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75年至1981年间,从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牛鼻汁中,分离到38株相同理化性状的牛鼻病毒(BRV)。其中有32株与BRV—1型相类似,其余6株属于同一血清型,且与BRV—1和BRV—2均不相同,是一种新的血清型。根据对发生呼吸道病牛群的病牛采取双份血清进行抗体调查的结果,表明BRV—1和新的BRV血清型与大部分的病牛有关。关于牛鼻病毒(BRV)的分离,KUROGI氏和SHIMISU氏等人均报道从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病牛鼻汁中分离到病毒。作者也由有呼吸道症状的病牛鼻汁中分离到38株BRV,现就其病毒分离及其性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鉴定牦牛源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 BRV)。将经RT-PCR检测BRV阳性的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接种MA-104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其VP4、VP6和VP7完整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分子特征。结果显示:病毒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病变,至第7代后出现细胞病变的时间稳定,经蚀斑纯化后测得病毒滴度为108.39TCID50·mL-1。分离株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证实为BRV,命名为HY-1株;扩增HY-1株VP4、VP6和VP7完整基因序列,分析表明HY-1株为G6P[11]I2型;系统发育树显示,HY-1株VP4、VP6和VP7节段分别与中国牛源DQ-75株和印度牛源M-1和RUBV319株遗传演化关系最近,可能为重配毒株。与国内的G6型和P[11]型BRV毒株相比,HY-1株的VP4和VP7蛋白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化较大。成功分离得到一株牦牛源BRV,基因型为G6P[11]型,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河南省某猪场发病仔猪体内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能在 Marc-145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 (CPE),在 Vero、PK-15细胞上不出现CPE.该病毒能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特异性地中和,用 PCR反应能扩增出 720 bp的特异性片段.分离病毒回归 30日龄仔猪可出现高热和呼吸道症状.初步鉴定该分离株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相似文献   

4.
利用F81传代细胞从病死猫脾脏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毒株可使培养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理化学、人工感染试验和分子病毒学等鉴定,证明所分离的这株病毒为猫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患腹泻疾病的犊牛进行病原学鉴定,并进一步丰富我国牛轮状病毒(BRV)的流行病学数据,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8份腹泻犊牛的粪便样品进行BRV VP7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1份样品为阳性。将该阳性病料样品接种Marc-145细胞。对产生细胞病变(CPE)的阳性样品连续传5代后,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从粪便样品中分离的病毒为BRV,命名为DZ株。对DZ株的11个基因节段进行RTPCR扩增、测序、拼接后对11个基因节段进行同源性及分型分析;构建分离病毒VP7、VP4基因进化树,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DZ株基因组10个基因节段分别与来源于牛(VP2、VP7、NSP1、NSP3)、犬(VP3、NSP5)、羔羊(NSP2)、马(VP6)、猕猴(VP1)、人(NSP4)以及人-牛基因重配(VP4)的轮状病毒株。其中VP1基因与猕猴轮状病毒(RRV)的同源性最高,为81.3%,但低于VP1基因分型的临界值83%,因此DZ株的VP1为新出现的基因型,命名为R17;分离株NSP3基因与法国RF株NSP3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8%,DZ株与RF株的NSP3属于同一基因型,命名为T18型。所以,本研究分离的BRV DZ株的基因型为G6-P5-I2-R17-C2-M2-A3-N2-T18-E2-H5。VP7和VP4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DZ株VP7基因来源于韩国KJ69-1株,VP4基因来源于美国疫苗株RotaTeq-SC2-9。与同源性最高的病毒株相比,DZ株VP4、VP7蛋白氨基酸序列分别发生了9处和8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会引起VP7和VP4蛋白的抗原性和组织嗜性变化,进而影响病毒的免疫原性、宿主嗜性以及致病性。综上所述,DZ株是多宿主来源的基因重配病毒株,且主要抗原蛋白VP7和VP4发生了较大变异。本研究为我国BRV遗传进化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当前犬细小病毒云南地方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将疑似病犬粪便经处理后接种于F81细胞,逐日观察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能引起细胞出现CPE的培养物进行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在此基础上,完成分离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物在F81细胞盲传3代后开始出现拉网,脱落,崩解和破碎等CPE现象;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直径约为20 nm;PCR检测出现目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序列和犬细小病毒参考毒株核酸同源性为98.8%~99.7%。该毒株在生物学特性上除具有一般犬细小病毒相关特性外,还表现出异步接毒可致F81细胞出现明显CPE及能凝集食蟹猴红细胞的特性。基于V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基因型为新CPV-2a型,部分有生物学意义位点发生突变,亲缘关系与国内参考毒株关系较远,而与韩国参考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提示,本试验成功分离获得一株犬细小病毒云南地方流行毒株,命名为YNX20090901株。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分离并鉴定从发病猪场分离的一株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毒株。从某疫情猪场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经细胞传代培育成功增殖性能稳定的新毒株,命名为PRRSV-CHD。该毒株接种细胞后能够产生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达10-6 TCID50/0.1 mL,在Vero与BHK-21细胞上不出现细胞病变。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病毒抗原分布在细胞浆中。与VR2332、CH-1a、HUN4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美洲型PRRSV;与PRRSV VR2332、CH-1a等比对,Nsp2基因序列在2780—2782 nt有3个核苷酸小缺失和2933—3019 nt的87个核苷酸大缺失,属PRRSV变异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试验旨在对新疆某规模牛场患腹泻疾病的犊牛进行病原学鉴定及基因型分析。【方法】 采用抗原诊断试剂盒方法对在新疆某牛场随机采集的15份腹泻犊牛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对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进行反复冻融和过滤处理,然后将样品接种于Marc-145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和传代。对分离毒株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负染电镜观察进一步确定病原。对分离株的VP6和VP7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对其进行基因相似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抗原诊断试剂盒结果显示,3份粪便样品呈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抗原阳性。将阳性粪便样品分别接种于Marc-145细胞,仅有1份样品连续盲传至第9代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IFA结果显示,接种该分离株的Marc-145细胞有亮绿色荧光,对照组未见荧光。电镜观察可见约65 nm的圆形病毒粒子,并命名为XJ-2022株。经PCR扩增获得VP6和VP7基因的目的条带,长度分别为1 356和342 bp。基因相似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VP6基因与人源A群轮状病毒参考株DB2015-066(LC367318.1)相似性最高且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VP7基因与牛源G10轮状病毒参考株XJX2(MN937506.1)相似性最高,遗传进化亲缘关系最近,确定该分离株为A群G10型轮状病毒。【结论】 试验成功分离到基因型为A群G10型BRV XJ-2022株,该毒株为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的多宿主来源的基因重配病毒。  相似文献   

9.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及部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通过消除组织培养中某些干扰因素,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直接从水貂病料中分离出3株犬瘟热病毒,即QM—CDV、YM—CDV和ZM—CDV,并以3株国外犬瘟热弱毒作为参考株,对所分离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M—CDV、YM—CDV和ZM—CD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良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也可在猴肾传代细胞(Vero)和人羊膜细胞(FL)上增殖并出现细胞病变;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纤突,直径在130~180nm之间;细胞中和试验表明,分离毒与国外弱毒具有相同的血清型;分离毒株的水貂病料经脑内接种均使幼犬发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症(PRRS)又名猪兰耳病,猪神秘病,1987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后加拿大、擅国、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相继发现.本病因主要影响生殖、呼吸系统而得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1病原学本病毒由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首次分离,称为Lelystad株,美国分离株为ATCCVR—2332,为一种有囊膜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约为45~65nzn,后被膜病毒科动脉病专属,对脂类溶剂如飘仿敏感.可在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培养,不产生CPE,ATCCVR-2332株在CL2621传代细胞中产生CPE.2临床特点不同感染猪或农场发生本病后临床表现有…  相似文献   

11.
猪伪狂犬病毒京A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细胞培养方法从北京某猪场一死亡仔猪中分离到1株伪狂犬病毒,定名为京A株。该病毒可在乳兔肾原(次)代细胞或兔肾传代细胞上繁殖继代,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接种家兔则呈现以奇痒为特征的神经症状并导致死亡;病毒能被伪狂犬特异性血清中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及纤突,直径120—150nm,部分粒子尚可见到核衣壳。  相似文献   

12.
从山东省多个地区的商品肉鸡养殖场采集64份疑似病料,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37份禽偏肺病毒阳性病料,以此作为病毒分离材料接种SPF鸡胚,盲传至第7代时鸡胚生长明显迟滞。取阳性尿囊液在CEF中培养,呈现禽偏肺病毒典型细胞病变(CPE):细胞变圆、悬浮,有合胞体形成。将分离株接种于Veto细胞及DF-1细胞均出现类似病变。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测序,并与GenBank中发表的部分代表序列比较。结果显示,与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7.4%~99.3%;与A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77.4%~78.1%;而与C亚型禽偏肺病毒核苷酸同源性最低,为69.5%~69.7%。基因分型显示分离株为B亚型禽偏肺病毒,将该毒株命名为禽偏肺病毒SDWF株。  相似文献   

13.
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和ELISA检测为犬瘟热阳性的自然发病犬,取肠内容物为病料,采用同步培养方法接种于犬肾细胞系(MDCK)进行病毒的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了形态学特征、血凝特性、动物感染及RT-PCR鉴定。结果表明:病料接种MDCK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电镜负染观察接毒细胞培养物见有典型的犬瘟热病毒粒子。分离株不凝集鸡及人“O”型红细胞,接种犬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用RT-PCR技术检测病毒细胞培养液,扩增出的片段长为760 bp,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同,由此确证分离株为犬瘟热病毒,命名为CDV-GZ2株。  相似文献   

14.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Dbz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病死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及肠内容物制成匀浆,应用套式RT-PCR检测呈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阳性,经处理将其接种到含终浓度50μg/mL胰酶的Vero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传代,盲传到10代左右开始出现局灶性细胞病变(CPE),20代以后特征性CPE稳定出现。将病毒Vero细胞培养物应用毒价测定及病毒中和试验、套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检测鉴定,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PEDV,并将其命名为PEDVSDbz株。  相似文献   

15.
《养猪》2021,(3)
2016年从某商品化猪场采集到6份疑为病毒性腹泻的腹泻仔猪小肠样本,利用RT-PCR对样品进行检测,检出1份猪丁型冠状病毒(PorcineDeltaconoravirus,PDCoV)阳性样品,使用ST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传代。通过细胞病变(CPE)、RT-PCR及S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已成功分离到一株能在ST细胞上稳定增殖并能产生典型CPE的猪丁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CMS株。该毒株S基因长度为3480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登录23个参考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5.9%~98.5%,其中与2018年山东分离株SD-11-2018同源性最高,为98.5%。该毒株的成功分离为进一步开展PDCoV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大庆地区患有腹泻疾病的舍饲牛进行病原鉴定,通过RT-PCR方法对病料进行检测,将轮状病毒阳性样品接种MA104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扩增分离株VP7、VP4片段,将扩增产物纯化后连接在pMD18-T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中进行亚克隆,将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并利用DNA Star与GenBank上的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到1株BRV毒株,将其命名NX23。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NX23属于G8P[1]型轮状病毒,确认了G8P[1]型牛轮状病毒在我国的流行,为我国BRV分子进化及其RV分子流行病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辽宁某猪场采取病料,经处理后接种Marc-145细胞进行PRRSV分离,结果有2份病料在该细胞上盲传后可见典型的CPE,经测定其毒价为10-6.5TCID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黄色荧光,用电镜对纯化的病毒进行观察,可见有囊膜包裹的圆形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0~70 nm。该病毒对氯仿、紫外线、酸碱度变化和热敏感。对有CPE的细胞培养物进行RT-PCR,结果为阳性。接种试验动物出现典型的PRRS临床症状和死亡。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一株PRRSV。  相似文献   

18.
貉源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大庆某貉养殖场病貉的病料,处理后接种于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病料接种 Vero 细胞 72 h 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分离株可以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 1∶25;分离株对氯仿、乙醚敏感,对酸和热抵抗力弱,可以凝集鸡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RT-PCR检测病毒细胞培养液,扩增出的片段长287 bp,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同,经测序发现与MS01株的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犬瘟热病毒,命名为CDV-DQ株。  相似文献   

19.
从进口种用奶牛中分离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2865头进口种用奶牛隔离检疫期间,从1头IBR中和抗体阳性奶牛中分离1株病毒。该分离株表现类似于IBR病毒特征的细胞病变(CPE),细胞圆缩,聚集成葡萄串样群落,在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洞,有时会发现有几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用特异性抗IBRV阳性血清与之进行中和试验,发现IBRV标准阳性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为26.5,与对IBR标准株的中和抗体滴度相差不到一个滴度。调取IBRVLA株gB基因序列,设计出1对IBR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能扩增出与目的基因片段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毒为IBRV。  相似文献   

20.
猪轮状病毒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MA104细胞从广东省某猪场患有明显腹泻症状的仔猪粪便中分离了1株产生明显细胞病变(CPE)的病毒。电镜观察显示,病毒粒子呈现较为典型的轮状病毒的形态特征;对其VP6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A群猪轮状病毒代表株OSU和Gottfried的核苷酸同源分别为86.3%和80.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7%和93.2%。综合所见,所分离的毒株为A群猪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