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耳袋法将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幼虫饲于实验感染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幼虫饱血后24h内,其肠管内容物中红细胞内、外见有单梨子型(3.5~4.5μm×1.2~2.6μm)和双梨子型(4.1~4.8μm×1.8~3.0μm)两种裂殖体.饱血后24~48h,随着裂殖体细胞膜及核变性而发生形态变化.48~72h,绝大多数裂殖体出现溶解.72h后,这些裂殖体从肠道消失.其后,在蜱肠上皮及血淋巴中也未能找到双芽巴贝斯虫体.本实验从形态学上证明双芽巴贝斯虫在长角血蜱若虫肠道内不能发育.  相似文献   

2.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相似文献   

3.
文献报道,巴贝斯虫可经卵传递。然而有关经卵传递时巴贝斯虫的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长角血蜱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牛饱血脱落后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实验牛,对幼蜱体内卵形巴贝斯虫的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幼蜱叮咬后实验牛末梢血液进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小亚璃眼蜱对中国新分离的牛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和环形泰勒虫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方式,进而明确其在中国牛梨形虫病传播中的流行病学意义。试验结果表明:小亚璃眼蜱可在雌虫阶段受到巴贝斯虫未定种的感染,并可在次代若虫(2/2)和成虫(3/3)阶段将病原传播给试验牛;小亚璃眼蜱幼虫和若虫吸入环形泰勒虫,饱血脱落的幼虫和若虫所蜕化发育的饥饿若虫(2/2)和成虫(2/2)均可将病原传递给敏感动物;感染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小亚璃眼蜱饱血雌虫所孵育出的次代幼虫和若虫仍可被环形泰勒虫感染,所发育出的若虫(2/2)和成虫(2/2)可在一次传播试验中将环形泰勒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同时传播给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了甘肃省一些牛羊血液原虫的媒介和传播方式。甘肃省牛的双芽巴贝斯虫媒介为微小牛蜱。大巴贝斯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瑟氏泰 勒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绵羊无浆体的媒介为草原革蜱。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可分别传播双芽巴贝斯虫和大巴贝斯虫,传播方式为经卵传递。将采集于甘肃文县牛体上的微小牛蜱和两当县的长角血蜱饱血雌虫孵育而来的次代幼虫分别叮咬除脾牛体后,2头牛各自感染双芽巴贝斯虫或大巴贝斯虫。将采自崇  相似文献   

6.
甘肃张家川牛卵形巴贝斯虫的分离及补充传播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得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8天的末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  相似文献   

7.
以感染有卵形巴贝西虫的长角血蜱幼虫叮咬感染实验除脾牛,对其末梢红细胞内卵形巴贝西虫的裂殖子的形态及感染率进行了观察。裂殖子可分6个类型,除以往报道的单梨子型、双梨子型、分裂型及退行型之外,还观察到了杆菌型及棒型虫体,随感染率的上升,单梨子型和杆菌型增加,随感染率的下降,棒型及退行型增加。据此认为,虫体的形态与发育阶段有关。根据杆菌型、棒型虫体的出现认为,接种卵形巴贝西虫虫血感染与阳性蜱叮咬感染,其卵形巴贝西虫在牛体内的发育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将实验室培育的“清洁”草原革蜱(Dermacentornuttalli)饥饿成虫,饲喂在人工感染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ili)的驴体上,俟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培育箱中产卵孵化;再将次代幼虫和若虫饲喂在健康驴体上,待饱血脱落后仍置培育箱中蜕化。观察了各发育阶段蜱的血淋巴、肠管、唾液腺以及卵内驽巴贝斯虫的发育形态。在饱血雌虫的血淋巴中发现2种不同类型的裂殖体,即大裂殖体和小裂殖体。成熟的游离大裂殖子大小为(5.0~16.0)μm×(2.0~4.5)μm,平均9.85μm×3.Oμm;小裂殖子的大小约1.2μm×0.5μm。在肠管中见到红细胞性虫体和直径4.0~6.μm的球形体。在卵巢中观察到梭形、球形体及梨籽形小裂殖子。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呈多形性:卵圆形、圆形、椭圆形、梭形、梨籽形、棍棒形、逗点形、半月形以及难以形容的奇形古怪的形态。次代幼虫、饥饿若虫、饱血若虫和饥饿成虫的血淋巴及肠管中所见到的都是小裂殖子(幼虫的肠管中也见到大裂殖子),唾液腺中都有子孢子存在。  相似文献   

9.
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中国已报道的8株牛的巴贝斯虫(包括1株牛巴贝斯虫、1株双芽巴贝斯虫、1株大巴贝斯虫、3株卵形巴贝斯虫和2株巴贝斯虫未定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比较。自感染动物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靶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显示: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653~1699bp之间;用所测得的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动物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发现由刻点血蜱传播的大巴贝斯虫伊犁株与由长角血蜱传播的3株卵形巴贝斯虫存在明显差别,应属于2个独立种;由小亚璃眼蜱传播的牛巴贝斯虫未定种不同于目前已报道的任何种类,在中国应为一个新种。因而,中国存在5种牛的巴贝斯虫,即: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宁县两种羊巴贝斯虫的传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饱血若虫,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 ̄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  相似文献   

11.
电镜观察显示,人工感染大巴贝斯虫的黄牛红细胞有一层绒毛外衣。虫体有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和形状多变的滋养体。细胞质内有前,后极地环及微丝体,棒状本,线粒体和内质网,除核外还观察到一个球形体。典型的双梨子虫体可见有双生的子细胞在末端相连,维持一段时间后分离,形成单梨子形虫体。滋养体的形态是多变的。大巴贝斯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与双芽巴贝斯虫,卵形巴贝虫相似。  相似文献   

12.
犬巴贝斯虫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病由犬巴贝斯虫引起。犬的巴虫斯虫病报道极少 ,其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达 41℃ ,鼻镜干裂 ,常见化脓性结膜炎 ,有的拉稀或血便 ,可视粘膜苍白、贫血、黄疸、血尿、呼吸困难、发病快、死亡率高。1 病原形态 犬巴贝斯虫的虫体较长 ,一般长 4~5μm,呈多形性 ,有的虫体为双梨籽形 ,两虫尖端以锐角相联 ,每个红细胞内的虫体数目为 1~ 1 8个。巴虫斯虫体主要由原生质和染色质 (核 )组成 ,血片用姬姆萨液染色 ,原生质染成淡蓝色 ,染色质呈紫红色。虫体多寄生在红细胞内或血浆中 ,呈椭圆或梨籽形。2 发病原因 犬巴虫斯虫病的传播必须经蜱 ,即…  相似文献   

13.
正犬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蜱是一种会吸血的小昆虫,平时常在草木丛生的地方生存。犬被蜱叮咬后,一方面要被蜱吸血,另一方面还会得巴贝斯虫病。一、病原(一)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有3种:1.犬巴贝斯虫:虫体较大,一般长4~5微米,最长可达7微米。典型虫体为双梨籽形,两虫尖端以锐角相连,每个红细胞内的虫体数目为1~16个。  相似文献   

14.
<正>犬巴贝斯虫是经由蜱传播的血源性原虫,属于巴贝斯科巴贝斯属,包括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犬的红细胞内,引起大量红细胞破裂,导致严重的贫血性疾病[1]。我国犬巴贝斯虫病主要是由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引起的。吉氏巴贝斯虫:为小型虫体,多存在于红细胞的边缘或偏中央,呈环形、椭圆形、原点形、小杆形,偶尔也可见成对的小梨子形虫体。在一个红细胞内可寄生的虫体以1~2个为多。犬巴贝斯虫:为大型虫  相似文献   

15.
正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引起的经蜱传播的寄生血液红细胞内的原虫病。临床特征为严重贫血和血红蛋白缺乏。对犬,特别是工作犬危害严重。犬巴贝斯虫属于原生生物界,顶复门,孢子虫纲,梨形虫目,巴贝斯虫科,巴贝斯虫属。引起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1.犬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虫体呈多形性,典型的为梨形,一般长约4.5~5μm,最长可达7μm。一端尖,另一端圆,内有空泡。2.吉氏巴贝  相似文献   

16.
羊焦虫病是由莫氏巴贝丝虫和山羊泰勒虫在羊的红细胞体内寄生所引起血液原虫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为主要特征,死亡率高,且以1~2岁羊发病多,由硬蜱吸血而传播,危害较重.2010年秋,我县张村史某从山东引进的小尾寒羊46只,次年4月发生焦虫病,现介绍如下. 1 病原特征 病原是巴贝斯科的莫氏巴贝斯虫和泰勒科的山羊泰勒虫.莫氏巴贝斯虫寄生于羊的红细胞中,其形态与牛双芽巴贝斯虫相似,呈梨子形、随圆形和不定型等多种形态.梨子形虫体的长度通常大于红细胞半径,每个有2团染色质团块.典型的虫体形态为双梨子形,以其尖端成锐角相连.虫体多寄生于红细胞中央,占其他形态的60%以上,一般红细胞内有1~2个虫体.山羊泰勒虫寄生于红细胞的形态不一,以圆形或卵圆形占大多数,其次为杆状,圆点状较少.一般红细胞内虫体数为1~4个,在脾脏和淋巴结的涂片中,可见淋巴结内和游离存在的裂殖体(石榴体).其中包含190个直径12微米呈紫红色的染色质颗粒.  相似文献   

17.
正犬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以蜱为媒介的血液寄生虫病,病原主要有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三种~([1])。犬巴贝斯虫感染的指示性临床特征为高热、贫血,特别在一些感染严重的病例中,血色蛋白尿是一个很好的指标~([2])。该病多发于蜱孳生地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蜱虫活动频繁的春秋季节,宠物犬常因到草地牵遛或爬山而感染。目前检测犬巴贝斯虫最常见方法有直接血涂片观察虫体法、PCR检测方法和免疫学诊断法。笔者于2014年6—9月  相似文献   

18.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鉴定、识别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的形态结构,探究来源于内地(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试验对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分别在其孔区、齿式、气门板及基节外距等部位具有超微结构差异,可分别作为其同种蜱的鉴别要点。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大小为452 bp,来源于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本地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3.84%(6/156)。  相似文献   

20.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原称焦虫)引起,经蜱传播,寄生于犬血液红细胞内的寄生虫病.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1 流行病学巴贝斯虫是通过中间宿主蜱感染的.蜱叮咬患巴贝斯虫的病犬,巴贝斯虫就随血液红细胞进入蜱的消化道,在蜱消化道内虫体从红细胞内逸出,侵入蜱肠上皮细胞进行多数分裂,形成很多细长虫体,进入蜱的成熟卵内发育.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7307(2013)06-0038-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