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以当年生毛竹种子为材料,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愈伤组织的成活率,为毛竹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4 mg/L+ZT 0.1 mg/L,pH=8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4.88±2.81)%。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一步培养,得出适合毛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条件为2,4-D 2 mg/L。进一步培养发现褐化是毛竹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主要障碍,本研究发现了红光培养和去除硝酸盐的培养基的条件下能将毛竹愈伤组织的褐化死亡率降至1.2%,同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和进一步分化。总之,本研究探索了毛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的条件,为毛竹的快速繁殖和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优化罗布麻愈伤组织中绿原酸的提取工艺,为进一步探索规模化提取罗布麻愈伤组织中的绿原酸奠定前期工作基础。以罗布麻愈伤组织中绿原酸得率为指标,通过HPLC法测定并比较,得出最佳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绿原酸的工艺。从罗布麻愈伤组织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方法是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功率40 W,料液比1:40,绿原酸最高得率为0.4911 mg/g(D.W),提取时间和提取功率的交互作用对得率有显著影响。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对从罗布麻愈伤组织中提取绿原酸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孝顺竹种胚愈伤组织悬浮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研究利用孝顺竹种胚诱导出的淡黄色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对影响细胞悬浮培养的摇床转速、培养液2,4-D浓度、继代天数、接种细胞浓度(W/V)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悬浮培养时的摇床转速以120 r/min时培养效果较好,转速低于100 r/min时,愈伤组织容易结团,分散性差;适宜的2,4-D浓度为4~6 mg/L,低于4 mg/L时愈伤组织易褐变;接种后培养7 d是最佳的转接时期,至多不能超过10 d;接种细胞密度以4.0%最为合适,可保持较高的增殖速度,同时培养产物较多.在50 mL培养液(NB+500 mg/L Pro-line+500 mg/L Glutamine+300 mg/L Hydrolyzed casein+30 mg/L Sucrose+4~6 mg/L 2,4-D)中接种4.0%的愈伤组织,于120 r/min的转速下经过7 d培养,可增殖一倍以上,以后每7 d继代转接一次,培养大约一个月,便可以建立生长迅速、分散性好、均一的悬浮细胞系. 相似文献
8.
9.
《分子植物育种》2020,(11)
本研究以薄壳山核桃品种苗‘波尼’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设置不同消毒方法、不同蔗糖浓度、不同褐化抑制剂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研究其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消毒方法对薄壳山核桃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影响显著,以0.1%HgCl_2消毒2 min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5.6%,且愈伤组织生长状态最好;不同蔗糖浓度对叶片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以30 g/L效果好,愈伤诱导率达75.6%;不同褐化抑制剂对叶片愈伤组织影响较小,其中以0.2 g/L PVP效果最好,不仅褐化率低且愈伤诱导率高;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配比对薄壳山核桃叶片愈伤组织形成影响显著,以4/5MS+0.75 mg/L TDZ+0.5 mg/L6-BA+0.5 mg/L NAA培养基与改良DKW+0.4 mg/L TDZ+0.4 mg/L IBA培养基诱导效果最好,研究发现低浓度的TDZ (0.2~0.4 mg/L)促进愈伤组织形成,高浓度的TDZ (0.8~2.0 mg/L)抑制愈伤组织形成。本研究可筛选出诱导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方法,为后期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研究钾肥对白桦防御酶及三萜含量的积累,从而建立生产三萜为目的的白桦栽培技术,建立钾肥调控三萜合成体系,以2年生白桦幼树为试材,通过施加高(15 g/盆)、中(10 g/盆)、低(5 g/盆)3种钾肥(KCl)对白桦进行处理,分析白桦叶片总三萜积累变化,同时对相关抗逆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白桦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使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其中以中浓度钾肥效果最好,可使三萜含量达42.16 mg/(g?DW)。在生长旺盛季节7-9月(哈尔滨),对白桦实施中浓度钾肥,可有效促进白桦叶片中三萜含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腐胺对白桦悬浮细胞中激素和黄酮累积的影响,在白桦悬浮细胞生长的第8 天添加不同浓度的腐胺、脱落酸(ABA)、茉莉酸甲酯(MeJA)、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分析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含量和利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ABA、JA、IAA和ZR含量。外源腐胺和激素的添加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的累积量,其中1 mmol/L 腐胺处理24 h 时增幅最高,增加了97.90%;激素中1 mg/LABA处理后增幅最高,增加了103.40%。腐胺和激素共同处理后黄酮含量的增幅均较其单独处理提高。其中1 mg/L 腐胺与5 mg/L JA 处理后黄酮含量增幅最高,比对照和腐胺处理分别增加了197.43%和103.57%。同时腐胺处理后增加了IAA 和ZR的含量,而降低了ABA和JA 含量。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发现,腐胺处理后激素、激素比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增幅不同,其中JA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增幅最大,由对照的-0.883 变为0.903。腐胺与ABA、JA、IAA和ZR协同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黄酮的累积。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分析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12h后白桦悬浮细胞中一氧化氮(NO)和三萜含量的变化。在白桦悬浮细胞的生长末期添加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底物亚硝酸钠和精氨酸,采用比色法和荧光显微镜方法分析白桦悬浮体系中三萜含量和NO含量的变化。500μg/L和1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均促进了白桦悬浮细胞中NO和三萜的合成,其中500μg/L的亚硝酸钠和精氨酸促进作用最强。500μg/L亚硝酸钠处理下白桦细胞中的NO荧光强度和三萜含量均高于500μg/L精氨酸处理,其中三萜含量增加了1.5倍。将NR和NOS的抑制剂NaN3和L-NAME分别添加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处理的白桦悬浮体系中,发现亚硝酸钠和精氨酸对NO和三萜合成的促进作用被抑制了。NR和NOS来源途径的NO参与了白桦三萜的合成,可能NR来源途径的贡献大于NOS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4CL)在白桦木质素合成代谢过程中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利用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其启动子,用该启动子定向置换pBI121载体的35S启动子,构建重组载体P_(4CL)::GUS。利用瞬时转化法将重组载体转入白桦实生苗茎后进行GUS染色。结果显示:获得了4CL基因编码区起始密码子上游长1344 bp的启动子序列,该启动子除分布有TATA-box、CAAT-box等基本的转录起始元件外,还存在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序列位点,包括35S启动子作用元件ASF,参与脱落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参与茉莉酸甲酯响应的顺式调控元件CGTCA-motif,以及光反应元件G-Box、ACE、4CL-CMA2b等;启动子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瞬时侵染的白桦茎段被染成蓝色。以上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4CL基因启动子具有启动子表达活性,其可能参与了白桦木质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16.
西南桦自由授粉子代适应性与斑块大小、遗传多样性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广西靖西土石山生态交错区的9个西南桦斑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子收集、种子萌发与幼苗培育试验,揭示西南桦子代适应性与斑块大小、遗传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重量与种子萌发率、胚根长、芽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仅与移苗后2个月时的苗高及移苗后5个月时的地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种子萌发阶段母本效应很明显,而在幼苗生长阶段母本效应逐渐减弱;种子千粒重、萌发特征、幼苗生长表现指标与斑块大小、遗传多样性指标大多呈不显著相关(p>0.05)或呈显著负相关,而且各石山斑块跟土山大斑块间的地理距离与相应斑块的子代适应性指标大多呈负相关,说明斑块间存在强烈的花粉流,这种相关性规律是斑块大小以及斑块间地理距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5.56~-13.38℃,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2.32~-10.41℃,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5.56~-11.22℃,平均-8.88℃;体液冰为-0.7~-7.71℃,平均-3.80 ℃。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19.
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Cyprinus carpio)的急性毒性以及在不同暴露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低剂量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鲤鱼的24 h、48 h、72h和96 h LC50分别为134.12μg?L-1、60.55μg?L-1、45.31μg?L-1和33.50μg?L-1,安全浓度为3.35μg?L-1;长期(20 d)暴露时,在低浓度(3.2~5.6μg?L-1)范围内阿维菌素对雄性鲤鱼血清雌二醇的合成产生了抑制作用,当浓度为5.6μg?L-1时,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组相比血清雌二醇含量降低了28.8%;在高浓度组10.0μg?L-1和18.0μg?L-1,鲤鱼血清雌二醇浓度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5.6μg?L-1浓度下,各处理组时间的血清雌二醇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第20天时雌二醇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浓度降低了28.8%(P<0.01)。在染毒鲤鱼血清雌二醇含量和阿维菌素作用时间或暴露浓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或剂量-效应关系。血液中雌激素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鱼体的生殖功能及性征变化。由此推测,体内因富集阿维菌素所导致血清中雌二醇浓度变化的鱼体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生殖缺陷,以致影响到鱼类种族的繁衍[1]。 相似文献
20.
黔西南光皮桦种源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收集的西南地区12个种源为材料,在黔西南进行光皮桦种源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光皮桦不同林龄的树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且各生长性状在种源内变异高于种源间变异.不同林龄树高和地径间均存在显著相关,8个月生光皮桦生长性状与种源地气候和地理因子相关性不显著,而20个月生树高、地径均与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树高与海拔显著负相关,地径与年均降水量显著正相关.综合不同种源各时期生长表现以及生长性状问的相关性,以20个月生树高为主要因子,初步选择出适合在黔西南发展的3个优良种源,即1号(广西田林)、2号(广西隆林)和3号种源(广西融水).研究结果可为黔西南以及周边类似地区发展光皮桦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