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坛紫菜莱坛养殖在我国福建省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藻农养殖紫菜在附苗之前。利用洒石灰水清除岩石上附着生物的方法进行紫菜生产,已有一套丰富的经验。目前在自然孢子丰富的海区,仍然是一种着有成效的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2.
到目前为止,就紫菜从幼苗到大紫菜阶段,已发现的病害达12种之多。日本对发病的原因和病原菌的形态、繁殖、生态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有了比较详细的报道,目前已进入了对病害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3.
紫菜养殖业由于病烂的威胁,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对于紫菜叶状体病烂的研究而日益感到重要.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厦门水产学院于1975--1979年曾对坛紫菜叶状体绿变病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查出了病因,并找到防治途径(林大华、林裕水,1980)。同时,对其他病烂如红泡病,白烂病和脱苗等也做过许多调查研究,并与国外病害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韩晓娟  茅云翔  李杰  李贵阳  李晨  刘莉  莫照兰 《水产学报》2015,39(11):1721-1729
为了明确引起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对2012年发生在福建省莆田养殖海区坛紫菜叶状体绿斑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利用2216E海水培养基平板,从患病藻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细菌X5;在实验室条件下将X5进行回接感染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坛紫菜叶状体发生组织病理变化,出现绿斑病症状:感染初期出现黄绿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出现空洞,最后导致紫菜叶片流失;用浓度为104~108 cfu/mL的X5感染坛紫菜时,在7 d内引起紫菜出现10%~100%病斑面积,这些结果表明X5为坛紫菜绿斑病的病原。利用生理生化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X5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小为0.6 μm×0.4 μm~1.0 μm×0.4 μm,无鞭毛,在温度4~42℃、盐度50~150、pH6~10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6℃,最适生长盐度为50,最适pH为7,对甲硝唑、林可霉素和青霉素耐药,对25种抗生素敏感,Biolog和API ID-32E细菌鉴定系统的结果显示X5为弧菌属细菌(Vibriosp.);基于多基因序列(16S rRNA,rpoA,recA,pyrH)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X5与V.casei、V.litoralis、V.rumoiensis聚为一支,进化距离为0.095~0.108,这些结果说明X5为弧菌属的一个新种或是V.casei、V.litoralis、V.rumoiensis之一的一个新亚种。本研究报道了弧菌X5能够引起坛紫菜绿斑病,为紫菜流行病学及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坛紫菜叶状体的细菌性红烂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发生在福建省平埠岛自然海区的野生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叶状体上的红烂病进行了研究。患病叶状体上存在大小不等、肉眼可见的圆形或亚圆形病斑,镜检发现病斑内存在大量铁锈红色的死细胞和少量已解离的发绿或发白死细胞。将患病叶状体与健康坛紫菜叶状体共培养3d后,后者也出现了相同的红烂病,表明该病是由传染性病原侵入引起的。从患病叶状体中分离到一种病原菌,能感染健康叶状体使其出现相同的病症。该病原菌具有分泌毒素和微弱的消化琼胶能力,经高压灭菌或煮沸后的病原菌液,其杀死紫菜细胞的能力比未处理的病原菌液增加了数倍,这说明该菌可能通过释放内毒素来杀死叶状体细胞。鉴于此病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叶状体并释放内毒素杀死紫菜细胞,且死亡细胞呈铁锈红色,故将其命名为“坛紫菜细菌性红烂病”。[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13—322]  相似文献   

6.
利用紫菜叶状体的营养细胞或原生质体培养成叶状体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如卢澄清等(1979)用微生物分解法,赵焕登等(1981)用研磨法、唐延林(1983)用酶解法分离营养细胞,经培养均获得紫菜幼苗,国外仅见M.Polne Fuller et als;(1983)的报告。紫菜属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藻,进行细胞或原生质体的培养研究,无论从生产上解决苗源的途径或作为选种育种的一种手段来看,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了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usis)果孢子在液氮(-196℃)保存后的存活率及萌发率。试验表明,甘油和脯氮酸在冷藏中作为低温保护剂是不适用的,二甲基亚砜(DMSO)有效,且以10%浓度为最佳。加入该种浓度DMSO,采用快速降温法,短期冷藏(一小时到五天),孢子的存活率在25~30%。进行培养试验表明,生存下来的孢子萌发率为50%左右,接近未经冷藏的正常孢子的萌发率,而且幼苗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8.
前言坛紫菜菜坛养殖在我国福建省沿海具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藻农养殖紫菜在附苗之前,利用洒石灰水清除岩石上附着生物的方法进行紫菜生产,已有一套丰富的经验。目前在自然孢子丰富的海区,仍然是一种著有成效的养殖方法,而且成本低,管理简便,产量高。为了进一步总结这项经验,弄清菜坛养殖中的一些问题,作者调查、访问了藻农的经验,考察了藻农洒石灰水的作用与效果,还对菜坛幼苗出  相似文献   

9.
前言我国沿海滩涂辽阔,水质肥沃,有着发展紫菜养殖的广阔前途。紫菜是海产珍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进行紫菜养殖生产,对增加社队收入,发展集体经济,支援国家四个现代化建设,有积极作用。解放以来,我国有关单位在孢子来源、紫菜生活史以及丝状体的培养与养殖等方面,进行过一些研究,还对福建藻农创造的菜坛养殖进行调查总结,加以报道,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紫菜生产的发展速度是不快的,生产上种苗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孢子,对人工种苗的培养与叶状体养殖技术的研究,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远不能适应大面积生产的需要。为改变我国紫菜养殖生产的这种落后状况,迅速实现人工控制大面积生产,前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