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茶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汉代《神农本草》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3.
茶叶与抗癌     
许良中 《茶报》2004,(4):17-18
茶作为传统饮料在我国已有约5000年历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早就有饮茶健身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汉代《神农本草》也记载了“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并把茶列入365种药物之中。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之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茶馆》饮誉文坛。我国茶馆,始自何时,难以考证?茶的起源,见于《神农本草》,它是我国第一部药物书,记录了草药的起源和功效,茶是其中之一,说茶能解毒。《神农本草经》就说得更具体:“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犹如当今之减肥)、明目。”日本发现茶中新成分能抑制癌细胞增殖。我国柳州肿瘤研究所也有类似的发现。法国人说四川沱茶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根  相似文献   

5.
刘祖生 《茶报》2000,(4):4-8
在简介古人论茶功效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茶对人体健康的十大贡献:一是助消化,二是生津止渴,清热解暑;三是兴奋益思,提高工效;;四是利尿解毒,杀菌消炎;五是降脂降糖,降压强心;六是抗辐射;七是防癌抗癌;八是预防龋齿,清除口臭;九是明目,美容;十是延缓衰老。最后预测茶成为世界饮料之王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6.
茉莉花茶以清香、醇和为主要特点,年产销量约10万吨,是继绿茶之后产销量最大的茶叶种类。经检验,茉莉花茶的内含物与其原料绿茶基本相同。研究资料表明:茉莉花及茉莉花茶均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7.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菜谱》中则说:“人饮真菜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故自元代以来就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条”、“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在我国先民生活…  相似文献   

8.
张小霖 《茶报》2004,(4):40-40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清新柔美的歌声唱响在大江南北。委婉优雅的曲调荡漾在城市乡村。它不仅环绕在人们的耳边。它更深入了人们的心田。在《茉莉花》的乐曲声中,我们成功申办世博会,在《茉莉花》的乐曲声中,我们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9.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是把茶叶作为药物而利用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拾遗》上就载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饮茶的好处及茶叶的药用价值。1982年在浙江省商业厅的倡议和协助下,对若干茶叶进行了分析,现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茶叶原产于我国,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饮用价值从古至今就为人们所重视,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载“人饮其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由此可见,饮茶对促进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茶之所以对人体有益,显然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生物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证明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对人既有营养价值,亦有药理作用,目前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11.
漫谈黑米的类型和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米是因花青素在水稻颖果果皮中浓集沉积而使其糙米外观呈黑色 (或紫黑色 )的一种特殊的稻米类型,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黑米营养丰富 ,并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已记载食用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等功效 ,在民间 ,黑米也有“珍贡米”、“药米”之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既进一步确认了黑米特有的营养和食疗价值,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黑米深加工的发展 ,以黑米为主料或配料制作风味食品、特色酒、保健饮料、营养米粉等不断涌现 ,提炼的天然黑米色素也备受重视 …  相似文献   

12.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茶医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探明了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各种功能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疗保健品也因此相继开发,走入市场。茶已成为“绿色、健康”的代名词,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本刊约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撰写“茶与健康”专题,按茶叶的不同保健功能对茶与人体健康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广东茶业》2010,(1):61-64
浙江力推“浙江绿茶”品牌在省内引起热议 事件回顾: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看浙江。浙江作为绿茶大省,绿茶出口总量占世界一半以上,“西湖龙井”几乎是浙江的文化名片。然而,产茶大省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  相似文献   

14.
印度人逐渐喜欢绿茶特有的保健功效与口味,当地绿茶消费今年有望达到100万公斤。印度是世界产茶大国,以红茶最为著名。印度也是红茶的消费大国,世界第一。但如今,印度却流行起了一种新时尚,就是喝中国绿茶,因为绿茶更有益健康。高级餐厅首推绿茶饮料研究表明,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茶氨酸、单宁酸等多酚类植物性化学因子,不但可增强免疫力,还具有脂肪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中成药》第5期、第6期连载《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对在中药界,特别是在人参学术领域内早已解决的问题,即中国是世界上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人参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中国自古以来所用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PanaxGinseng C.A.Meyer,而决不是桔梗科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等等,在学术上已有结论,然而这些问题在《古代人参基源再认识》一文(以下称“再认识”)中再度提了出来,而且强调对这类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尚未定。”“论证古代人参是否即是今之党参,各执一端。”果真如此吗?非然。 其实,在本草文献和中医药经典论著中的记载,人参的药用与临床疗效早有定论,其功效与应用,党参和其他任何一味中药所不能取代的。世界公认的我国本草学的始源,秦汉时代形成的《神农本草经》,对人参的应用价值已有全面总结,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段经典论述,对人参多方面的补益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调节作用,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及抗衰防老、滋补保健等特有的功能,都有精辟的概括,即使是运用现代的药理研究和  相似文献   

16.
茶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纳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茶对人体的保健和药用功效有30多种,综述茶对人体的营养功能和药理功能,茶在抗癌、抗突变、抗高血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抗辐射损伤,健齿防龋,消除口臭、杀菌抗病毒、防治肝病、兴奋、利尿、助消化、解毒,止褐、消暑、明目及其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茶能明目茶能明目,早在《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茗味苦,微寒无毒,……能轻身明目。”所谓茶能明目,也就是饮茶对眼睛的视功能有保健作用。这可从下列几方面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茶叶的保健功效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已经发表的报告大多数是关于绿茶的研究,对乌龙茶保健功效的研究较少。闽南地区是我国乌龙茶的主产地,我们在该  相似文献   

19.
茶叶的益思美容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宗懋 《中国茶叶》2009,31(12):10-11
饮茶有益于健康,除了对癌症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外,还具有益思、提神、明目、消臭、护肤、消皱、美容、轻身等辅助功能,这些功能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仪表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银杏是我国的优势天然植物资源。本文按照绿茶和乌龙茶的制作方法进行了银杏茶的制作,结果表明产品品质良好,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