不同萎凋温度、萎凋程度,以及不同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所制的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理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差异,探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对钱江源开门红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温度28℃、萎凋叶含水率62%~64%、发酵温度30℃、发酵3.5 h是加工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最佳工艺条件,所制红茶具有甜花香、甜爽的优异品质。研究为钱江源开门红红茶的标准化加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和'白叶1号'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厌氧时间(0、2、4、8 h)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方式,结合绿茶和红茶工艺制备样品,探讨不同厌氧时间对绿茶与红茶工艺茶叶的GABA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厌氧时间延长,两种工艺茶叶的GABA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相同厌氧时间内,红茶工艺茶叶GABA富集量显著高于绿茶工艺茶叶,且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GABA富集效果较好,黄金芽在绿茶和红茶工艺中GABA含量最高,分别为2.64 mg·g-1、2.69 mg·g-1.以厌氧温度为25℃、真空度为0.09 Mpa,厌氧时间为4 h的条件,分别结合杀青锅温为180℃,投叶量300 g,杀青时间为2min的绿茶工艺和以发酵温度为28℃,湿度为90%,发酵时间为4 h的红茶工艺,所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滋味清爽,红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综合品质最佳,且达GABA茶标准.  相似文献   

10.
发酵是红茶加工的特征工艺,是红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前萎凋方式及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通氧量、发酵时间和程度等环境因素是影响红茶发酵品质的重要因素。采用不同干燥方式和干燥设备,控制干燥的温度、时间、速度和初烘的程度等,可更好的发展红茶的品质。本文就红茶发酵和干燥技术等方面对红茶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红茶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创新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控制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研究宜红茶初制过程中工艺条件对成品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程度、发酵时间和足干温度3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发酵时间萎凋程度足干温度;鲜叶萎凋至含水率为60%,发酵2.5 h,再用85℃温度足干制得的红茶汤色橙黄明亮,甜香明显,内含物质丰富,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潮州红茶发酵工艺参数研究中,分别设置3个温度参数和3个时间参数,正交设计。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发现,不同发酵温度和时间对红茶的品质影响不同,并得出发酵温度和时间的最佳参数,即发酵温度30℃,时间6h。  相似文献   

13.
按红茶加工工艺流程简要概述了金观音品种的红茶初制技术,认为严格按照标准采摘和贮运,控制萎凋叶含水量58%~60%,揉捻叶细胞破碎率85%以上和叶片成条率90%以上,发酵室温度24℃~26℃,相对湿度95%以上,发酵程度达75%左右,毛茶含水量5%~6%是高香型金观音红茶初制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以碑坝群体种为原料,综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做青温度(A)、摇青时间(B)、杀青温度(C)、初烘温度(D)为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从毛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含量等品质指标探讨做青温度、摇青时间、杀青温度和初烘温度等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是CABD,做青温度和杀青温度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值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摇青时间和初烘温度对毛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值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制定陕西乌龙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摊晾→做青(温度20℃~21℃,相对湿度70%~80%,做青4次,时间分别为第1次摇青2min晾青1h、第2次摇青5min晾青2h、第3次摇青10min晾青3h、第4次摇青20min晾青9h)→杀青(温度250℃)→揉捻→初烘(温度180℃)→复烘。  相似文献   

15.
热风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CZG-60型热风整形平台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30℃提香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不显著。适当的提香能一定程度的提高红茶滋味及香气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45℃,最适在115℃-130℃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16.
沈奇是尤溪红茶三大品类之一,其制作上有别于传统的工夫红茶,适制品种选择少毫或无毫品种,萎凋过程中融入了乌龙茶的晒青和摇青工艺.本文介绍高香型沈奇红茶的加工技术,以期规范沈奇红茶加工技术与推广,提高尤溪红茶整体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发酵程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开华  陈贞纯  屠幼英 《茶叶》2012,(3):168-171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红茶健康功能的认识,近五年国内红茶生产和销售增加非常迅速。红茶的发酵程度极大地影响红茶的品质,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主要工序。本文从红茶发酵程度的把控和界定为切入点,详细探讨了原料、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发酵时间、发酵通氧量、发酵叶堆积厚度等因素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及应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生产品质优越的红茶。旨在为红茶生产企业以及科研人员提供实际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在不同摇青及烘焙工艺的条件下,单丛乌龙茶主要品质指标的含量变化,从而筛选出形成单丛乌龙茶优异品质的最佳摇青及烘焙工艺参数,有助于指导生产,提高单丛茶品质.通过设置不同的摇青次数、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的组合,分析其对单丛乌龙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摇青次数对水浸出物、咖啡碱...  相似文献   

19.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B.Cloughley 1977年、1980年先后发表了低温发酵法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含量、能提高红茶品质和售价的试验报告。我国茶业界于80年代初就红茶发酵温度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意见不一,有的同意Cloughley的看法,低温发酵有利于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积累;有的认为中温发酵为好;也有的认为红茶发酵是高温的品质好。  相似文献   

20.
花果香型红茶系采用乌龙茶品种,在工夫红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改革与创新,增加了日光萎凋、抖青与荡青工序,试制成功的新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面世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本文介绍了该花果香型红茶的加工技术与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