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省部分稻区恶苗病菌对水稻浸种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恶苗病 (病原菌FusariummonilifomeSheld)是水稻生产中主要的种传病害 ,受其危害后水稻在苗期和生长期均可表现为徒长、矮化、死苗等症状。近几年来由于优质高产品种和新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加重趋势。通过种子处理 ,病害可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水稻长期使用某些浸种剂 ,病原菌对其抗药性增强 ,长期使用 ,最终使浸种剂杀菌能力降低 ,甚至失去抑菌作用[1~ 3 ]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采自江苏省通州、常熟、吴江等地区的田间恶苗病菌株对施宝克、浸种灵和多菌灵的抗药性 ,以期了解恶…  相似文献   

2.
从浙江省、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采集分离到的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分别为34个、2个和1个,用生物学种(配合群)和营养体亲和群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35个菌株分属于A、D、E、F四个配合群,其中以D配合群为主,另有2个菌株不能归属于已知的配合群.在这35个配合群的菌株中,25个菌株是异核体自身亲和的,且可分为20个营养体亲和群.其中17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只含1个菌株,有1个营养体亲和群含4个菌株,有2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含2个菌株.D、E、F三个配合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0.8和1.0.由此可见水稻恶苗病菌在遗传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和水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平板抑菌法测定了壳聚糖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oracapsici)和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稀释250~500倍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达59.1%~91.7%,而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只有14.6%~68.4%。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稻恶苗病菌及品种抗病性测定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水稻恶苗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浙江省、黑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采集分离到的水稻恶苗病菌菌株分别为34个、2个和1个,用生物学种(配合群)和营养体亲和群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有35个菌株分属于A、D、E、F四个配合群,其中以D配合群为主,加有2个菌株不能归属于已知的配合群。在这35个配合群的菌株中,25个菌株是异核体自身亲和的,且可分为20个营养体亲和群。其中17个营养体亲和群分别只含1个菌株,有1个营养体亲和群含4个菌  相似文献   

6.
水稻恶苗病菌对不同抗性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抗性品种感染水稻恶苗病后体内赤霉素含量及α 淀粉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抗病品种叶片及茎秆中赤霉素含量的增量均低于感病品种 ;同时随着品种抗病性的增强 ,接种后植株体内的α-淀粉酶活性上升得也愈慢。同工酶的凝胶电泳显示 :感病品种有 5条酶带 ,抗病品种则少 2条带。变化趋势与酶的活性及赤霉素含量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水稻恶苗病菌对使百克、多菌灵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使百克、多菌灵对病原菌直接进行诱变,获得相应的抗性菌株,对其抗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对使百克的抗性较低.通过多菌灵、使百克诱变均都能产生抗性菌株,但就抗性增长速度而言,多菌灵远高于使百克.产生抗性的突变菌株后代表现说明,多菌灵的抗性突变菌株遗传较稳定.单剂诱变的抗性菌株致病性高于复配剂诱变菌株和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水稻恶苗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及咪唑类药物的抗性研究,并展望了该类杀菌剂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抗性研究及治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已产生较严重的抗性,其抗性频率已达82.14%,大部分菌株抗性水平为中抗。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咪鲜胺常规浓度浸种已不能有效控制水稻恶苗病的发生。田间小区试验证明,氰烯菌酯等可作为治理恶苗病菌对咪鲜胺抗性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产生抗性情况,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来自黑龙江省8个县(市)的32个恶苗病菌株对咪鲜胺的敏感性,确定敏感基线值为0.068 9μg·m L-1,有15.63%供试菌株为低抗菌株,3.12%为中抗菌株,没有检测到高抗菌株,表明黑龙江省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明显下降,已经产生抗性菌株。比较了抗性菌株JMS-3和敏感菌株NH-1的生物学特性,发现抗性菌株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抗性菌株JMS-3菌丝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敏感菌株NH-1,敏感菌株NH-1最适pH为7,抗性菌株JMS-3最适pH为6,敏感菌株NH-1最适氮源为硝酸钠,抗性菌株JMS-3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相似文献   

11.
水稻恶苗病发生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浸种、催芽时浸菌接种处理,调查三叶期水稻恶苗病发病率.结果表明,催芽阶段对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最为有利;病害发病率与浸种温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57),在28~34℃范围内,发病率与催芽温度之间的正相关系数为0.9570;最适的催芽温度为34℃;浸种、催芽阶段最适的接种时间分别为18 h、24h,两个阶段浸种时间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0和0.8947.而最适于病原菌入侵的时期是"芽长一粒谷"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氯酸盐对串珠镰刀菌菌株进行诱变并获得nit突变体,所获得突变体中,以nitA比例最高。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分离自水稻、玉米、棉花及大豆植物上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显示,157个菌株分属于71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群体间的菌株仅测出玉米田群体内的一个菌株和大豆田群体内的两个菌株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其它群体间的菌株则分属不同的营养技术亲和群。菌株SA18经抗药性诱变、连续  相似文献   

13.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水稻育秧和种植形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也影响着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发生发展。以药剂浸种和不同育秧方式为变量,分析其对水稻苗期恶苗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药剂浸种能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自然状态下大田旱育秧最有利于恶苗病的发生,其次是育秧工厂硬盘育秧,传统水育秧最不利于苗期恶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玉米对穗粒腐病的感病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定了1216份不同类型玉米材料对穗粒腐病的感病性。结果表明,粉质高赖氨酸的玉米、甜玉米比普通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QP.M.)和高油玉米更易感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药剂、方法和时间浸种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生产上常用及目前新上市的几种药剂,采取不同方式、时间等进行试验,以明确最佳药剂及处理方式.[结果]咪氰烯菌脂及其复配剂防效优异,浸种方法、时间与效果无明显相关性.咪鲜·杀螟丹日浸夜露法优于连续浸种法;24~60 h浸种时间延长,秧田期防效有升高趋势,但分蘖和灌浆期不明显.亮盾、适乐时与锐胜混用拌种,前期防效较高,但灌浆期(后期)效果下降.杀螟·乙蒜素防效一般.[结论]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效果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抗药性、品种抗性、病害发生规律、影响因子、致病生理生化以及防治药剂的筛选等方面综述了水稻恶苗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杨昌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35-15036,15314
[目的]探讨咪酰胺的浸种方法对早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结构的影响,为合理使用咪酰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辐203为供试品种,设13个咪酰胺不同用药量处理,研究咪酰胺不同用药量、浸种时间及淘洗与否对早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咪酰胺对早稻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咪酰胺不同用药量处理对水稻出芽进度和芽率均有一定的影响,咪酰胺浸种后淘洗与否,对种子出芽进度影响较大而对总体芽率影响小。温度在10~18℃,咪酰胺用量60ml/hm2,浸种72h,不淘洗直接播种,防效达98.8%。[结论]经济有效地使用咪酰胺以60ml/hm2浸种72h,不淘洗处理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菌株的无件继代培养和有性杂交方法,对藤仓赤霉菌(串珠镰孢霉)形成色素的能力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串珠镰孢霉产生色素的能力在无性后代中稳定遗传;从色素形成量不同的菌株间杂交试验结果,首次提出由单主效基因控制色素前体产生,而表型色素产生量的多少受一定数量微效基因控制,且这些微效基凶与色素产生量以及色素形成的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串珠镰孢D和E两个交配群电泳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脉冲电泳技术研究了串珠镰孢D交配群和E交配群间及同一交配群的寄主和地区来源菌株电泳核型的相似性或多样性。结果显示,串珠镰孢D交配群菌株有9~10条染色体,不同染色体DNA分子量范围为0.7~6.1Mb,基因组大小约为33.3~37.9Mb;E效配群供试菌株分离出4~7条染色体,染色体DNA分子量变化范围为0.7~4.8Mb,部分基因组大小约为9.0~21.4Mb。电泳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串珠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SOD、POD、PPO活性与棉花对红腐病抗性的关系,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温室条件下,对不同棉花品种感染棉花红腐病菌后体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3种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棉株受红腐病菌侵染后,体内PPO、POD、SOD 3种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病品种中棉29的3种酶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泗棉3号,而且前者酶活提高的速度快于后者,提示PPO、POD、SOD的活性均与棉花品种对红腐病的抗病性密切相关,3种酶在棉花植株抗病中可能均具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