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采用子实体喷药、培养料拌药,在不同时期采集样品、提取和净化的方法,以分析吡虫啉在榆黄蘑、平菇及其培养料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榆黄蘑和平菇及其培养料中的吡虫啉,其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平菇、榆黄蘑和其培养料中,吡虫啉半衰期分别为3.8 d、3.1 d和14.0 d。在收获时期,平菇、榆黄蘑及其培养料中的吡虫啉残留量近似于美国规定的吡虫啉在野生蘑菇农药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MRL)0.02 mg·kg~(-1)。表明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为在平菇和榆黄蘑上制定MRL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子实体喷药、培养料拌药的方法对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残留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醚菌酯在平菇和榆黄蘑及培养料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醚菌酯在平菇、榆黄蘑和培养料的半衰期分别为2.6~2.7 d和14.6 d。平菇、榆黄蘑及其培养料在收获时期的醚菌酯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为在平菇和榆黄蘑上制定的MRL(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栽培榆黄蘑常见的培养料配方为:①木屑50%,玉米芯32%,麸皮10%,豆饼粉5%,糖、石膏和石灰各1%,另加过磷酸钙0.5%、多菌灵0.15%。②玉米芯89%,米糠10%,石膏、石灰各1%。③木屑80%,麦麸17%,石灰、石膏、糖各1%,另加多菌灵0.1%。以上配方的生物学效率在100%~140%。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以木屑为主料添加适量的新鲜猪粪,显著增加了产量,生物学效率达到200%。现将其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培养料栽培榆黄蘑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分别以蔗渣、稻草、闽牧42和象草为主料栽培的榆黄蘑,试验结果表明以蔗渣为主料栽培的榆黄蘑生物学效率最高为1.17,其次是杂交饲用甘蔗闽牧42和象草分别为1.01和0.91,稻草最差,仅0.47。试验表明蔗渣、闽牧42和象草是栽培榆黄蘑的优质培养料。  相似文献   

5.
平菇和榆黄蘑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钦  赵丽珍 《食用菌》1996,18(1):13-14
平菇和榆黄蘑均属侧耳属(Pleurolus)两个不同种。平菇生长势强,抗逆性好,单产高;榆黄蘑色泽鲜黄,味道鲜美,清新可口,但是产量低。如果把二者特性结合、综合在一起,可创造出抗逆性强、生长势强、味道鲜美,适口的新菌株,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平菇和榆黄蘑种间融合育种的研究,国内外目前少见报道。笔者在1991~1993年间进行了平菇和榆黄蘑的原生质体分离和融合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培养料压块床式栽培榆黄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东 《食用菌》1993,15(3):29-30
榆黄蘑室内栽培大多采用平面铺料床式栽培,这种栽培方法产量较低。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培养料压块室内床式栽培试验,收到了较好效果,生物学效率100%~160%。现将其栽培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用土设备制作的平菇、榆黄蘑栽培种,发菌快、易操作、感染杂菌率低、菌种质量高。具体做法如下:1装袋菌袋可选用0.04cm厚、15cm宽、30cm长的聚乙烯菌筒。每袋装300g干料。培养料配方:豆秸(粉碎)83%,麦麸10%,玉米面5%,石膏1%,石灰1%,含水量60%。装好料后,用线以活扣结扎封口。2灭菌可用敞口柴油桶作灭菌锅,内装水30kg左右,以煤火加热。灭菌桶围上棉被保温,每桶竖装150袋,加热至冒大汽后,覆薄膜并用绳扎住,而后以文火维持10小时,保持桶温100℃,灭菌过程中要防漏气,中间不…  相似文献   

9.
榆黄蘑的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榆黄蘑(Pleuro-tus citmopiletus)是东北林区著名的野生食菌,颜色鲜艳,味美可口,营养丰富,畅销国内外,深受欢迎。我们从1976年开始人工栽培,试验证明,该菌生活力强,出菇多,产量高,周期短,是值得推广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杨儒钦 《食用菌》2000,22(3):16-17
榆黄蘑金顶黄菌株,是1992年笔者从各地区引进的6个不同品种中筛选出的优质高产菌株,经实践和用户反馈表明,该菌株具有色深、浓香、形美、抗性强、高产等特性,明显优于传统品种。1形态特征 该菌株菌丝生长粗壮,爬壁力强,气生菌丝旺盛,移植后菌丝24小时内萌动明显。在正常情况下,母种7天左右长满斜面,原种25天左右长满瓶,三级种20天左右满袋,播种15天左右满袋。出菇不需变温刺激,菇体簇生,菇盖金黄色,有浓厚的特殊菇香,朵形美,箱筐或畦床栽培单朵重可达2kg以上。2生长发育条件2.1培养料可采用榆木段、…  相似文献   

11.
榆黄蘑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儒钦  杨雪梅 《食用菌》1997,19(5):15-15
  相似文献   

12.
榆黄蘑是一种中温型食用菌,子实体分化的最适温度20~40℃。由于我地区气温低,年平均气温4.5℃,春季仅11℃,对榆黄蘑的栽培影响很大。我们采用室内和塑料棚两步栽培法,即春季在室内接种、发菌,待菌丝长满菌料后,移入塑料棚内压块出菇,利用塑料棚能保温、保湿的特点,为榆黄蘑子实体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此法不仅可节省燃料(每公斤培养料可节省燃料  相似文献   

13.
代料栽培榆黄蘑,在幼菇阶段往往会发生萎蔫和死亡现象,其原因比较复杂,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谈点浅见。 (一)菌种不良或接种过量 菌种由于相继转管次数过多而退化;或因栽培种菌龄过长,接种量过大,基内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床面就形成大量菇蕾,菇蕾因供养不足而萎缩死亡。预防方法:定期分离和复壮菌种,经严格鉴定和试验,确保质量后再用于生产,不用老化菌种或任意加大接种量。 (二)接种后菌丝生长不健壮 这与配料不合理或播种后管理不当,基质内严重缺氧、内烧、杂菌污染等有关。另外在于实体发育阶段,营养供应不足也会出现  相似文献   

14.
榆黄蘑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在自然条件下 ,秋季生于北方榆、栎、桦等阔叶树的倒枯木、立木桩上。榆黄蘑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有滋补强壮的药用保健价值。近年来在北方栽培较多 ,而在南方市场却少见。本中心于 2 0 0 3年 1~ 5月间进行仿野生栽培试验 ,并获得成功。现将栽培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种 来自本中心培养保存母种。1 2 培养基配方1 2 1 母种培养基 马铃薯 2 0 0g、葡萄糖 2 0g、琼脂 2 0g、硫酸镁 1 5g、磷酸二氢钾 3g、维生素B14 0mg ,加水 10 0 0ml,pH自然。母种移接后于2 5℃温度下培养 10d满管…  相似文献   

15.
榆黄蘑生长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黄蘑生长的环境条件了解榆黄蘑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获得榆黄蘑优质高产的关键之一。1温度菌丝体生长发育的湿度范围是12~30℃,最适温度是23~27℃;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29℃,最适温度是17~23℃;榆黄蘑子实体分化不需变温刺激,在...  相似文献   

16.
榆黄蘑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液体深层发酵法制备的榆黄蘑菌丝和发酵液为主要原料,制备榆黄蘑饮料。结果表明:榆黄蘑原味饮料的配方为发酵原液40%、蔗糖含量11%、柠檬酸含量0.15%;榆黄蘑果味饮料的配方为发酵原液30%、苹果原汁15%、蔗糖含量9%、柠檬酸含量0.15%。  相似文献   

17.
榆黄蘑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榆黄蘑新鲜菌丝体为材料,对多糖提取的最优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应用均匀正交设计试验方法,得到榆黄蘑多糖提取的最优化工艺为:超声波破壁时间12min,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70℃,菌丝密度250mg/mL(鲜重)。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六六六、滴滴涕、毒死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五种农药在平菇子实体、培养料中残留分析的气相色谱(GC-ECD)检测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通过乙腈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浓缩后进行GC检测.结果表明,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平均回收率在72.55%~ 123.53%;子实体中平均回收率在77.46%~115.52%.五种农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六六六、滴滴涕、毒死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在培养料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7.27 d、52.51 d、18.19 d、9.38 d、18.14 d.并对子实体中和培养料中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测定,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平菇中五种农药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9.
冬季室外气温低,室内栽培榆黄蘑也须封闭出菇,管理难度大。据笔者实践,管理室内榆黄蘑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温度 榆黄蘑的子实体分化不需变温刺激,在15~26℃范围内都可现菇蕾,最适温度为17~23℃,温度低时菇体发育慢,颜色深;温度高时菇体发育快,颜色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产量。立体栽培时,还需注意上下的温差,保持均衡。  相似文献   

20.
榆黄蘑液体深层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榆黄蘑摇瓶的不同装液量、不同转速、不同初始pH及不同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以研究其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榆黄蘑液体摇瓶培养的最适培养条件为:装液量200 mL/500 mL三角瓶;培养基初始pH 6.0;摇床转速160 rpm;培养温度27℃;二级菌种培养时间7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