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钾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与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掖单13为材料,在其授粉后,定期测定钾肥区和对照区籽粒鲜重、干重、体积、水分及粗脂肪、粗蛋白质、淀粉、可溶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建立了钾肥区和对照区的数学模型.籽粒干重、鲜重的累积过程用Logistic方程定量的表达.籽粒体积,含水量变化用一元三次式方程反映较好,而籽粒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的形成过程符合倒数方程.二者变化规律相同,但籽粒和营养成分形成强度不同.钾肥可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成熟期,使籽粒百粒干重增长1.66克.钾肥能显著提高籽粒中粗蛋白质、淀粉、还原糖、水溶性糖、蔗糖含量,成熟时,钾肥区比对照分别提高8.8%、2.4%、33.3%、29.6%、81.5%.证明钾是名副其实的“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和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掖单13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覆膜与露地条件下春玉米籽粒建成与品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二者在变化趋势上相同,但在籽粒建成与营养品质形成的实质上有显著差异.地膜覆盖可显著地提高籽粒灌浆速率,百粒籽粒干重日平均增长0.6g,比露地提高20%,最大增长速率1.24g/100粒@d,比露地提高5%.成熟期,使籽粒百粒重(干)增长10.7%,可显著提高籽粒脱水速度,降低籽粒后期含水率.覆膜能显著地提高籽粒淀粉、粗脂肪、粗蛋白质、还原糖、水溶性糖、蔗糖含量,分别比露地平均高出1.89,0.18,4.77,0.39,1.7,1.3个百分点.地膜覆盖不仅是春玉米的增产措施,也是全面提高春玉米品质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分析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为玉米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5个处理,3次重复,CK:不施肥;PK:施用磷钾肥,不施氮肥;NPK:施用氮磷钾肥;NPKZn:施用氮磷钾肥和锌肥;NPKM:施用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产6.5%,N素吸收量增加4.5%,籽粒Zn浓度增加3.25 mg/kg。【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N素吸收量和籽粒Zn浓度,是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掺混型缓释肥料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施用等NPK养分化肥(CK2)为对照,研究了掺混型缓释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掺混型缓释肥可以明显降低秃尖长度,增加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玉米收获时植株含氮量和含钾量明显增加,含磷量变化不大;有效提高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提高玉米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5.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高洪军  彭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90-4799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CK、NP、NK、PK、NPK、M1NPK、SNPK和M2NPK)的25年数据分析玉米产量变化及土壤养分状况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玉米产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增产效果也较为明显;M1NPK、SNPK和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前11年NPK处理玉米产量高于SNPK和M1NPK处理,后14年NPK处理玉米产量低于SNPK和M1NPK处理;施化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1990-2014年)排序为NPK>NP>NK>PK、CK。氮、磷和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增产效应差异较大,每千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产量效应分别为33.0、16.2和15.3 kg。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值高,分布在0.712-0.798,玉米产量可持续性好,而不平衡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SYI值最低;CK、PK和NK处理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布在18.5%-34.7%,产量稳定性差,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相对较小都在10.8%-13.0%。在施肥处理中,PK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最低,仅为37.8%,但与氮配施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到91.2%;NPK、M1NPK与S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差异不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施用化肥磷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较显著,但施用化肥氮和钾分别对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效果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不施肥或偏施化肥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减弱、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下降;平衡施用化肥可有效提高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因此,施用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是东北黑土区最有效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北京褐潮土13年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特性,主要结果:(1)长期N、P、K化肥配合(NPK处理)以及N、P、K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合施用(NPKM与NPKS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表现稳定且持续高产;(2)长期N、P、K化肥非平衡施肥的处理(NP、N、NK、PK处理)以及不施肥的CK,夏玉米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连年持续下降,植株矮小、瘦弱,甚至出现发育停滞现象。氮磷钾缺乏其中任何一种元素,都会造成植株和籽粒发育障碍,影响生物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7.
氮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掖单13为材料,研究了氮肥对春玉米籽粒建成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使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增加,平均高出无氮区0.16g/穗@d,最大积累速率高出5.95g/穗@d,是籽粒产量提高的原因之一;施氮后具有增加籽粒中脂肪、蛋白质及还原糖的作用,授粉后42d分别比无氮区高出21.0%、4.5%和70.5%;施氮对籽粒中水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影响并不明显.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与脂肪含量、淀粉与水溶性糖含量、淀粉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0.986和-0.987.  相似文献   

8.
以掖单13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公顷产量13.3t~15.3t春玉米籽粒建成与品质形成规律.籽粒鲜重、干重积累量(Y)与授粉后天数(t)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方程拟合很好,吨粮田籽粒平均灌浆速率为0.63g/100粒.d,最大灌浆速率1.28g/100粒@d,出现在授粉后33.8d.籽粒体积、含水率随授粉后天数之推移呈-元三次型曲线变化.籽粒粗蛋白质、粗脂肪、淀粉含量(Y)与授粉后天数(t)之间的关系用倒数方程Y=(A+Bt)/t拟合效果很好.成熟时,吨粮田籽粒粗脂肪,粗蛋白质、还原糖、水溶性糖含量比一般高产田(7.6t~12.4t/hm2)高0.09、1.16、0.08、0.36个百分点.在授粉后期,二者差异显著.在优良栽培条件下,高产和优质的矛盾是可以协调的.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合理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探索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典型农区,采取大田小区试验,设5个施肥处理:(1)100%有机肥(M),(2)75%有机肥+25%化肥配施(MNPK1),(3)50%有机肥+50%化肥配施(MNPK2),(4)25%有机肥+75%化肥配施(MNPK3),(5)100%化肥(NPK),以不施任何肥料的地块为对照(CK)。结果显示:以MNPK3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达12 565.95 kg/hm2(其中,冬小麦6 188.15 kg/hm2、夏玉米6 377.79 kg/hm2),较对照提高1.20倍(其中,冬小麦90.5%、夏玉米1.59倍),与NP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比处理,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以成熟期籽粒粗蛋白含量为例,75%有机肥与25%的化肥配比处理效果显著,冬小麦粗蛋白含量较对照提高1.29倍,较化肥提高3%,夏玉米粗蛋白较对照提高53%,较化肥提高7%。100%有机肥处理冬小麦籽粒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值均明显改善,较全化肥处理分别提高3.95%、4.32%、降低2.55%。在兼顾产量和籽粒品质等因素下,利用常规化肥用量的75%其余亏缺的养分用有机肥补充,能获得比单施化肥处理更高的产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作物品质,减少过度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施用不同肥料对稻田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0年长期施肥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区相比,单施猪厩肥的增产率为13.6%,施用NPK肥的为32.7%,NPK化肥和猪厩肥配施的增产率达42.5%.年施N 315 kg/hm2基本可以维持氮素平衡,肥料氮的利用率27.3%~37.3%.磷肥的利用率在25%左右.年施K2O 329.25 kg/hm2仍不能消除土壤钾的亏缺,土壤全钾含量下降18.9%,但土壤速效钾却有大幅提高.连年施用猪厩肥改善了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丰水的1998年拔节水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有以下影响平均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4%和12%,总光合势增长6%;全期干物质最快累积速度479kg/hm2@d,提高12%,生物产量提高13%;籽粒平均增长速度2.84g/株@d,增产14.5%,单株籽粒重156g,增长12.4%;在籽粒的干物质来源中,开花后合成累积部分占46.5%,提高9.6个百分点;干物质在叶、茎、苞叶等器官的移动率,以及收获指数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查明了拔节水增产的营养基础包括显著地提高N、P、K在体内的浓度,促进各个生育时期N、P、K的累积吸收量,使N、P、K的最大吸收量分别提高11%,12%,6%;N、P、K最快吸收速率分别提高8%,25%,14%.最快吸收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提前4d,5d,15d;使N、P、K的生产效率分别提高2.5%,1.9%,7.3%;使N、P、K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5.0,5.0,12.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碱化土壤施肥对油葵养分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碱化条件下施肥对油葵氮(N)、磷(P2O5)、钾(K2O)养分吸收积累与油籽品质的影响,探讨碱胁迫条件下油葵养分吸收与油籽品质的关系,在宁夏典型碱化土壤西大滩进行油葵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油葵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符合Logistic曲线,叶、茎、盘、根干物质积累量呈抛物线趋势,籽实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油葵氮、磷、钾养分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增施氮肥N积累量提高1.47倍,增施磷肥P2O5积累量提高26.2%,增施钾肥K2O积累量提高2.4%。整个生育期,N的吸收高峰在现蕾期,P2O5、K2O吸收高峰在现蕾期和开花期。氮、磷处理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达19.6%,氮、磷、钾处理粗脂肪质量分数最高达55.3%,施肥对蛋白产量和产油量的影响表现为氮肥钾肥磷肥有机肥。粗蛋白、油酸、硬脂酸质量分数与油葵植株N养分吸收积累量呈正相关,与P2O5、K2O呈负相关;粗脂肪、亚油酸、棕榈酸质量分数与油葵植株N养分吸收积累量呈负相关,与P2O5、K2O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钾营养对棉花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河北省缺钾的潮土上进行的田间试验表明,施用钾肥促进棉花对养分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施钾棉株在初花期(出苗后68-85天)出现养分和干物质累积高峰,在此期间养分的吸收和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量的33.2%和33.6%。不施钾棉株在同期间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累积量占总量的22.5%和23.4%,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盛花期以后出现早衰。施钾提高棉株的钾素浓度,没有发生细胞发育和外部形态的不正常变化。在当地的土壤和栽培条件下,每亩施用3-9千克K#-2O,平均每千克K#-(2)O增产籽棉7.46千克。  相似文献   

15.
地膜覆盖对春玉米氮磷钾吸收积累和化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膜覆盖促进春玉米对养分的吸收,N、P2O5、K2O浓度比露地分别提高0.39-0.74,0.10-0.26,0.29-0.46个百分点,每公顷累积量分别提高138.0kg、29.5kg、123.3kg;使N、P2O5、K2O的消耗系数分别提高0.41、0.20、0.46,使生产效率分别降低10.8、11.7、4;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分别比露地提高15,5,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平衡施肥对油用向日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配合施用NPK肥对油用向日葵(油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在河套灌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NPK肥均有增产效果,且氮肥钾肥磷肥;1 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葵花籽2.3、2.7和7.2 kg,施用N、P2O5和K2O养分利用率分别为24.4%、10.5%和50.1%,生产100 kg油葵籽实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5.02、1.62和7.64 kg。干物质和NPK养分积累均表现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S"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可用阻滞方程y=k/(1+aebx)进行模拟。油葵全株吸收的K最多,N次之,P最少,出苗后70 d是养分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的转折点,收获时N和P主要集中在籽实中,K主要分配在茎秆中。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人参干物质积累和氮磷吸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人参施N,P,K肥对干物质积累以及对N,P吸收的动态进行了3年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对四,五,六年生参根增重率分别为5.1%,37.4%,41.1%,对参根N含量分别提高19.8%,15.1%和8.7%,茎中N含量变化与根基本相同,而叶中N含量随参龄增加呈降低趋势。人参各器官中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六年生各生育期根重和N积累变化规律是:母根萌发至收获的根重变化经历了从减重到增重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