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与非洲有关国家以农业援外为代表的农业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中国对非洲的农业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对外援助,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对外援助历史、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中国、国际社会农业对外援助在政策、方式、资金、分布及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探求出中外农业对外援助工作开展的不同特点和背后原因,在差异中比较农业对外援助成效,为中国未来开展农业对外援助工作提供政策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力度不断加大,援助方式不断丰富,援助效果也日益显著。日本在非洲的农业援助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但采取的援助方式与中国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为非洲在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时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即国际农业援助领域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近10多年来,中国和日本对非洲的援助都愈加重视,对中日援非农业情况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中国在应对国际援助领域竞争时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农业援助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家,对非洲开展农业援助是其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就美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对非农业援助的形式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美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经验。中国作为国际农业援助体系的新兴力量,需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建构法制化、透明度、公开化及多变化的农业援非机制,提升农业援助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非洲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农业援助一直以来是国际社会对非洲进行援助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非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回顾了国际社会对非农业援助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中国开展对非农业援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长期以派遣常驻专家、设立示范中心等方式为载体,基于中国经验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是其核心内容,较少考虑非洲本土农业知识。本文选择的是一项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项目,它将农业技术的研发看作非洲本土农业知识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洲本地的合作机构、农民纳入整个系统,促进多方互动,推动了外部支持和本土资源的结合。中国项目得以嵌入当地的农业发展秩序,提升了各方资源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过是一个契机,体现了援助嵌入当地秩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和实践创新;同时,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沟通互动的成本,是一个让创新理念得以成为可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地缘政治冲突、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因素冲击之下,非洲粮食安全危机加剧,加强国际农业合作成为非洲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强化外交基础、拓展外交圈、拉近日非民间关系、获取经济利益、保障日本国内粮食安全等多元目的,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通过多边路径、第三方合作、双边官方援助、民间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非洲的农业农村开发。粮农合作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已承诺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探究日本与非洲的国际农业合作,可以为中国在法律定位、协调机制、合作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非洲援助始于1959年,向非洲派遣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有53年的历史,然而多年来的农业援助普遍存在"人在项目在,人走项目黄"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农业合作,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援非百名高级农业专家项目",那么具备什么特征的高级农业专家是中国援非所需的人才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用百名高级农业专家项目评价的横截面数据,来分析专家的个人特征对其援非业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援外专家的专业技术能力、性别、年龄和自信心对于专家团队合作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且拥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专家更容易得到外方的青睐。该结果对于中国未来的农业援非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非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非洲农业合作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本文梳理了新时期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和投资政策及其所呈现的中非减贫合作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并根据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减贫路径,即注重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的示范性和启示性,突出非洲国家减贫实践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促进对非洲减贫工作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坚持以"开发性扶贫"推动非洲减贫目标的实现4个方面。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在推进中国对非洲减贫合作的制度化和机制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对非洲农业政策及其减贫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与非洲的长期发展合作已经在双边政府层面达成共识。技术援助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途径,配套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洲进行技术援助的重点项目,然而,该项目的具体运行尚无可借鉴的成熟模式。本文通过对中国首个在非洲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以此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当前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项目运行的现状,指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运行存在政府层面的后续跟进支持不足、运营过程物资进口效率低下、硬件设施规划不完善、中方人员物资安全保障有待加强、与当地部门或研究机构实质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非洲援助由来已久,而目前更是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非洲双方借助中非合作论坛等对话机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当前,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中非农业合作提供更好的契机。选取农业投资、农产品贸易、农业援助、农业技术合作、农业人力资源合作等视角,对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了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娇  陶福禄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57-3166
非洲是全世界气候变化最脆弱的地区,而非洲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非洲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气候变化对非洲作物产量影响的理解,揭示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是及时、正确和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文综述了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作物机理模型、统计模型和经济模型目前研究这一问题的三大主要方法,系统阐述了非洲农业对过去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及适应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可能影响,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随着气候情景、研究方法和作物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的结论差异性较大:作物机理模型方法显示的影响范围是-84%-62%;统计方法评价的影响范围则是-57%-30%;而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显示的影响范围是-100%-168%。随着气候变化对非洲农业的影响得到公认,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选育抗旱品种、发展保护性农业、完善灌溉设施、调整技术管理等适应措施将有可能对粮食安全带来更大的益处。另外,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增强气候预报、有效结合气候变化制定农业生产种植和管理措施、调整作物布局、发挥区域和国际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在非洲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合作和对非洲的援助等措施均可提高非洲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数据、方法、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缺乏综合研究等问题,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非洲农业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为解决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和消除非洲贫困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拉维是位于东南非洲的内陆国家,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本文在中国近年来对马拉维构架及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对马拉维开展农业援助的主要模式,并针对马拉维农业发展需求,提出进一步完善对马拉维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援助的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鉴于非洲居民独特的饮食结构,在考察俄乌冲突对非洲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时,有必要结合各类食物给居民提供能量的情况来做讨论。以非洲各国居民食物能量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作为基础考察俄乌冲突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的非洲国家,其居民食物中能量供应的对外依存度较低,在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俄乌冲突不会对其粮食安全造成显著的影响。实际上,非洲地区粮食安全受俄乌冲突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埃及等食物能量供能对外依存度较高且粮食购买力较差的国家。基于此,中国可尽快对居民饮食能量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购买力不足的非洲友好国家予以一定的粮食和资金援助。进一步地,加强对非洲友好国家的农业技术援助,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并扩大在非洲的贸易合作伙伴范围,为保障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效地贡献中国力量,从而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59年,中国向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助.这是中非农业合作的最早起点。对非洲的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在开展技术合作、兴办加工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人员培训等方面。中非农业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作为对非洲援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在对外援助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非洲的林业援助正在从以往的资源贸易逐渐向新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方向转变。尤其是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承担的商务部援卢旺达竹子种植加工利用项目的实施,帮助卢旺达以及整个东部非洲区域实现了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中国林业“走出去”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改善当地就业,促进中非的传统友谊进一步加强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援助非洲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对非洲外交关系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深远。基于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中国教育援助非洲项目实施方式和实施成效,并结合非洲的需求与期望,阐述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在农业领域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促进了中非农业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企业"走出去"没能与政府开展的援助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应在中国对非洲农业合作战略规划框架下,科学选择投资的国别及进入路径;同时,政府也应出台配套的宏观策略,用好农业援外平台,推动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农业援外与企业"走出去"互相借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粮安天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中国粮食实现"八连增",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的供应,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中国在援助非洲,帮助非洲发展农业科技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东非区域主任斯坦莱克·萨姆坎格也表示:"为削减索马里等‘非洲之角’国家的饥荒,中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帮助,非常感谢中国"。针对非洲地区的实际情况,萨姆坎格认为,除了向中国等国家学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增加粮食供应之外,消除对食品出口的诸多限制、优化非洲内部的商品流通、平衡丰产区及非产粮区粮食供给也是缓解非洲粮价走高的关键途径。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都在哪些方面呢?从本文中能看到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援非高级农业专家派遣项目作为中国援助非洲农业的新形式,近年来在传递中国先进技术和推动非洲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回顾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派遣项目的历史及对非洲A国农业专家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研究了专家参加项目的动机和工作现状,并发现当前农业专家派遣项目存在以下问题:人员派遣缺乏连续性,受援国对接专家具有不确定性,评价与奖惩机制不健全,工作条件存在局限,专家待遇低和社会网络封闭等。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增强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派遣项目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困扰中国对非洲农业科技合作成效的主要问题是合作的可持续性。为了深入分析农业科技合作可持续性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对尼日利亚、刚果(布)和南非的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科技合作调研,总结了中非农业投资和农业科技援助结合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发现:(1)农业科技援助应与受援国农业发展规划结合,以粮食产业为核心,推广适应当时生产条件的品种和技术,商业化运营则侧重全产业链;(2)实施技术示范的农业企业实力、市场定位以及研企合作机制影响了农业科技援助合作和投资的结合效果。建议将农业主管部门纳入农业对外援助合作管理体系,使援助和投资合作项目融合,引导企业建立多主体合作模式,以推进中非农业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