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杨荣明 《当代农业》2014,(20):34-35
一、赤霉病赤霉病是我国麦类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受小麦品种调整和栽培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省流行频率增加,流行区域向北扩展,成为对小麦威胁最大的病害。1.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稻桩、麦秆等多种作物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小麦植株,小麦扬花至灌浆期最易被侵染危害,其中最易从残留的花药上侵入,或直接从颖片上的自然孔口侵入,  相似文献   

2.
一、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一)暖冬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暖冬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受暖冬的影响,1991年广西南部16县冬后褐飞虱残虫平均0.8头 / m2,最高14.4头 /m2,比1990年增加了8倍。1998~1999年冬季,棉铃虫越冬总虫量比历年或1999年同期偏高。河南省35个蝗区县的样点中,有卵点占12.4%,较常年增加3%。黄河滩区平均蝗卵密度10.05粒 / m2,是常年的2.3倍,越冬死亡率为3.7%,为历史最低值。小麦赤霉病田间稻桩带菌量大,浙江、上海3月底空中孢子捕捉量是常年的2倍多。暖冬使病菌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发展时间,有利于其侵染繁殖,增加越冬菌量,春季气温若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病情发展快。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与予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59—1982年通过系统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越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与小麦扬花期相对湿度的相关值r=0.893。该省小麦赤霉病流行与越冬菌源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当年赤霉病流行强度直接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有关因子进行相关性测定,得出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的中长期予测四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26.61 0.28x_1 0.15x_2-0.2x_3 0.003x_4;中晚熟品种y=-27.27 0.12x_1 0.31x_2 1.122x_3 0.03x_4。并根据赤霉病流行与小麦抽穗期旬平均相对湿度、雨量和雨日的相关性,采用气象点聚图,提出小麦赤霉病点聚图短期予测法,制定出单因子短期予测方程y=1.1x-82.9。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病菌的越冬、生长、发育阶段与冬季和早春气候关系密切。根据病菌越冬、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气象因子和菌量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与1月份降水量、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3月上中旬雨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1月份和2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该模型预测吻合度达91.49%以上。  相似文献   

5.
1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病芽、鳞片、病果、病叶或在落叶上越冬。该病流行及发生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病菌的有无及多少;二是降雨的早晚,雨日的多少及雨量的大小(春雨早、多,发病早且重。春季干旱少雨,则发病晚而轻);三是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盐城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目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该研究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过去对赤霉病流行规律、预测预报作了不少研究,认为三麦穗期气象特别是雨日决定了发病程度。1973年国内提出了病菌数量是病害流行与否的主导因子,近年国外也有菌量决定发病程度的报导,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现将我们主要研究结果初报于后,以资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8.
在稻麦轮作地区,麦类赤霉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来自春季稻桩上的子囊孢子.但是对稻桩如何带菌,有不同的看法.如苏州地区农科所曾用带菌麦粒撒于稻田,使第二年稻桩带菌率明显高于对照,从而说明土壤带菌有一定作用.近年来有报道证明水稻田长期淹水,病菌在稻田土中存活期短,不能越夏越冬.吴治身同志提出病种子为主要病菌来源等等.同时,弄清麦收后病菌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玉米、水稻等寄主植物在病菌侵染循环中的作用,对研究病害的流行、预测也是必要的.因此,1979~1982年进行病菌周年活动状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念认为甘肃中部非小麦条锈病越冬区,但多年发生实际证实,陇西县东南部已由偶尔越冬发展为正常越冬。作者通过多年测报调查,结合2004年~2007年《久舂麦混播区陇西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规律及综防措施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查清了该病病菌在陇西县东南山区越冬的基本条件,为提高测报准确率和测报质量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永明 《农学学报》2015,5(5):33-38
21世纪以来江苏东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发生危害程度加重,已成为一种常发性病害。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简要回顾了江苏东部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阐述了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品种抗性、病菌抗药性等方面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抗性监测和病情预警、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压缩直播稻种植面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推进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和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最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控进行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越冬规律的研究,结果,南瓜、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等作物在大田生产中感染烤烟棒孢霉叶斑病菌的可能性小,随病株种子及碎屑越冬的病菌很少,杂草作为烤烟棒孢霉叶斑病病菌来源的作用亦是次要的,带菌烟秆才是病菌的主要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的鉴别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发生特点,对发病原因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对小麦赤霉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发生特点,对发病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小麦赤霉病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上的一种流行性病害。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针对小麦赤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提出赤霉病流行麦区的防治策略,同时总结了当地赤霉病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94年,以天水为基点对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明确了:1)病菌越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夏基地,夏季降雨和温度是影响病菌越夏的最重要因素。2)当地越夏菌源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来源,菌源量、播期和降雨为影响秋苗发病的主要因素。3)首次证明,陇南秋季菌源量大时,可直接传入关中并引致较大流行。4)半山区为病菌的主要越冬基地。5)春季病菌先在半山发展,后向全区和西部麦区传播。并根据上述流行规律提出了控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陕西关中麦区多个县区小麦赤霉病与地下水位关系的分析,发现地下水位与小麦赤霉病菌载体玉米残秆的产壳率、产壳指数以及田间病穗率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水位既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也影响小麦品种的发病程度,因此地下水位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分区指标。据此对关中麦区各县进行了赤霉病流行分区,结果表明,位于渭河平原一、二级阶地老灌区的各县区的有关乡镇为赤霉病的常发重发区,黄土台塬新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中度流行区,非灌区的有关县区的乡镇为轻度或不发生区。该项研究成果为关中麦区和类似麦区小麦赤霉病分区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屯要病害之一,梅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常造成严屯损失,对产最和品质都影响很大。t自1,72年以来,我们含对其发生现律进行过系统调查和观察,以便根据共发生规律制定预测预报方法,指导防治。现将儿年来调龙观察结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赤霉病菌的产生(一)越冬后稻桩子班壳的形成 稻桩_卜子囊壳主要是在越冬后形成。我们于每年2月份开始,在长沙地区对小麦、油菜、绿肥田外露稻桩子囊壳进行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侮种类型田取稻桩样本100一200丛,观察越冬后稻桩子囊壳形成的始见期。根据多年观察和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结合咸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其发生特点, 分析了其发生及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的严重障碍。引致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是引致我省小麦赤霉病的病菌种类及其分布,均不很清楚。为了查明我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类及共分布,以便明确主治对象,为选育抗病品种和病害预测预报等研究提供依据,我们在1975-1931年,先后收集了省内58个县(市) 的小麦赤霉病样本,进行乐病菌的分离和培养性状测定,着重于弄清我省引起小麦穗腐镰刀菌种类、分布及致病性,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我县小麦生产上主要流行性病害,每年多发生在穗期,而多雨气候潮湿的年份,小麦赤霉病发生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80%~90%,甚至是颗粒无收.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畜有害,可导致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必须掌握抓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