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沼气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生物质能,具有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功能。目前,我县农村大部分地区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问题日益严重和农民增收减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农村沼气生态技术具有经济、环境双重效益,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既能解决农户生活所需,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2.
张力强 《吉林农业》2007,(12):13-13
农村沼气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自2001年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来,全国农村掀起了大建沼气池、建设新家园的浪潮。沼气建设充分利用农村量大面广的人畜粪便等生活、生产有机废弃物制取沼气,并结合改厕、改厨、改圈等设施建设,既可以为农村提供清洁廉价的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又可以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因此,为了促进农村沼气建设步伐,笔者建议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明江  张传金  邹佳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35-22537
用3阶段理论阐述了沼气的产生原理和沼气产生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户用沼气和集中供气系统2种农村沼气建设模式和沼液、沼渣的综合应用;论述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即农村沼气建设可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改变农村生活条件与设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并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保障食品安全2个方面论述了农村沼气建设工程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农村沼气生态农业系统的建立,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发展。沼气生态系统是一个协调系统,它能够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使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02年,商丘市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既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刊记者就商丘市沼气工程的发展状况及成功经验采访了商丘市农业局局长魏作振。  相似文献   

6.
聊城市"种养加沼"生态农业模式配套设计,根据平原农业地区的特点,把种植、养殖、农民生产生活用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沼气工程融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系统的合理配套,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既治理了农业的环境污染,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既维护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又促进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沼气生念农业系统的建立,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发展。沼气生态系统是一个协调系统,它能够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解决农村牛活用能问题,使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鑫  孙丹  唐小军 《吉林农业》2009,(10):16-17
沼气作为吉林省农村可开发的优质可再生资源,无论在促进“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是在开发可再生能源,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沼气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将能源、生态、种植、养殖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实现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向链式经营模式的转变及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秸秆综合利用有几种渠道:一可用它和畜禽粪便制取沼气作燃料,沼液、沼渣作肥料,这样既免除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增加了社会产品的经济收入;二可用作家畜的饲料,将秸秆喂养家畜,家畜肉可供人食用,同时家畜粪尿可用作肥料还田,还可进入沼气池制取沼气。在家畜饲料场所下挖掘沼气池,让家畜粪尿直接进入沼气池,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即家畜粪尿用以制取沼气,沼气用作农村的生活用能,沼气渣可以还田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农作物秸秆又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沼气利国利民,它不但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而且还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推广农村沼气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沼气是一种方便清洁的气体燃料,可直接炊事和照明,也可以供热取暖,沼渣是高效有机肥和养殖饲料,利用得当可产生显著的综合效益。发展沼气,既可以给农民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又可以通过生态链的延伸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实现燃料、肥料、饲料转化的最佳途径,起着回收农业废弃物能量和物质的特殊作用。在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它上推生态养殖,下促无公害种植,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农业架起了希望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既可为农场职工提供优质清洁能源,又可以通过生态链的延长增加职工收入,更是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措施。为加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沼气能源的健康发展,结合自身从事沼气池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对兵团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出一些设想。1充分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生态与循环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动能,提出全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大"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建设力度的建议。本文结合甘肃省静宁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现状,阐述农村沼气与生态卫生厕所建设的意义,较为详细的探究优化农村沼气与生态卫生厕所建设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南平市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南平市沼气建设现状、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的介绍,阐述了南平市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稻、菜、菌、烟、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带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积极探索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资源化利用、清洁化生产,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针对当前南平市发展沼气生态循环模式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其绿色环保,可分散生产,就地使用,成本低廉,可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利用,提供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料。目前,沼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处理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渣、沼液应用于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处理了废弃物,又获得了优质肥料及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供需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加强新型能源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沼气技术作为一种处理废弃物并能回收能源的环境工程技术,在解决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缓解农村生活用能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集能源、生态、环保、经济等多种效益于一身,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重要的关注.农村沼气进村入户,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和生态效益;既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又体现了先进文化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走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能源短缺对群众生产生活具有严重影响,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也具有一定影响。加强农村能源,尤其是沼气建设,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应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分析了农村沼气和厕所建设现状,并提出了农村沼气和生态卫生厕所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利用外资开展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背景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全面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显示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要求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沼气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农村能源利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沼气在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新农村建设中沼气发展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探讨,为新农村的沼气发展和农业生态家园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沼气正在作为新的能源取代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用能方式。沼气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是确保沼气池正常使用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是当前农村沼气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本文以巴彦淖尔市为例,浅析沼气建后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宜农村目前实际情况的服务模式,为建池农户解除后顾之忧,走建设、管理、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使沼气池真正成为"节能池"、"增收池"、"生态池"、"放心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