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 0 2~ 2 0 0 3年度对两系杂交油菜两优 5 86高产示范典型田块的产量、产量结构和栽培措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两优 5 86单产达 2 10 0~ 2 3 96.6kg/hm2 的产量结构为角果数 3 496.3万~ 5 5 49.0万个 /hm2 ,角粒数 2 0粒以上 ,千粒重 4g以上 ,植株高度 186.9~ 192 .6cm ,一次分枝数 10个左右。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油菜“两优 586”在近几年大面积推广中 ,表现正常气候年份高产 ,异常气候 (冷冬、暖冬 )年份稳产 ,说明该组合具有强的优势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管好两优培九种子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稻“86 3”课题组以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中籼品系 9311为父本配制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 199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1年通过国家审定。 1997年种植以来很受各地农户信赖。大面积产量 6 5 0~ 70 0kg/ 6  相似文献   

4.
“两优586”是江西省宜春地区农科所利用光温两用不育系501—8S与恢复系C6—1配制而成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已经在江西、江苏、安徽、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大面积试种示范 ,1999年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 ,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两系杂交油菜组合。该组合已于2000年4月通过技术鉴定。一、产量优势明显1998—1999年度参加全国区试 ,9个试点平均亩产141.99公斤 ,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2 61 %,达到显著水平 ,中国油料所和湖南省农科院等试点产量均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优质杂粳新组合常优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常优 1号 (又名 :常优 99- 1)系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98年用武运粳 7号A与R2 5 4配置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于 1999~ 2 0 0 1年先后参加市、省及全国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 ,连续两年 (2 0 0 0~ 2 0 0 1年 )在江苏省苏南稻区设点进行较大面积  相似文献   

6.
<正>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是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中的一个新的苗头组合,1999年4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襄阳县自1998年引进试种,1999年扩大示范334hm~2,2000年示范面积达到2000hm~2,平均单产比当地主推品种“Ⅱ优501”增产1.2%~6.5%,增产效果显著,且米质优,抗性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已被确定为襄阳县当前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主导品种 但  相似文献   

7.
杂选1号系贵州省种子总站用156A-3作母本、92-6作父本杂交组配育成的甘蓝型核不育两系“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该组合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被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油料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1特征特性该组合为两系杂交品种,属半冬性,较耐迟播,苗期长  相似文献   

8.
福两优2186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应用"生态压力法"选育成有光补性能的核不育系SE21与明恢86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1998年在我县做双晚种植6.7 m2,平均每667 hm2产量530.75 kg,1999年种植66.7 m2,其中单晚面积40 m2(下同),平均产量562.3kg,双晚26.7 hm2平均产量491.6kg,一般比汕优63增产10%以上,而且米质优、口感好,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新组合。在大面积示范的同时,两年来我县还进行试制种,1998年制种0.8 hm2,平均产量162 kg,1999年制种3.3 hm2平均产量216.1kg。所制的种子到海南鉴定,纯度达99%以上,说明该组合的制种技术已经成熟可用。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中籼稻奥两优69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奥两优69系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用自选早籼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奥龙1S与自选强优势恢复系R69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迟熟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生育期适宜、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通过对该组合全生育期特征特性观察结果,并结合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总结出在水稻生长前期“增源”、中期“扩库”、后期“畅流”、全生育期“健体”的优质高产无公害定向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I优 8 6系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优、多抗 ,综合性状显著优于汕优 6 4,且制种产量高 ,2 0 0 0年 2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 选育过程1994年夏 ,以珍汕 97A、V2 0A、优IA等多个不育系为母本 ,以恢复系R86 0 8为父本进行测配 ,1995年从F1代中筛选出中熟杂交组合优IA/R86 0 8。1996年该组合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熟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中增产显著 ,综合性状优良 ,于 1997年被推荐参加陕西省水稻良种区试中熟组试验 ,1997~ 1999年 3年区试均表现高产、米质…  相似文献   

11.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对冬季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线法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42个利用样方的1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冬季取食地主要选在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更倾向于森林边缘和开阔地、下坡位、阳坡、坡度小于20°的坡面活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  相似文献   

12.
冬春季节枇杷不同品种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英国产C IRAS-1光合测定系统测定比较了田间自然条件下苏州产区几种类型的枇杷品种冬春季节的光合特性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冬季枇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参数都比春季低,而水分利用效率却比春季高;冬季供试品种间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差异较大,而春季则较小;冬季枇杷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春季则呈双峰型。结果还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冠玉冬季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具有优良的越冬光合效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朔州市冬季的气候变化规律,特别是近年冬季的气候变化特点,运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根据山西省朔州市6个气象观测站1988-2005年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对朔州市近18年来冬季气温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朔州市冬季气温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1988年后的18年,朔州市出现15个暖冬年,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但与20世纪后30年相比,升温速率明显下降。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最大增温率均出现在1月,1月变暖趋势最为明显。结论认为,这种经常出现的气候异常,有一定的气象成因,对农林业的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降低暖冬对农林业危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麦冬前及冬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必须重点抓好冬前及冬季管理技术,主要措施有查苗补苗、加强中耕锄划、浇好冻水,因苗补肥、抗旱防冻等4项。  相似文献   

15.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冬小麦puroindoline类型分布及其对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以中国4个冬麦区的24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籽粒硬度、面粉颗粒度大小、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和溶剂保持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冬小麦中有5种puroindoline类型,分别为Pina-D1a/Pinb-D1a(野生型)、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b、Pina-D1a/Pinb-D1d和Pina-D1a/Pinb-D1p。 Pina-D1a/Pinb-D1p为新变异类型,目前仅在我国品种(系)中发现。硬质麦中以Pina-D1a/Pinb-D1b类型最为广泛,占硬质麦的81.2%,Pina-D1b/Pinb-D1a、Pina-D1a/Pinb-D1d和新类型Pina-D1a/Pinb-D1p分别占硬麦的9.7%、1.2%和7.9%。籽粒硬度及面粉颗粒大小与4种溶剂保持力之间的相关均达1%显著水平,其中以水溶剂保持力与硬度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SKCS和NIR硬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和0.64。Pina-D1b/Pinb-D1a类型的水溶剂保持力和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平均值最大,分别为68.1和85.8,均与Pina-D1a/Pinb-D1b类型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同时,各个麦区间的硬度值和溶剂保持力也有所不同,其中北部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水溶剂保持力间及北部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碳酸钠溶剂保持力间差异也达到了5%显著水平。这为改进我国小麦籽粒硬度及将溶剂保持力用于早代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冬季灌溉条件下新疆冬油菜越冬率、各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根冠比,以分析不同冬灌条件下,对冬油菜越冬率、生育特性、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为冬油菜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不同冬季灌溉条件下冬油菜的越冬率,并对不同冬灌条件下冬油菜的鲜干重、各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根冠比、产量和经济性状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冬季灌溉对冬油菜越冬率、各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根冠比、产量和经济性状有着一定影响.正常冬季灌溉量、1/2冬季灌溉量、1/3冬季灌溉量、1/4冬季灌溉量、不冬灌5个处理中,1/2冬季灌溉量处理单株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相对较高,正常冬灌处理越冬率、叶片数相对较高,而不冬灌处理(CK)各项指标都最低.[结论]适宜的冬季灌溉量能保证冬油菜越冬率提高,对后期冬油菜的一些生育特性及最终的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奠定基础.新疆地区冬油菜适宜冬季灌溉量在450~900 m3/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对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为北疆晚熟作物倒茬高产栽培技术提供指导。【方法】以冬小麦新冬41号、春小麦新春2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冬、春小麦冬前播种(10月25日和11月5日较适宜播期晚25~30 d左右)对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前播种的冬小麦与春小麦生育期相差2~5 d,10月2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春小麦,而11月5日播种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小于春小麦。冬小麦越晚播越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冬前播种的春小麦(10月25日以后播种)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不大。【结论】11月5日后播种的春小麦(5 483.6 kg/hm2)的产量高于冬小麦(4 562.7 kg/hm2),临冬前(11月5日)播种的春小麦比冬小麦更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9.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的中强筋品种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组(5%)比例最小。从审定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强筋品种(4%)和中强筋品种(10%)比例最大,其次为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3%、6%);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7%)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中筋品种比例高于其他区试组。受区试组品种结构影响,各区试组小麦质量总体表现为中筋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区试组之间参试品种品质差异较大,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容重平均值高于北部冬麦区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之相反;北部冬麦区组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稳定时间平均值高于其他区试组;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各类型品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其他区试组。各区试组品质性状年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呈上升趋势,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持平趋势,沉淀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缓慢,区试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相应生产区小麦品种结构和质量。国家小麦区试应加强对不同品质类型优质小麦的重视,改善小麦品质结构,提高小麦品种质量。  相似文献   

20.
优质冬性糯小麦转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糯小麦是一种新型小麦,含支链淀粉(含量≥99%),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近年来也得到我国育种家的重视,现已有少数糯小麦品种问世,但其冬性均较弱,不适宜北方冬麦区种植。研究利用现有糯麦种质与目前广泛种植的优质冬性小麦品种杂交,选育出适宜北方冬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的糯性冬小麦新品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