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区植麻场部分中老岭麻田,常见一种剑麻轴腐病。其症状是:开始发病时,麻株生长缓慢,叶片色黄而松散无序,呈萎缩状;严重时,在生长点处坏死腐烂,锥形叶轴从茎部折断,嫩叶在轴上腐烂,有霉酸菜的臭气,病状如图1。国营桃城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剑麻比较高产的栽培种,是1963年从东非引入的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又称东一号麻),开割后的麻田,年平均亩产纤维500-600斤,最高达1000斤以上,比普通剑麻和番麻产量高2~3倍。东非肯尼亚于1964年从剑麻大田选出剑麻新变种,单株周期产叶510片,而剑麻仅264片,可见,选育良种对提高产量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近年来,  相似文献   

3.
我市的剑麻生产,解放前多处于野生状态,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与关怀下才开始集约经营.特别是1958年大办国营农场以后,剑麻才真正当作一种经济作物来经营.在良种推广方面,1956—1961年曾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引进剑麻和灰叶剑麻.1964年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又从该院引进良种H·11648麻(简称11648麻,下同).11648麻良种的引进,并随着面积的推广、扩大,使得垦区种植剑麻的农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扭亏为盈.  相似文献   

4.
一、选育种目前我国剑麻比较高产的栽培种,是1963年从东非引入的龙舌兰麻杂种11648(又称东一号麻),开割后的麻田,年平均亩产纤维500~600斤,最高达1000斤以上,比普通剑麻和番麻产量高2~3倍。  相似文献   

5.
龙舌兰杂种第11648号(Agave hybrid No.11648),又称东一号麻,是东非坦噶尼喀剑麻研究站(坦桑尼亚独立后改称为坦桑尼亚剑麻试验站)经过22年(1931~1953年)时间育出的龙舌兰麻杂交种.该杂种是以假菠萝麻(Agave angustifolia Haw.)为母本、兰剑麻(Agave amaniensis Trel.Nowell)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有性杂种第一代,再用开花的第一代作为亲本与兰剑麻进行回交而获得的有性杂种第二代,然后又通过选择、系比而培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热作学会剑麻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四人小组于1987年2月中旬赴福建省主要剑麻生产单位进行了参观和考察,在调查过程中还应邀参加了漳州农垦局2月13-16日在漳州市召开的剑麻生产会议。听取了各县植麻农场的代表交流了剑麻生产、加工经验以及讨论了当前剑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考察了福建省热作所  相似文献   

7.
目前,挟绥剑麻种植面积达7040公顷,总产鲜麻片21.6万吨。但剑麻初加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一年仅能加工鲜麻片16万吨左右。初加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龙头企业对剑麻初加工没有足够重视;加工设备有限;加工的纤维质量较差,竞争力不强;加工点少且分布不匀,导致加工成本增加;劳动力缺乏等。其对策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挟持力度;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尽快培训加工技术人员:制订一系列加工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1.斑马纹病是由多种疫霉菌引起的,它们能在8天内完成一个无性世代。 2.H.11648麻的完整叶片接种上0.1毫升、浓度为25个/厘米~3的孢子液即可感病,发病率与孢子量呈正相关,伤口越大,越容易感病。 3.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下,斑马纹病不易流行,在2000毫米以上则容易流行。连续雨日及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要环境条件。 4.斑马纹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缓慢扩展阶段(4—7月),流行阶段(8—9月),消退阶段(10—3月)。 5.菌丝体在5℃时开始生长,27℃生长最好,在39℃培养72小时死亡。在39℃以上,随着温度升高,菌丝死亡所需时间越短。日光曝晒3天,每天有5小时温度在39℃以上,则可使57%病斑中的病菌死亡。 6.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湿度愈大病斑扩展愈快,相对湿度90%以上时,无性生殖菌丝伸出叶面产孢。 7.番麻、小刺番麻、无刺番麻、毛里求斯麻不感病,灰叶剑麻、剑麻、有刺剑麻轻度感病,H、11648麻、H.8366麻、假菠萝麻最易感病。H.11648的不同麻龄与发病率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场现有龙舌兰麻面积1687亩,其中剑麻1415亩,马盖麻100亩,东一号麻172亩.1976—1977两年全场平均亩产干麻丝为162.5斤.目前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我场发展剑麻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早在1959年就动手大种剑麻,当年定植667亩;但因缺乏经验,满山遍野一锄头一株地种植,使用小苗,没下基肥,未修梯田,种后失管,结果是苗倒、地冲,高的变矮了,绿的变黄了,大多数“饿死”.一心求快,事与愿违,到1962年底,几乎全部报废.  相似文献   

10.
龙舌兰麻杂种11648是坦噶尼喀剑麻研究站用假菠萝麻和兰剑麻通过有性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我场栽培的11648麻一个生长周期可长叶600片左右,生命周期约13年.成龄麻出丝率4—6%,一般年亩产麻丝300斤左右,最高可达969.7斤.11648麻适应性广,生长量大,经济效益高,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一、剑麻收割种剑麻以收割叶片剥取纤维为目的,但收割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差,与割叶技术密切相关。多年生产实践,要达到科学割麻,实现丰产丰收,必须做到“三知”、“五掌握”:  相似文献   

12.
龙舌兰麻不同叶轮的纤维含量(纤维率)规律如何?过去国内外对此都有过报导,1936、1937年,Nutman F·J·证明剑麻每个叶片中纤维的长度,纤维率,拉力强度和总重量,从中轴展开后就没有什么变化(即嫩叶→成熟叶→老叶的纤维  相似文献   

13.
龙舌兰杂种11648麻(Agave hyblid No.11648)是东非坦噶尼喀剑麻研究站经过22年培育出来的.1964年引进福建闽南沿海地区试种,证明其具有优异丰产性,比普通剑麻、马盖麻和番麻等增产1~3倍.到1981年底,全省龙舌兰杂种11648麻(以下简称11648麻)面积已达到19700亩,其中国营农场14400亩.由于管理不善,平均亩产仅60多公斤.  相似文献   

14.
一、剑麻生产概况我场位于北纬24°40′~24°43′,东经118°2′~118°6′,地处同安海滨地带(离海8公里),年日照2184小时,年均温21℃,年雨量1422mm,年平均风速2.3米/秒,属11648麻生态适宜区.剑麻是我场经营的主作物,1987年面积达2149亩,其中龙舌兰杂种11648麻1905亩,普通剑麻344亩.收获面积1458亩,总产纤维172.5吨,平均亩产118公斤.其中11648麻开割1324亩,平均亩产120公斤,小面积最高亩产516公斤;剑麻开割134亩,平均亩产31公斤.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麻纤维厌氧生物脱胶系统,对苎麻、剑麻、大麻和棕榈麻进行厌氧脱胶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过程中pH值稳定在7.2左右,化学需氧量(COD)在327 mg/L以下,氨氮质量浓度在5.2 mg/L以下,能实现近零排放;试验参数条件下苎麻脱胶效果优于剑麻、大麻和棕榈麻:苎麻纤维残胶率可达1.32%(低于化学脱胶),剑麻、大麻和棕榈麻残胶率分别为16.03%、20.13%、35.49%;各纤维强力指标能够达到传统化学脱胶法水平,其中苎麻的各项指标满足《苎麻精干麻》(GB/T 20793-2015)的一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剑麻提取液对台湾青枣采后生理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剑麻提取液在台湾青枣果实贮藏保鲜上的作用。以剑麻提取液为材料,浸泡处理台湾青枣采后果实,然后在常温条件下贮藏,研究剑麻提取液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剑麻提取液处理可有效降低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可滴定酸的下降,保持了果实的品质;同时,剑麻提取液处理还提高了采后贮藏台湾青枣果实POD、CAT活性,减轻了台湾青枣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有效延缓果实的衰老;剑麻提取液在台湾青枣贮藏保鲜上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了广西龙舌兰麻栽培三十年来有关引种试种、良种繁育和推广等概况;简述了高产试验和与产量有关的几项田间试验效应;介绍了广西剑麻生产波动、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该区今后发展剑麻事业的前景;最户对进一步搞好剑麻生产提出了几点希望。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利用剑麻麻茎作有机肥还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麻茎单独还田及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剑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加麻茎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达180.0%、46.8%、109.7%。麻茎配施不同水平尿素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麻茎配施1/2用量尿素可显著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麻茎配施1/4用量尿素明显提高剑麻叶长,分别比空白对照、单施尿素和单施麻茎处理提高60.9%、25.0%、22.5%。添加麻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尿素的施用,在添加麻茎的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全量化肥。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栽培剑麻的历史已有80多年,但真正大面积栽培还是在解放后。50年代以番麻为主,单产低、质量差,亩产纤维只有15~20公斤;60年代换种剑麻,亩产纤维也只有30~50公斤;70年代初才推广龙舌兰麻杂种第11648号(简称H.11648),是目前全国的当家种,但野生观赏和用于育种材料约有四十个种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回顾了广西龙舌兰麻栽培三十年来有关引种试种、良种繁育和推广等概况;简述了高产试验和与产量有关的几项田间试验效应;介绍了广西剑麻生产波动、现状和问题;论述了该区今后发展剑麻事业的前景;最后对进一步搞好剑麻生产提出了几点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