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年由于国际市场虾价看好,我省养虾面积与产量成倍增长,养殖虾已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2 今后发展的几点意见2.1 对虾一定要养 中国对虾一定要养下去,这是我省海水养殖的优势和主要品种。1993年养虾受灾,虾农、干部职工思想波动很大,也引起了各界的忧虑和不安。对虾还能不能养?如何养?是首先要解决的。要在农业部渔业局的指导下,认真总结我省十几年养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1993年在大灾之年养虾丰收的典型经验,统一认识,在养殖结构、养殖方式、技术管理和政策上,因地  相似文献   

3.
我省的闽东沿海是我省发展的对虾养殖业最早的基地之一,然而,近一二年随着养虾面积的发展,带来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虾农普遍亏本,广大虾农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上述被动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与该区域养虾集中在内湾海域有关。观就闽东内湾海域虾池位置、面积与对虾养殖的关系探讨提出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08,(12):1-1
粗养塘案例 今夏长时间的降雨,让我省许多地方养虾环境恶化,虾农遭受巨大损失。阳西县儒洞镇养虾户陈丽如和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养虾户谭大根采取酵素菌技术.大面积养殖草虾获得成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我省2002年龙海、厦门、福清等养虾疾病发生的流行情况的分析,结合现场技术指导的经验,认为改变原有养殖模式及养殖观念,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尤其对于溶解氧含量不足及氨氮、NO2^-含量超标的控制),是防止虾病流行、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及产量的重要举措,半封闭式及封闭式养殖将是今后养虾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南移养殖和越冬孵化在我省首获成功之后,在目前用全人工繁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虾苗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单产,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发展我省养虾事业的当务之急,这中间饵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发展养虾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往,养殖对虾几乎全靠采捕天然饵料,因而常常受到海况条件、资源量和劳力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饵料来源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生产的发展。进行养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对于广开饵料来源、提高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各种单一饵料的效能、实行科学养虾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七七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本文仅就粘合剂的比较试验作  相似文献   

7.
《水产科技》1996,(3):21-21,25
斑节对虾是目前我省养殖对虾的主要品种。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虾病暴发,斑节对虾死亡十分严重。据调查统计,1993年深圳市辖区内精养虾池发病率达80.86%,粗养虾池发病率达60.87%,产值减少1.24亿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虾病,是发展斑节对虾养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欧宗东 《渔业现代化》2005,(3):25-26,28
南美白对虾在海南推广养殖已有七八年,近两年来海南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大部分养虾业出现亏损。主要因素是对虾养殖池塘老化,种质退化,近海的富营养化和养殖病害的猖獗,严重影响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罗非鱼混养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可以增强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阻断虾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广东的对虾养殖起步慢,基础差。1985年,全省仅有对虾育苗室16座,育苗水体1.6万米^3,年育苗3.26亿尾;养虾面积2.9万亩,平均亩产25.5公斤,总产量仅约760吨。在1986年全省沿海水产工作会议之后,在省委、省府以及省经贸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规模创办对虾养殖出口基地,使我省养虾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叶建生 《水产养殖》2006,27(1):20-21
我国的对虾养殖池塘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建造的,由于当时虾池建设的标准低,经过多年的养殖.虾池的老化程度日益加深。近年来这些虾池养虾产量低,易出现病害。使很多养殖户养虾严重亏损。甚至有一些虾池荒废。造成资源闲置。随着养虾业的发展,沿海地区适合开发养虾的地方已经开发利用。再大面积开发土地发展养虾已很有限。要使养虾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改造低产老化虾池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11.
于水 《水产科技》1993,(3):58-58
今春以来,我省沿海气候变化异常,加上水质污染等因素,使对虾养殖病害严重,许多养虾户经济损失很大。对此,深圳新光饲料公司与梅林鱼药厂合作生产的“健虾宝”药物饲料,具有提供营养和防治虾病的双重作用,经深圳、湛江和福建漳州等地的养虾户使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于斑节对虾等养殖品种的病害问题未能根本获得解决,广大养虾人急于寻找新的出路,而南美白对虾的种苗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养成技术、养殖特性逐步被掌握,养殖南美白对虾在不少地方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2000年我省对虾养殖产量和单产创历史记录,南美白对是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一、江西省冬闲田一季稻一季虾养殖模式 为加快我省对低洼田、冬闲田进行虾类养殖开发进程,提高稻田综合效益。近年来,在对上述稻田试验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的稻虾轮作技术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使用微生态制剂养殖南美白对虾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建斌 《水产养殖》2004,25(4):25-26
南美白对虾又称白肢虾、白对虾,原产地集中在厄瓜多尔沿岸,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在广西沿海养殖近30万亩,是广西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但是在养虾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今年虾的市场价格大跌,虾料的价格又上涨,使得养虾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亏本。  相似文献   

15.
八、其它养殖方式养殖罗氏沼虾除了采用一般池塘养殖方式外,还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及河道养殖等方式。现分别予以简介:1.工厂化养虾工厂化养虾就是水温、水质、溶氧量等都在人为控制下不受自然干扰,应用全价颗粒饲料,投饲、管理达到高度机械化,单位水体内虾产量较高的一种养虾方式。(1)工厂化养虾的设施  养虾池、贮水池、加温池和水质净化设施。(2)工厂化养虾的方法①放养  一般采用3~4级放养方法,每级养殖1个月左右,第一级(淡化苗养至2~3cm),放养密度2000~3000尾/m2,二级(3c…  相似文献   

16.
辽宁对虾暴发性病毒病防治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的养虾业始于80年代初.1992年,全省养虾面积达30 667 hm2 ,产量5.45×10 4 t,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1/4,成为全国的养虾大省.养虾业是辽宁水产的支柱产业.1993年以来,对虾养殖发生暴发性流行病毒病,经济损失惨重,暴发性病毒病已成为对虾养殖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为了攻克病毒病,尽快恢复对虾养殖业,我省各级政府、渔业主管部门、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单位在对虾病害防治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主要特点1.南美白对虾继续扩增,传统品种受到冲击由于南美白对虾为新型养殖品种,有较好的价格与市场,且生长快、病害相对少、适宜淡化养殖等,很快就成为我省近年水产养殖中的热点,对传统品种如斑节对虾、罗氏沼虾构成较大冲击。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省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达到1.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0%,其中仅湛江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就发展到0.9万公顷。一方面,一些以前主养斑节对虾的地区,改养南美白对虾;另一方面,由于南美白对虾淡化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许多地区由传统品种罗氏沼虾改养或新养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18.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1):32-33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给广大养虾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的损失,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其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联。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甚至杜绝虾病的滋生,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张良尧 《内陆水产》2002,27(3):34-35
在养虾业的发展过程中,虾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虾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病毒性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虾病的发生,不仅是病原体侵袭的结果,还与对虾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养殖环境条件和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对虾养殖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施对虾的生态健康养殖,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对虾的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技术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1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1.1科学建池选择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科学建造虾池是健康…  相似文献   

20.
<正>从土塘养殖到工厂化、小棚养殖等模式,如今养虾越来越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养殖,都能听到养殖户说虾不好养。近几年养虾病害多发,加之进口虾冲击国内市场、饲料价格暴涨等因素,虾农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但越是逆势,越能体现出虾农的养虾水平。在珠海灯笼,一位白水塘老板今年每造虾的养殖成功率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