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碱性大棚土壤剖面上pH值与盐分的相关性,对定点试验基地的54个剖面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电导率(EC值)、全盐量以及K~+、Na~+、Ca~(2+)、Mg~(2+)、Cl~-、SO_4~(2-)、NO_3~-含量均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pH值、HCO_3~-含量则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耕层(0~20 cm)的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NO_3~-、SO_4~(2-)、Ca~(2+)、Na~+,而下层土壤(20~80 cm)的可溶性盐分离子主要为HCO_3~-、NO_3~-、SO_4~(2-)、Ca~(2+)、Na~+。pHw值(去CO_2去离子水浸提测定的pH值)与EC值、全盐量、离子含量总和以及K~+、Na~+、Ca~(2+)、Mg~(2+)、Cl-、SO_4~(2-)、NO_3~-离子的含量均具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性,而pHCa值(0.01 mol/L Ca Cl2浸提测定的pH值)与各盐分指标的相关性总体弱于pHw值;在整个剖面上,HCO_3~-含量与EC值呈显著负相关,与pHw值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pH值与盐分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且HCO_3~-含量与pHCa值可综合反映碱性大棚土壤剖面的酸化与次生盐渍化状况;尽管大棚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现象明显,但目前更应关注次生盐渍化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兰州市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和离子组成变化特点,通过对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盐分积累特征及耕层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耕地利用方式、种植年限、土壤通透性、农户经营管理水平等,都会影响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和离子组成变化,普通粮田改为日光温室种植后,0~100 cm土层含盐量普遍增加,增幅达到了17.56%~29.77%,盐分表聚现象明显,耕层(0~20 cm)土壤含盐量平均增加了40%以上;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日光温室耕层土壤盐分含量持续增加,累积量最大的离子是NO_3~-、SO_4~(2-)、Ca~(2+)和Na~+,阴离子的积累量显著高于阳离子,阴离子的组成从以HCO_3~-为主变为以NO_3~-和SO_4~(2-)为主,阳离子的组成始终以Ca~(2+)为主,同时K~+和Na~+的含量大幅度增加。盐分的大量累积,以及NO_3~-、SO_4~(2-)、Na~+等离子的相对富集,不仅会对蔬菜生长造成生理毒害、养分供需失衡、品质下降,还会引起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集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的103个植烟土壤样品,测定了0~20 cm土壤的盐分离子质量浓度,系统分析了不同海拔及茬口对植烟土壤盐分离子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样区植烟土壤均为非盐渍化土,含盐量为0.12~0.70 g·kg~(-1),平均含盐量为0.26 g·kg~(-1),为中等强度变异。土壤中各盐分离子与总含盐量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HCO_3~-和K~+达显著性正相关(P0.05),SO_4~(2-)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不同海拔植烟土壤中阴离子主要以HCO_3~-和SO_4~(2-)为主,其中SO_4~(2-)占比较大;阳离子则主要以K~+和Ca~(2+)为主。不同茬口种植方式下植烟土壤盐分离子的结果表明,通过前茬作物种植能有效降低植烟土壤中Cl~-的质量分数,增加HCO_3~-的占比频率,同时提升土壤中K~+,Na~+和Ca~(2+)的质量分数。综合来看,本研究区域中植烟土壤未达盐渍化水平,但土壤中的SO_4~(2-)和HCO_3~-质量分数过高,可能会破坏植烟土壤中阴阳离子平衡,从而抑制烤烟生长,降低烟叶品质。因此,该地区在植烟土壤改良时应关注SO_4~(2-)和HCO_3~-质量分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沪郊设施菜地连作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沪郊不同年限设施菜地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和土壤pH,同时分析了土壤NO_3~-含量、总盐量与各类盐分离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设施2年及以上大棚土壤的盐分含量、电导率均显著高于1年大棚,除HCO_3~-离子外,其他7种离子含量均显著提高;(2)设施菜地有酸化趋势,建成保护地蔬菜6年及以上,土壤pH降至6.38,达到弱酸水平;(3)随设施年限的增加,设施菜地NO_3~-、Cl~-、K~+、Mg~(2+)等离子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上升,SO_4~(2-)、HCO_3~-则相对下降,Ca~(2+)、Na~+变化不明显;(4)相关性分析表明,除HCO_3~-外,硝态氮含量、全盐量、电导率与各离子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年限大棚土壤盐分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探明杨凌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演变特性。[方法]以露天菜地为对照,运用相关及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杨凌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大棚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性。[结果]大棚土壤中水溶性总盐含量与电导率(EC)比露地蔬菜土壤明显增高,且随栽培年限的延长总盐含量与EC值逐渐升高,水溶性总盐与EC值在0-10cm土层呈线性正相关,R2=0.9106。对不同棚龄土壤总盐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可知,F=16.977>F0.01=5.06,3、5年大棚土壤含盐量与其他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3年大棚土壤与其他处理有极显著差异。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pH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0-40cm土层,大棚土壤pH值随土壤层次加深而增高。8大离子组成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分别占总盐的24.42%和21.46%。大棚土壤盐渍化趋势随栽培年限的延长越来越明显。[结论]确定了杨凌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演变规律,为解决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壤障碍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莫索湾灌区土壤剖面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莫索湾灌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绘制了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盐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具有一定的低聚特征,表层土壤平均含盐量最低,60~100 cm的土层含盐量最高;各土层土壤盐分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但整个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0~40 cm的土层盐分属于强变异性,40~100 cm的土层盐分是中等变异性;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均属于中等空间自相关,0~20、20~40 cm土层的块金系数分别为0.698和0.653,空间相关性低于底层;克里格插值分析表明,各土层含盐量均呈斑状、块状分布,研究区的土壤盐分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下游麦盖提县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对该区域土壤盐分特征、盐渍化程度及养分状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以亚硫酸盐渍土为主,其盐渍化程度属于极重盐土,其总盐含量沿着剖面自上而下极显著下降(P0.01),但土壤表层(0~20 cm)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pH值(7.91~8.97)呈碱性;其土壤容重在1.42~1.91 g·cm~(-3)范围内,沿着剖面自上而下逐渐递减;土壤养分指标速效钾、有效磷和有机质及8种离子在土层间差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表层(0~20 cm)土壤总盐与土壤养分指标及8种离子含量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P0.05),强弱顺序表现为Ca~(2+)Na~+K~+HCO_3~-Mg~(2+)Cl~-速效钾SO_4~(2-)CO_3~(2-)有机质有效磷。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晋宁县5年的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化学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设施菜地各土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探讨限制设施蔬菜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表明:(1)大棚菜地土壤养分含量呈明显的上高下低型垂直分布,其中0~10 cm土层养分含量大量积累,设施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2)供试土壤pH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39,r=0.462**),EC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n=39,r=-0.448**),故土壤pH、EC是限制该区域设施蔬菜产量的主导因子;(3)氮肥投入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n=39,r=-0.759**),与土壤EC呈极显著正相关(n=39,r=0.802**),表明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加速了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的进程。因此,为缓解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保证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该区域减少化肥(尤其是氮肥)投入量,增施有机肥。本研究可为设施蔬菜生产的养分管理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吐鲁番市的4条河流(大河沿河、塔尔朗河、煤窑沟和黑沟)灌区农田土壤进行了土样分析,测得土壤电导率和土壤总盐、主要离子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盐渍化类型、程度;土壤盐分与主要离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每条河流不同空间的土壤含盐量;不同灌溉水影响的土壤养分组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呈现不同盐渍化趋势,土壤盐分由上而下运动的过程中,以SO_4~(2-)最为活跃,CI~-次之,HCO_3~-和CO_3~-的淋溶速率最慢,吐鲁番市土壤含盐量高低与各离子含量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因地势不同而有区别,4条河流灌溉区土壤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盐渍土,以河水灌溉为主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不及以坎儿井水灌溉为主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上海市设施菜地土壤盐分在纵向剖面的累积特征,以不同种植年限、不同种植模式的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盐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市郊的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趋势明显,4~6年左右土壤盐分达到最高;(2)不同种植模式表层土壤(0 ~20 cm)盐分的大小依次为:茄果连作>叶茄轮作>叶菜连作;(3)设施土壤盐分存在着显著的表聚特征,但种植10年以上后,60 ~ 80 cm土壤盐分也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野外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疆泽普县金胡杨林、莎车县依盖尔其镇、麦盖提县叶尔羌河特大桥和巴楚县夏玛勒林场采样点0~60cm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各层pH值均值8、盐离子以K+、SO_4~(2-)、Cl~-、Na~+、HCO_3~-为主,含盐量在1.409~6.953g/kg,土壤pH、电导率及盐离子随采样深度增加均有降低趋势,且其中电导率、SO_4~(2-)、Cl~-以及Ca~(2+)+Mg~(2+)与采样深度相关性较强,其他指标相关性不强。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盐分离子在垂直方向变化有规律,在水平方向分布情况比较复杂;(2)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上层盐渍化程度不严重,盐分中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最多,随着深度增加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所占盐分比例先增大后变小。上层土样以苏打盐土为主,中层全为苏打盐渍化土,下层以纯苏打盐渍化土为主。Cl~-/SO_4~(2-)的值在0~1,表明在上层氯化物-硫酸盐盐渍化土为主,中下层以硫酸盐盐渍化土为主;(3)EC25与SO_4~(2-)、Cl~-、Na~+呈极显著正相关,在0~20cm层EC25除受SO_4~(2-)、Cl~-、Na~+影响外,也受CO_3~(2-)影响,在K+含量极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与K+显著负相关情况,但是EC25与总盐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类型下设施农业土壤质量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南京地区设施农业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施化肥为主和施有机肥2种施肥类型下,设施农业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养分含量在纵向剖面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设施农业中,施化肥为主表层土壤酸化现象明显,施有机肥表层土壤盐渍化现象明显。2种施肥类型下表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天土,施有机肥耕作方式在提高土壤养分方面整体优于施化肥为主。设施农业土壤在纵向剖面累积特征明显,施化肥为主的酸化现象在0~20 cm土层明显,盐分含量在各土层中稳定,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同时出现表层聚集和向下迁移的特征,其中底层累积更为明显;施有机肥耕作方式下土壤酸化主要集中在20~60 cm,土壤盐分、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均在0~20 cm土层累积较多。设施农业中长期高投入的施肥,无论施化肥为主或有机肥为主,土壤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盐渍化和养分累积现象,因此设施农业中应采取合理施肥措施,减少持续施肥时间较长区域的有机肥、氮肥、磷肥的施用量,以改善土壤质量恶化状况。  相似文献   

13.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上海郊区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针对茄果类和叶菜类两种主要作物轮作模式,通过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设施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现状.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含盐量平均为4.68 g/kg,比露天菜地和自然土高4倍左右,次生盐渍化现象明显,且茄果类种植的设施菜地土壤含盐量显著高于叶菜类.设施菜地土壤含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新疆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特征。[方法]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分析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的土壤含盐量及主要盐基离子的特征值。[结果]研究区0~10 cm土层土壤属于重度盐渍化土壤,10~30和30~50 cm土层土壤属于中度盐渍化土壤,土壤盐分具有一定的表聚性。各层的盐渍化类型主要是以氯化物-硫酸盐型盐渍化土为主,其次是硫酸盐渍土,其他类型盐渍土比例极小。不同采样深度内,各层盐基离子含量呈自上而下变小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精细农业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蔬菜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累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棚龄日光温室蔬菜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变化规律,为设施蔬菜地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杨凌区3,5和8年棚龄的日光温室蔬菜地和相邻农田0~100 cm土样(每20 cm采一样品),测定土壤各剖面的pH、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P和速效K等主要养分含量,并计算其累积量。【结果】3,5和8年棚龄的日光温室蔬菜地耕层(0~2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是7.90,7.75和7.55,分别比相邻农田耕层土壤(pH值8.20)降低了0.30、0.45和0.65;0~100 cm土层速效P累积总量分别为574.0,837.4和1 189.8 kg/hm2,分别较相邻农田(89.2 kg/hm2)高5.43,8.40和12.35倍;速效K累积总量分别为2 272.3,3 378.3和5 204.5 kg/hm2,分别较相邻农田(1 535.4 kg/hm2)高0.48,1.20和2.39倍;全N累积总量分别为9.1,7.1和10.1 Mg/hm2,分别较相邻农田(4.2 Mg/hm2)高1.17,0.69和1.40倍;全P累积总量分别为48.6,53.2和79.7 Mg/hm2,分别较相邻农田(33.8Mg/hm2)高0.44,0.57和1.36倍。菜地养分累积以0~20 cm为主,形成养分富积层,其次为20~40 cm;40~100 cm菜地土壤养分也有不同程度的累积。与相邻农田相比,各种养分的富集率大小次序为:速效P>速效K>全N>全P>全K>有机质。【结论】日光温室蔬菜地土壤有酸化趋势,各种养分(尤其是速效P)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焉耆盆地典型区域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24.8%样地呈非盐溃化土壤,7.5%为轻度盐渍化,11.9%为中度盐渍化,13.6%为重度盐渍化,42.2%为盐土.土壤盐分含量大小与HCO3-、K+与Na+含量水平的高低有关.0 ~ 10 cm土壤平均合盐量占0~ 5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的50.09%,即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强烈表聚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含盐量、K++Na+、CO32-与HCO3-可作为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状况的特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层土壤平均含盐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荒地、林地、旱田、菜地.不同时期耕层土壤平均含盐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春灌期、夏灌期、秋灌期.  相似文献   

17.
张生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74-12175,12183
[目的]为青海省设施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温室栽培。[方法]测定不同地区、种植年限设施土壤中全盐、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与露地土壤养分作对比。[结果]设施土壤平均含盐量达到了0.31%,是露地的4.2倍,次生盐渍化发生率达到了65%。而且随着温室栽培年限的延长,土壤含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剖面土层的加深,盐分和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土壤盐分含量主要集中有表层,存在一定的表聚倾向。[结论]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已成为青海省设施蔬菜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电磁感应仪EM38,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0~40 cm与0~80 cm土层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盐渍化分级以及盐分剖面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土壤盐分较高,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强度,且研究区土壤盐分总体上呈一定的表聚趋势;各土层土壤盐分的半方差函数均较符合指数模型,都表现为强空间自相关性;气候、微地形、地下水等结构性因素是主导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的直接因素.由盐渍化分级及盐分剖面特征分析结果可知:重度盐化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轻度盐化土分布面积最小;研究区主要盐分剖面类型为表聚性,其次分别为均匀型和底聚型;此外,盐分剖面类型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被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壤的精准改良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明确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是充分开发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基础。本试验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棉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内陆至海岸布设采样带,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在剖面及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西向东土壤盐分呈上升趋势,与成土时间、距海远近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整个采样区(利津县北宋镇至河口区孤岛镇)棉田土壤盐分以轻盐土为主,受人为耕作管理影响0~60 cm土壤条件趋于一致,空间变异性小于60~100 cm土层;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类型以表聚型为主,分布在研究区的近海段,随着人类耕作熟化影响时间的加长和距海距离的增加,土壤盐分剖面由表聚型向振荡平均型和底聚型发展。合理的土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土壤盐渍化,在后期种植管理中应参照研究区土壤盐分等值线图,采取恰当的农田管理方式,降低土壤盐渍化,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不同水作方式的水旱轮作对设施土壤盐分影响的差异,在相邻2个大棚中分别设置表土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蕹菜,以10 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了水作前、水作2个月、改旱作2个月后0~40 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和主要盐分离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EC值经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水作2个月处理后均下降,并在改旱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都低于各水作处理前相应土层的盐分含量。水作处理后NO_3~-和SO_4~(2-)的下渗效果明显,且SO_4~(2-)的降幅较大;充分湿润处理土壤NO_3~-的降幅较淹水栽培处理小,而改旱作2个月回升幅度比淹水栽培处理大;充分湿润处理根系吸收层K~+含量降幅小于淹水栽培的。由此可知,表土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2个月再常规旱作2个月后,耕作层盐分浓度均仍低于水作前,淹水栽培总体效果优于充分湿润栽培,但充分湿润栽培对K~+和NO_3~-有较好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