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陶冶心灵和塑造人格的作用. 音乐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层次上,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情感、联想和想象力,也就是在知、情、意三方面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音响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因素。以音著象 ,意与象交融 ;以音立戏 ,情与理统一的意象美是曹禺对戏剧音响艺术独特的追求。这一艺术追求延伸了音响效果 ,拓展了审美空间 ,是戏剧大师诗与剧融合审美理想的舞台实践。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蔬菜栽培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在“蔬菜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探讨了“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情况,从实验教学体系、内容、方法及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园艺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展技术美学,需要培养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劳动者.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将审美教育物化到产品生产中去.将会产生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组成部分.心理学观点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三部,“知”——指认识能力;“意”——指意志力;“情”——指审美能力.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来说,这三种心理机能都是不可少的、缺少一部分,其他部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宋代小说<西湖三塔记>的改写是在理学话语干预下的文本重构.由于理学话语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教条化,导致其试图在许宣身上实现的道德理想意外落空,而被否定和蔑视的白娘子却逃过话语的罗网展现了本真人性,这一文本事件折射了理学话语普遍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审美范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敌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此,严羽虽未直接提出“意境”二字,但已初露端倪。意是诗人心中所要表达之情思,境乃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思的外物,只有意与境完美结合,才能够产生最美的诗歌。在此,严羽认为“音”、“色”、“月”、“象”,皆为境,而何以更好的表达境便是要靠诗人的艺术才能。而最为高超的技艺便是创造出“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淳美诗境。  相似文献   

7.
教学审美,是一门专门探讨教学的审美问题,目的是通过艺术而审美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努力把教学活动提升到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层次。职业院校在教学审美中存在不"美"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去改正,达到真正的美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家》、《寒夜》有其独特的内蕴和魅力,其中潜隐着不可消释的“家”情结。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重新解读了两个文本。在这两个文本中,巴金巧妙地构筑了以“家”为中心的叙事话语语境,并设置一系列内外在的矛盾冲突,使文本呈现异质同构下相同的审美取向。当然,对“家”的书写不是一种感伤的旧事回想,而是一种对家庭文化和家庭所负载的封建家族制度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十七年”女性小说中仍然显露了政治话语遮蔽下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在语言中的体现,着重对其四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在语用层面上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其在象似性话语中的功能。旨在为语用研究开辟新的视野,也为语言象似与语言功能的结合作出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个案,论述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与文学阅读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学理论教与学的质量。文化诗学理论视野下的文学批评的研究路径首先应从文本的诗意解读入手;其次,从艺术形式背后探究文本传达的审美理想和作者的审美心理;再者,从作者的审美理想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时代文化语境和文化精神。以此为理论观照,解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梦境化的叙事表达、“精神的真实”的审美追求以及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文化精神。学生在学习文化诗学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其理论来进行实际的文本批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挖掘数学美,寓美育于数学教学之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了“两课”教学在人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一是“两课”教学对大学生素质系统的完善、定性和益智作用。;二是“两课”教学对大学生行为活动的引导、审美和增效作用;三是“两课”教育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效应。  相似文献   

14.
方东树把文、理、义作为诗文鉴赏的审美对象,并构建三者审美标准,不仅有整体上的体悟之论,更有具体而微的审美范式阐释,突破传统诗歌鉴赏的模糊性;以“通其辞”“通其意”为视角,构建“局部—整体—局部—整体”交互往复的鉴赏途径,深入到事理、文理、心理三者的赏析,此其对“通其辞,通其意”的创新;把“知人论世”作为诗文鉴赏的基本原则,不仅考量诗歌的社会功用,又考察诗人作品的时代色彩,扩大了“知人论世”的功用。这些鉴赏理论不仅有桐城派师承因素,更有汉宋兼容的学术文化背景;构筑了桐城诗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另类话语的特异存在显示了其与主流叙事偏离的同时,又有着对主流意识做出妥协与让步的精神态势.站在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的双重视域下,从创作主体的边缘文本向主旋律妥协、编者主体于矛盾中的顺势而变以及双重视域的价值选择进行分析,从而见出<人民文学>在主流意识影响下的基本特色与潜在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从女权主义视角重读元稹的《莺莺传》将会发现,元稹为了替“作者自寓”的张生辩护,刻意将纯洁而痴情的崔莺莺诬蔑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并不遗余力地把始乱终弃的张生塑造为“忍情”的君子.从审美层面看,这样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从功利层面看,《莺莺传》却是男性作家利用话语霸权在两性交往及个人仕途中谋取私利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7.
语篇的连贯有三个层次--语法(形式)、语义、语用.只有在第二和第三层次上连贯的语篇才是真正连贯的语篇.而位于第三层次的话语意图起核心的作用.没有它的选择、调控与整合功能,话语就无从建立"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文学文本也属于“话语”,但在解读文学文木的过程中,主要是“受话人”(读者)根据文本进行推理,因此是典型的单向语境推导。本文拟根据文学文木的认知语境,构建文学文木的读者推导模型,讨论进行该推导的理据及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9.
从观念构成及话语运作来重访“孔子作《春秋》”的争议问题,可将这一声明解析为三项话语要素:即作者、文本与书写。在汉代,对《春秋》作者的溯归与形塑,关联着《春秋》文本和书写的定位,三者协同运作,表征着不同的经学立场与判断。在中国经学话语空间中,诠释主体与话语系统是相互生产的,而圣人、经书与书写这样的观念更需要被视为话语系统内部具有自我指涉与交互指涉意义的符号。“孔子作《春秋》”这一经学声明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话语述行的能量:经学诠释主体通过言语行为的反复实施来构建话语事实,也施行经学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20.
“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是庄子“言意观”最具代表性的命题。庄子这一言意观念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作为庄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是一个“虚无”、是一个“混沌”,是一个不可目视、不可言表,只可“意致”、只可“神遇”的存在。而这种“意致”和“神遇”的体认方式恰恰就是一种审美认识。其影响所致,使得努力克服语言在表情达意和写景状物方面的局限,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近旨远”和“文外重旨”等艺术效果,成为我国古代诗文创作和诗文鉴赏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