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探明杂交水稻制种机插母本的异交习性及其与产量的真实关系,为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对杂交水稻川农优528制种,父本手插单行,母本设计机插4行、8行、12行、手插8行(对照)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花时、柱头外露率、结实率和制种产量的影响,并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母本机插比手工插总有效穗数多4.665×1059.529×105穗/hm2,机插比手工插父母本花时相遇好,但花期相遇较差,结实率较低;父本花粉量与母本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3 2**)。机插母本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实粒数>结实率>穗数;结实率和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7**,r=0.991);结实率和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但结实率通过穗数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和穗数通过结实率对制种产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值。【结论】川农优528制种母本机插比手工栽插结实率低,机插8行处理的有效穗数与结实率协调发展制种产量高、是母本机插制种较适宜的行数;偏相关系数能真实反映机插母本结实率和穗数与产量间的相关程度与性质,在机插母本制种中必须兼顾穗数和结实率才能提高机械化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2.
以杂交中稻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为供试品种,设置两个施氮肥力水平和三个栽插密度的互作试验,研究了肥力密度互作对杂交中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全两优1号和全两优681均在高氮肥、低密度条件下更能有效地提高水稻产量,产量和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也在此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密度对水稻穗粒数影响明显,减小栽插密度,施用适当氮肥,可通过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穗粒数来实现高产;全两优1号产量在肥力密度互作情况下主要受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和穗实粒数影响,而全两优681主要受结实率和有效穗的影响;在180 kg/hm2肥力下主要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来提高水稻产量,而在250 kg/hm2肥力下则主要通过穗实粒数和穗粒数来提高水稻产量;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回归关系极显著,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和栽插密度的减小,产量逐渐上升,但增幅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行距25 cm机插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效产量显著高于行距30 cm的水稻;但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略有下降;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是影响机插水稻产量的决定因子,超过一定的范围,有效穗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穗型杂交籼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推广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穗型品种超优1000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630为材料,设置4个钵苗机插密度处理(D_1:33 cm×12 cm,D_2:33 cm×14 cm,D_3:33 cm×16 cm,D_4:33 cm×18 cm),分析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与低密度处理相比,大穗型品种高密度处理的成穗率更高,穗粒兼顾型品种成穗率受机插密度影响较小。(2)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下降,但叶面积衰减率降低、粒叶比增加。(3)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大穗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分别以D3处理和D2处理抽穗期群体质量较优,粒叶比大,叶面积衰减率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从而获得高产。(5)机插密度主要通过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6)水稻有效穗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增加,结实率有所降低,千粒重受影响较小。【结论】钵苗机插配套栽培大穗型杂交籼稻品种宜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在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更有利于高产;穗粒兼顾型品种需协调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栽插密度为9.00万~12.86万丛/hm2,均能获得高产,达13 500 kg/hm2以上,以12.86万丛/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4 116.20 kg/hm2。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2在双本插栽培条件下,分蘖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最高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成穗率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有效穗数与栽插密度无相关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负相关,处理间差距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6.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甬优12水稻双本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栽插密度为9.00万~12.86万丛/hm2,均能获得高产,达13 500 kg/hm2以上,以12.86万丛/h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4 116.20 kg/hm2。各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籼粳杂交组合甬优12在双本插栽培条件下,分蘖能力受到一定的抑制,最高苗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成穗率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有效穗数与栽插密度无相关性,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负相关,处理间差距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7.
云粳26号是以云粳优5号为母本,云粳1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采取高产、优质、耐寒、抗病4个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的科学依据,具有丰产性和稻m品质好,抗稻瘟病和耐寒性强等综合优良性状.通过研究秧龄(40、50、60d)、栽插密度(30、40、50万丛/hm2)和氮肥用量(240、270、300 kg/hm2)对云粳26号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秧龄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而对有效穗和穗实粒教的影响较大,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显著减少.②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的减少,千粒重保持不变.③氮肥施用量对有效穗影响最大,对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次之,穗粒数和千粒重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其余产量构成要素则下降.④秩龄、密度和施氮量3因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施氮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云粳26号获得高产的最佳秧龄为40 ~50 d,施纯氮量为270 ~ 300 kg/hm2,栽插密度为40 ~ 50万丛/hm2.  相似文献   

8.
赵秋祥  张如宏  王娟  张彪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1-13985
[目的]探讨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时间、栽插密度、育秧方式和氮肥运筹等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影响其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栽插时间越早,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粒数越多,单位面积颖花量越大,越易获得高产。120万~15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较大,产量较高。施氮量300 kg/hm2处理的产量高于270、330 kg/hm2处理;施300、330 kg/hm2纯氮水平下,7∶3处理的产量高于6∶4处理,270 kg/hm2施氮下正好相反;在6个氮肥处理中,以300 kg/hm2施氮量7∶3施氮比例处理的产量最高。高产攻关试验中,不同产量类型田块的穗数差异较小,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有明显差异;高产F类田块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产量在9 000~10 500 kg/hm2时,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因素;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时,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穴数、每穴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前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后者;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时,后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机插常规早籼稻的适宜群体起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常规早籼稻品种"嘉育253"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单位面积穴数和每穴本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穴数、穴数与本数两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每穴本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机插早籼稻产量提高主要依靠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增加。综合试验结果看,温州地区常规早籼稻品种机插的群体起点以27万穴/hm2(30 cm×12 cm)、每穴5.4本、基本苗数137万/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平塘县水稻单产水平,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实施,采用不同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塘县水稻宽窄行栽插中,采用25cm窄行,即密度为22.5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苗产量最高。穴栽2粒苗与适当密植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的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各因子对水稻产量影响顺序为栽插密度(C)〉施用尿素(B)〉移栽叶龄(A);移栽密度是影响亩有效穗的直接因素;亩产达到870kg的相应措施为:移栽叶龄3.5叶、亩施尿素28.4kg(底肥14.2kg,分蘖肥8.5kg,拔节肥5.7kg)、移栽密度1.36万窝。  相似文献   

12.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 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 cm×30.0 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 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氮(纯)应为270~300 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双季机插晚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不同播量(22.5、37.5、52.5和60.0 kg/hm2)对机插晚稻秧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生育期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明显.[结论]在该研究中,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播种量以5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盐粳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每亩有效穗数缓慢增加;密度对千粒重影响较轻,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盐粳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密度对千粒重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收获产量和理论收获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咸宁市水稻种植采用宽窄行,即宽行30.00 cm、窄行16.67 cm、株距16.67 cm,密度为25.8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谷苗产量最高,达10 588.7 kg/hm2。  相似文献   

17.
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抛秧全生育期比直播稻长2 d,比机插秧短5 d;机插产量最高,为7 992.0 kg/hm2,直播产量其次,为7 896.0 kg/hm2,分别比抛秧增产7.6%和6.3%;机插是最佳的生产方式,机插密度均匀,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调节种植规格和基本苗,促进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协调生长,尽管从播种至插秧生产成本最高,但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烟后稻最佳的机插密度,以广8优165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机插密度对烟后稻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为30cm×14cm (处理D)时产量最高,达10 152.0kg·hm~(-2),极显著高于30cm×21cm(处理A)、30cm×18cm (处理B)、30cm×12cm (处理E)。机插密度在15.873~23.805万穴·hm~(-2)范围内,随着栽培密度加大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产量也相应提高,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因素却呈下降趋势;超出一定范围则栽插过密,就会影响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抗性淀粉(RS)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不同品系的产量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在高氮水平下,提高栽插密度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和抗性淀粉累积下降.②在中等肥力土壤上,RS21和浙辐优1号对氮素的反应较敏感,施纯N 337.5 kg/hm2,每穴栽插2株,高峰苗控制在500.00万/hm2左右;而功米1号和功米3号施纯N 300.0 kg/hm2,每穴栽插4株,高峰苗控制在450.0万/hm2,有利于4个品系抗性淀粉的累积,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重庆稻油两熟区机插水稻移栽叶龄及穴基本苗的适宜值,以优质水稻品种渝香203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及示范验证研究. 2016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叶龄处理间,4.5叶龄机插水稻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5.5叶龄处理显著增加,其稻谷平均产量为9.4 t/hm~2,极显著高于5.5叶龄处理.不同基本苗数处理间,干物质转运率随每穴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每穴2苗的处理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机插水稻产量与每穗粒数、结实率、颖花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生物产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单穗干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各处理组合间,以4.5叶龄机插、每穴2苗的处理产量最高,为9.9 t/hm~2. 2017年于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的示范验证结果表明:7.7 hm~2的渝香203油菜茬机插水稻示范片在4.5叶龄移栽、每穴2苗的技术条件下,平均产量为9.98 t/hm~2,最高产量达到10.6 t/hm~2.因此,稻油两熟地区机插水稻的高产途径为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主攻大穗,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适宜的移栽叶龄为4.5叶,穴基本苗为2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