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蜂很难维持大群(十框标准箱的满箱)。因中蜂的分蜂性强,一年内高达4~5次。一、二次分出的群势还是可观的,只要细心管理,很快可恢复中等群势(四框以上),到后来分出的群就很弱了,甚至有一碗蜂,自身难保命,那有蜜取?  相似文献   

3.
中蜂由于长期不注意选种,蜂箱不合适和饲养管理的不当,特别是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使中蜂的分蜂性更进一步增强,种质退化,群势下降。目前一般只能维持3~5框,有的地区仅能维持2~3框,蜂蜜产量少、质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饲养技术,注意良种选育,采用适合中蜂生活习性的蜂箱和改革饲养技术着手:即人工培养优质蜂王;用中蜂标准蜂箱养双王;有计划分蜂,控制自然分蜂维持强群;流蜜期加浅继箱取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蜂给大多数蜂友的印象就是基本不需要人工喂糖,群势小,产蜜量不高。在此,我将多年来中蜂双王同巢强群技术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正>中蜂群势相对较小,单王群难以维持大群,改变中蜂传统单箱单群饲养的方式,常年采取双王夹箱饲养是中蜂强群饲养的基本保证之一。目前较易于采用的措施是采取双王群饲养或继箱饲养。1.双王群饲养可以采用郎式十框箱或十二框箱。方法是用闸板将箱内一分为二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分别开设在箱前向,或1个设在箱前向,1个设在箱侧向。当巢门均设在箱前向时,可采用框式隔王板替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荣昌县广顺人民公社社员郑汉奎,采用活框蜂箱饲养中蜂有40年了,其中用多王繁殖加继箱的方法就有13年。十多年来,年年都获得丰收。今年在年初的12框蜂,到4月中旬止,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就发展到96框,增长8倍。同时,在油菜花期,取蜜50多斤。主要的经验是:1.采用13框式的活底巢箱养蜂。继箱与巢箱大小相同,便于加继箱的时候交换使用。巢框为横扁式,近似方形。这种巢框适应中蜂好密集结球,不爱暴露巢脾的生活习性,蜂群发展快。巢箱与巢框尺寸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7,(4):36-37
<正>中华蜜蜂是我国的传统蜂种,已有6000年历史。由于中蜂饲养分蜂性强,蜂王产卵力又较低,难以维持强群饲养,无法进一步发挥中蜂的生产潜能,大幅度提高饲养中蜂的经济效益。所以一般初学者很难利用获取的蜜蜂生物学特性优势去发展,也就是中蜂能使家庭生活富裕起来,收益稳定有效。本人在多年的中蜂养殖得知一些养蜂技巧,总结出来与大家探讨,也是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10.
罗家桥 《中国蜂业》2006,57(8):26-27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品种。它历经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螨能力。适应山区气候,善于采集山区的零星蜜粉源,易于定地饲养。它和西方蜜蜂一样,在主要流蜜期群势越强收获的蜂蜜就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但是,中蜂的单群群势明显要比意蜂弱。如果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也可以把中蜂饲养成为强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优良品种。它历经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具有较强的抗病、抗螨能力,适应山区气候,善于采集山区的零星蜜粉源,易于定地饲养。它和西方蜜蜂一样,在主要流蜜期群势越强,收获的蜂蜜就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但是,中蜂的单群群势明显要比意蜂弱。如果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也可以把中蜂饲养成为强群,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1、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中蜂弱群的繁殖能力较差,很难在大流蜜期时达到强群的群势。在蜂场的分蜂季节里,经常可以用蜂笼收捕到一些中等群势的蜜蜂。这时就可以组织双群同箱饲养了。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笔者现将根据蜂群“自然交替”的生物特性,人工组织维持中蜂强群的实验简介如下:一、选择种群就地挑选各种性能较好的蜂群做种群。春繁后,在保温、饲喂、病虫害的防治等各方面为蜂群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以保证种群的正常繁殖,为人工育王打好基础。二、人工育王及选用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繁育,在一般情况下,当地自然分蜂期到来前30~40天时,群势都能达到人工育王的要求程度,即可进行人工育王。在复式移虫王台封盖后约150小时,为防止先出房的处女王毁坏其余王台,因检查给种群的  相似文献   

14.
翻开所有的养蜂科技书刊,几乎都强调强群分蜂、强群取蜜、强群越冬、长年饲养强群、及时合并弱群等饲养管理技术.笔者在养蜂实践中观察,强群并不是"十全十美",在某些时候对养蜂生产是不利的,主要归纳有以下2点. 1 强群在流蜜期常有分蜂情绪,导致蜂蜜减产 从理论上来讲,群势越强,产量越高,可我在实践中发现并非如此.有些强群按产量来计不比中等群高,甚至不如中等群.其主要原因就是强群产生"分蜂热",导致产量锐减.笔者蜂场在2010年曾做一试验:按照某养蜂书介绍采用主副群饲养法,到了山乌桕流蜜初期,将主群两旁的副群移走,使主群成为一个采蜜强群.该群群势有中标框11框,巢门外到了夜晚形成一块"蜂帘",蜜蜂扇风之声昼夜不息.不到3天,该群出现分蜂,但并未结团,在蜂场周围飞行一段时间后,又陆续回到箱中.我提脾检查,没有发现王台.后来,我查阅了龚凫羌、宁守容二位先生合著的《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 (第2版)才知,这就是"假分蜂".其实,该群蜂王是当年新王,为了降温通风,还把活动巢门全部打开,箱盖留缝,可是还是产生了分蜂情绪,过了几天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最终还是分蜂了(取蜜之后发生的),分蜂团也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15.
16.
一、春季造脾。早春奖饲后,中蜂即开始营造新脾,当外界有粉蜜源时,造脾速度加快,开始造脾均在蜂团中部,然后逐步向外围扩大。在蜂脾相称的情况下,使原箱中部子脾扩大到最大限度——基本满脾。随着气温逐步稳定,当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意蜂饲养户已普遍采用双王群饲养,许多蜂场所饲养的双王群数已占全场蜂群的90%以上。双王群的蜜浆产量都远远超过单王群。可是,长期以来中蜂饲养者习惯上都是养单王群,单王群在技术上比较简单,管理上也较方便。初学者当然较为容易掌握。不过,  相似文献   

18.
正强群才能高产,但是强群不是"永久牌",稍有不慎强群即变弱群,不但取不到蜜,甚至还可能蚀去老本,蜂逃脾毁。我们饲养中蜂多年,现据我们的经验教训,归纳出几点,供初学饲养中蜂的朋友参考。1取蜜过度流蜜期大胆取蜜,是饲养者获得高产的主要手段。但是,"大胆"必须把握一个"度",就是根据当时蜜源植物花期(初期、盛期、末期)以及当时的天气和下次流蜜期的远近综合评估来判断取蜜的程度,即全取还是抽取。例如,1种大面积植物刚刚开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蜂业>2011年第4期<热点讨论>的问题2,5,9撰文探讨. 一、中蜂适应活框新法饲养 1.中蜂适应山区定地饲养 我是一个养蜂爱好者,家住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石墙村三社,属长江三峡库区的丘陵山区,海拔500米,距当地730米高海拔只有2千米里程,距低海拔300~400米的地域有3千米里程.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100~1300毫米,年均气温18℃,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有75~90天,霜冻期只有20~25天.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与蜜蜂相伴已有四十余年了,蜂群由起初的5群发展到最多时达到123群。由于蜂群强壮,使蜂蜜产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蜂群单产由多年的15 kg提高到常年70 kg以上。虽然这一数量也不算太高,但在中蜂饲养中,自我感觉也是一大进步。为了不断总结经验,推进养蜂发展,现介绍强群高产的三种招法,让广大养蜂爱好者从中得到借鉴,实现养蜂致富的梦想。一、认真观察蜜蜂生活,改进管理方法为什么多年来蜂群小,产量总是上不去,在蜜蜂管理中有两个发现引起了我对弱群的新思索。一是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