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以来,白背飞虱成为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做到科学合理地用药,经济有效地控制危害,就需有合理的经济防治指标。1986年起,我站参加了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关系研究协作组。在协作组的指导下,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损失测定研究。测定采用大田罩笼的方法。品种为早籼青秆黄和汕优6号。测定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穗期危害,主要影响稻谷的千粒重和结实率。虫量与损失率的关系均呈极显著相关。经协方  相似文献   

3.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东南亚及我国南部稻区逐年在大面积上推广和种植抗褐稻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IR系统品种和杂优稻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对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为给制定白背飞虱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依据,1986年—1988年,作者从大田白背飞虱不同虫量的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程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华稻蝗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网室盆栽试验表明,水稻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受稻蝗危害的产量损失,依稻蝗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Y苗=-0.08328+0.5416x(r苗=0.9963**) Y分=0.06465+0.6891x(r分:=0.9982**) Y孕=0.07999+1.1080x(r孕=0.9966**)经计算,亩产500公斤生产水平的稻田,在苗期、分蘖期及孕穗期防治指标,分别为百丛水稻有若虫97、69和42头。  相似文献   

5.
陈荣海 《植物保护》1984,10(2):30-32
棉花红铃虫是长江流域棉区蕾铃期的主要害虫,过去对其危害损失和防治指标虽有很多提法,但因地域差异,缺乏较全面的估价和较统一的认识,难以为综合防治提供严格的施药依据。为此,1982年,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组织江苏省南通县植保站、安徽省安庆地区植保站、江西省彭泽县植保站、湖北省荆州地区植保站、四川省简阳县植保站5个单位,按同一方案共同协作攻关。本年度以探明各代损失程度为主要目标。现将取得的初步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全国植物保护总站联合召开的全国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武昌举行。会议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周明牂和全国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束炎南同志共同主持。出席代表来自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8.
我地常年因油菜菌核病产量损失10—20%。摸清油菜菌核病的损失程度、研究防治指标,对于提高病害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几年来所做的工作简报如下。 一、研究方法 (一)危害损失 1983—1984年在长势均匀、不混杂的田块中,划分面积为0.1亩的若干小区。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于油菜  相似文献   

9.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武育粳3号上,通过接不同的虫量,然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的办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和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44**),关系式为Y=-13.875+7.451lg(x)(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百丛180~20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早发生或中等发生程度时,必须用药防治,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10.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11.
稀点雪灯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以来,一代稀点雪灯蛾(Spilo-soma urticae Esper)在我省已成为麦套玉米的主要害虫。轻者玉米小苗受害,重者缺苗断垄,甚至翻种。为经济有效地控制一代稀点雪灯蛾的危害,于1990——1992年,对其为害损失率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1 试验内容与方法1.1 人工接虫测定危害损失率选择有代表性的麦田进行试验,每小区种20株玉米,用纱网笼罩。分别接虫1、2、4、5、6头,以不接虫为对照,共6个处理,随机排列,重复3次。当套种玉米正值二叶一心时,大田幼虫正处三龄盛期,接三龄末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白粉病危害损失较大,更者减产24.54%-35.95%,轻者减产7.69%-15.93%,经回归与相关分析,孕穗期下位叶、灌浆期和乳熟期中位叶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相关性最密切,其中又以灌浆期中位叶发病对声量影响最大。将白粉病控制在下位叶、保护中位叶是防病增产的关键。因此,利用孕穗期下位叶的经济阈限病指,指导田间药剂防治为宜。  相似文献   

13.
蓟马危害苜蓿的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蓟马的虫口密度与苜蓿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干草产量损失率(Y)与20枝条虫量(X)的关系为Y=0.1021X-2.2461,相关系数r为0.9874,两者相关性极显著。按照防治的直接收益与成本,确定了宁夏旱地苜蓿和水地苜蓿蓟马的防治指标,即旱地苜蓿蓟马第1茬的防治指标为560头/100枝条,水地苜蓿蓟马第2茬的防治指标为390头/100枝条,第3茬的防治指标为580头/100枝条。  相似文献   

14.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和我县三年研究结果,即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可以不进行防治;二、三代  相似文献   

15.
红铃虫是简阳棉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害极大,损失严重。历来是我县棉区防治的主要对象,常用于防治红铃虫的费用占防治棉虫总费用的50—60%。摸清害虫的为害损失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适应综合防治的发展,开展对红铃虫为害损失的研究,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从1982年起参加了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现将几年来研究结  相似文献   

1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美洲斑潜蝇对四季豆的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  刘培廷  陆道训 《植物检疫》2000,14(3):138-140
采取自然感虫与药剂控制虫量相结合的方法人为造成6个不同虫情梯度,分析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虫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成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y=1.008+0.7661x,再根据经济允许水平即求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程斌 《植物保护》1989,15(3):31-31
我市是苎麻主要产区之一,每年头、二麻受黄蛱蝶危害较重。此虫一年发生两代,以第二代四、五龄幼虫在地边杂草、地埂松土下和麻蔸中越冬。笔者从1985年起,对该虫越冬代和第一代幼虫对苎麻的危害损失、防治指标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水稻病虫危害损失和防治效益评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8年笔者在早稻、晚稻生长期间进行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全程不防治平均减产51.26%,常规防治平均增产113.14%,常规防治平均收益4498.58元/hm2,比全程不防治增86.12%,平均投入产出比1:5.18。拟合出单虫或单病在定局时的发生量(或发生率)与其危害损失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稻飞虱每丛虫量(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8.7654+0.0881X;稻纵卷叶螟卷叶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9341+0.2851X;二化螟发生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1.4182+1.0407X;稻瘟病白穗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0.3765+0.9004X;纹枯病病株率(X)与损失率(Y)之间关系式为Y=-2.4469+0.2829X,相关分析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