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是由鸭源细小病毒引起的,在国内部分鸭场流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从种源、免疫、环境、饲料、饮水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抵抗力,减少该病的发生,促进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对山东部分养鸭密集地区的养殖户进行了走访,通过现场调研、临床剖检结合实验室诊断对该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发病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药物保健等方面提出了防控措施和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以来,在我国山东、江苏等肉鸭养殖集中区发生了一种以舌头外伸、上下喙萎缩、雏鸭发育迟缓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危害我国肉鸭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后经过多方研究,确定是由鸭源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鸭短喙-侏儒综合征。4年来,笔者一直深入基层,了解疫情发病趋势,对该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1病原鸭源鹅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的成员,为单股线状D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测序结果表明,目的  相似文献   

4.
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病原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实验,确定了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为鸭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我国华东地区商品肉鸭养殖地区暴发了一种以生长迟缓、鸭喙变短、舌头外露下垂、跛行、瘫痪、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暂命名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剖检时可见发病鸭胰腺、肺脏和胸腺等组织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脏、胰腺、肾脏、肺脏和肝脏等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充血、出血。RT-PCR/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患鸭组织中存在类似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的特异性核酸,未见其他水禽病毒核酸。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本病病原与经典GPV密切相关。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发现,患鸭组织中存在GPV特异性的抗原。鉴于本病与经典水禽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表征、剖检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差异性,我们初步确定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病原为一种与GPV密切相关的新型鸭细小病毒(Novel duck parvovirus,NDPV)。  相似文献   

6.
正1流行病学本病流行季节不明显,发病率在5%~60%,死亡率0~10%,致残率在20%~70%不等,发生本病后易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等。出栏肉鸭体重仅为正常肉鸭的70%~80%。福建、安徽、江苏、山东、江西等省份均有发生;番鸭、半番鸭、大型肉鸭、麻鸭均出现过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7.
2014年11月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肉鸭发生了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变,暂将该病称为鸭短喙-侏儒综合征。为确定引起该病的病原,本研究从山东聊城发病鸭群采集14份病料样品,其中包括舌及各脏器组织样品。经PCR方法检测,所有发病鸭肝脏、脾脏中均可检出细小病毒,将其中5份阳性病料样品处理后接种9日龄鸭胚,分离得到1株鸭源细小病毒分离株(命名为SD株)。此外,该分离株的659 bp的Rep和VP1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D株与鹅细小病毒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将该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樱桃谷肉鸭,可以复制出相似病例。结果表明,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自然病例分离到的一株鸭源鹅细小病毒,该病毒可能与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2014年1月至今,我国部分地区所饲养的樱桃谷北京鸭商品肉鸭发生了一种疾病。为诊断该病,从1个38日龄感染鸭群选典型病例和外观正常者各9只,对其体重、喙和舌头进行了测量和分析,随后进行了分子检测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典型病例的体重(1.40±0.51 kg)和喙长(4.00±0.26 cm)与外观正常者(2.87±0.51 kg和5.74±0.58 cm)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该病具有半番鸭短喙和侏儒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的特征,即喙短、舌头伸出、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用水禽细小病毒的PCR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从37日龄病例采集的36份组织样品均为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阳性。用VP1和VP3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的结果均显示,樱桃谷北京鸭源毒株与导致半番鸭SBDS的毒株聚为一个分支,二者属GPV的同一类变异株。用GPV阳性样品感染2日龄北京鸭,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短喙症状。结果表明,GPV变异株与樱桃谷北京鸭SBDS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以来,在我国山东、江苏等肉鸭养殖集中区发生了一种以舌头外伸、上下喙萎缩、雏鸭发育迟缓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危害我国肉鸭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后经过多方研究,确定是由鸭源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鸭短喙-侏儒综合征"。四年来,笔者一直深入基层,了解疫情发病趋势,对该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8月12日上午,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某养鸭户送检1例典型的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病鸭。据畜主介绍:该批鸭为樱桃谷鸭,共有1 600只,现为38日龄,一直在网床上饲养,在20日龄左右陆续出现少量鸭子发病,迄今约有100只病鸭。在六安地区,此前未见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的报告。1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正常,但喜坐,不愿行走;病鸭因采食不便,采食较少,时间久后相对消瘦,成为僵鸭,至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预防鸭短喙侏儒综合征,采用新型鸭细小病毒毒株(SD03株)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进行蛋黄抗体效价的测定,分析蛋黄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最佳免疫程序、收蛋时间和临床应用效价标准,并对制备的3批供试品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该抗体琼扩效价和中和效价均在三免15 d达到高峰,分别为1∶64和1∶640,由此确定高免蛋收集时间为三免15 d;基础免疫完成后,最佳加强免疫时间为每隔30 d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使抗体效价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确定了抗体琼扩效价≥1∶32或中和效价≥1∶320为临床应用效价标准。3批供试品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安全性好,对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良好的预防和紧急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年底以来,在我国江苏、安徽、山东、江西、河南、河北等部分地区,商品肉鸭群发生了不明原因的以雏鸭发育迟缓,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肿胀、向下弯曲为特征的疾病。由于病鸭的舌头长长的伸出且暴露在喙的外面,使病鸭无法采食和饮水,常常因无法进食而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在我国商品肉鸭主要养殖地区均暴发了一种以生长迟缓、鸭喙变短变形、舌头外露下垂、跛行、瘫痪、拉稀以及翅腿易折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流行性疾病,人们将该病称之为大(长)舌病、鸭短喙长舌综合征、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等。该病多发生于10~25日龄左右的肉鸭,以12~21日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福建省漳州地区3个"短喙侏儒综合征"半番鸭群的病原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对患病半番鸭体质量、喙长、喙宽进行测定及统计分析,采集患病半番鸭肝、脾、胰腺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同时采集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进行病毒分布及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半番鸭喙长,体质量与同场正常未感染半番鸭相比,发病鸭体质量减少达49.00%,喙长缩短达32.00%,喙宽缩短达22.00%;经PCR或RT-PCR检测显示,所采样品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鸭疫里默氏菌、鸭大肠杆菌、鸭沙门菌均为阴性,均为水禽细小病毒阳性;对组织匀浆液致死的鸭胚尿囊液检测表明,分离毒株均为水禽细小病毒,经进一步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分离3株病毒与番鸭细小病毒病(MDPV)各代表株核苷酸同源性达97.7%以上,与新型MDPV SAAS-SHNH株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9%。组织病毒分布检测结果显示,患病半番鸭心、肝、脾、肺、肾等10种组织均不同程度带毒,其中以胸腺、法氏囊、心、脾和胰腺病毒含量最高,肝、肺、脑、小肠次之,肾脏最低;病理组织学研究可见心肌颗粒变性,肝脏水泡变性,胸腺出血,骨骼肌出血、坏死。以上结果表明,福建省漳州地区的3个半番鸭群发生的"短喙侏儒综合征"由新型MDPV所致,且与经典的MDPV在感染宿主、临床症状、病变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新型MDPV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鸭短喙长舌综合征的发病机制,选取潍坊市某肉鸭养殖场的病鸭和未发病场的健康鸭分别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病鸭的钙离子、无机磷、肌酐和白蛋白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健康鸭(P0.05);试验组病鸭的谷丙转移酶、尿素氮、G-谷氨酰转移酶和肌酸激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鸭(P0.05)。  相似文献   

16.
去年3-4月份,乌克兰的一个专业化禽场的育肥肉鸭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疾病,主要症状是感染鸭的上喙部肿大,我们将这种病称之为“鸭肿喙综合症”。该病发生在出壳后40-50日龄的鸭,临床特征是上喙部突然增大(突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是否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 NGPV)单独感染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短喙与矮小综合征(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SBDS)的所有临床症状,并进一步解析NGPV致病机理。本研究中,基于NGPV分离株SDJN19,构建了携带遗传标记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JNm。pJNm质粒转染9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胚拯救出感染性病毒rJNm。rJNm半数致死量(ELD50)达到5×106.25/mL,与亲本株接近。rJNm感染2日龄樱桃谷北京鸭,能够复制出SBDS的所有典型临床特征,包括短喙、舌头外伸、生长迟缓、站立行走困难等。试验还表明rJNm能够通过水平传播途径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感染鸭依旧表现出典型的SBDS特征。水平接触组鸭在感染后31 d能够同时在体内检测出高的病毒载量和高水平血清沉淀抗体,预示着NGPV可以持续性感染樱桃谷北京鸭。本研究结果表明SBDS确系NGPV感染所致,为研制针对性的预防性生物制剂以及深入解析NGP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5,(10):1600-1604
2015年3月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肉鸭群出现了一种疾病,该病以鸭喙发育不良,舌头外伸为特征。根据症状,暂将该病命名为鸭短喙长舌综合征(duck beak atrophy and dwarfish syndrome,BADS)。从不同地区5个发病肉鸭群采集130余份样品,取5份样品进行病原的分离。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4株大肠杆菌从肝脏常规分离);获得5份鸭胚培养物。该培养物不能凝集鸡红细胞。对5株分离株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鸭瘟病毒、坦布苏病毒、鸭甲肝病毒、鸭星状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圆环病毒、鹅多瘤病毒、鹅腺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征病毒等均为阴性,鹅细小病毒呈阳性。采用基于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的PCR方法对74份样品(肝脏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00%。该分离株661bp的VP3核苷酸序列与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鹅细小病毒82-0321v株和SHM319株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8%和98.3%;与番鸭细小病毒同源性较低,在77.6%~78.8%之间。用鸭胚分离的SDLC01株感染1日龄雏鸭能引起鸭上、下喙萎缩、舌头外伸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从BADS患鸭体内分离得到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其可能与BADS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2015年2月以来,福建省漳州、漳浦、龙海等地饲养的半番鸭群流行一种以软脚、短嘴、生长障碍为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征"),病原暂命名为短嘴型小鹅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不仅危害半番鸭,在我国山东、江苏等省的樱桃谷鸭也大范围流行,发病率为10%~100%,死亡率为2%~10%,僵鸭淘汰率或残鸭率20%~80%,给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诊断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以及鉴别鹅细小病毒感染鸭群中新发短喙矮小综合征鹅细小病毒(SBDS-GPV),本研究通过对GenBank登录的水禽细小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比对分析,根据该病毒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SBDS-GPV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显示,水禽细小病毒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得到约200 bp的目的片段,SBDS-GPV PCR产物能够被SspⅠ酶切为140 bp和60 bp两个片段,番鸭细小病毒与德兹西氏病小鹅瘟病毒则不能被酶切,检出SBDS-GPV DNA的最低浓度为2.28×10~7拷贝/μL。利用该方法对14份疑似SBDS临床样品检测,阳性样本采用SPF鸭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SBDS-GPV 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经病毒分离均为SBDS-GPV。上述研究表明,该SBDS-GPV PCR-RFL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SBDS的防控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