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都江堰市在"全域成都"视野下,走出了一条运用统筹城乡发展成果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全新之路。本文分析总结了都江堰市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得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就是新农村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文章详细阐述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发展内涵,对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进行讨论,发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具有一致性,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的建成,并针对我国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变得更加鲜明起来,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城乡差距的拉大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本文旨在针对江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新形势的带动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但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针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探所及研究,希望能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提出具体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和金融发展综合评价值,以此作为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3年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相互正向冲击效应。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为解决很多民生问题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农民的利益问题上,我国在建设城镇化道路上任重道远,旧型城镇化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在城镇化水平上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新型城镇化,是一条以人为本,具有民生意识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主要研究如何建设健康协调新型城镇化,利用相关经济学理论依据,分析其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相配套,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取得成功。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杨群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06-107,112
随着城镇化的纵深发展,不可避免的土地非农化造成耕地减少威胁粮食安全问题逐步凸显。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提出了以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小城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促进土地流转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等对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但一些建议更多从城镇经济发展、土地开发利用、人口转移安置等角度出发,缺少文化建设的视角。为城镇化而城镇化成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的普遍弊病,那么当大量城市新区沦为"鬼城"时,如何实现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镇化更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其实,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文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在鄂西这样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正确认识基层财政职能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并选好加快建设的途径,对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试结合建始县工作实际进行分析和阐述。1、客观分析城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意义非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双轮驱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急功近利思想、传统文化丢失、重基础设施建设、轻内涵建设等现象。提出了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如,创新产城整合模式、构建新型农村社区模式、创新健康生存理念等。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客观的互动关系,该文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旅游出行、旅游支持四大系统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等方面构建了滨海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并基于福建省滨海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滨海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类型为良好协调发展类旅游业滞后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出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的发展仍难以满足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且城镇社会系统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晶  李芬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5):144-145,12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襄阳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是人口大市和农业大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走在前头,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区域,以其所辖22个乡镇为基本单元,选取反映城镇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22个指标构建了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在计算各乡镇城镇化指数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指数,并综合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农安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县级行政中心集聚型城镇化是县域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各乡镇差别不大;农安镇、合隆镇和烧锅镇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其余19个乡镇均属于城镇化滞后的耦合失调型。城镇化水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培育中小型城镇是县域城镇化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29-130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支持、制度建设、主体提升和产业升级四个方面,指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建设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芳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22(8):93-94,51
在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建设管理模式及经验的基础上,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建设可以采取"师市合一"的城市化模式和"场镇合一"的团场城镇化模式,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行政与市场驱动机制、强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驱动机制、发挥城镇空间的自组织驱动机制,通过科学定位兵团各城镇功能、设立建制镇、建立兵地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构和兵团城镇化事务管理局等具体措施,推动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设过程涉及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等问题都需要强大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来源不足,金融支持手段单一,支持力度不大,农村地区服务水平低等问题,本文提出金融机构应选择关键领域投资,建立城镇化建设专款专用基金,重视金融产品的创新性和适应性,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和拓宽融资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着力点。以2007—2016年新疆14个地(州、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了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度。然后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金融对新疆新型城镇化的支持效应。最后,对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效用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青岛市走出一条全域统筹、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特色道路。分析青岛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特色,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