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农地抵押贷款模式 在一些发达国家。农地抵押贷款拥有明确的承贷机构。如美国将全国分为12个农业信用区,由政府出资在每个区设立一个联邦土地银行,由联邦土地银行推动农民成立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若不组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则无法从联邦土地银行取得贷款。在德国,信用合作社和联合合作银行是土地抵押贷款的主要金融机构,它们构成了德国的土地金融体系主体。  相似文献   

2.
农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有助于激发农业活力,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对国外农地流转交易的制度政策与法规、政府与资本制约及确权与产权等相关经验进行研究,发现有些国家流转制度政策法规完善,登记与流转制度健全,交易机制透明,对相关主体利益保护到位;有些国家通过市场化交易、设置中介服务机构、推行农业者制度等实现对政府与资本的制约;有些国家重视土地产权与确权,规范农地流转合同,允许设置抵押权等,都有利于推进农地有序流转。反思现阶段阻碍我国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的部分问题,如政策执行与现实有脱节、金融服务体系缺少规范和扶持、流转程序专业化与规范化不足、农民主动流转意愿较低等。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际,提出解决农地确权的遗留问题,加强市场监管,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流转服务机构,加强农民社会保障,强化各方契约精神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外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立达  彭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76-18378
在介绍了德、美两国农村土地抵押运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探讨了国外农村土地抵押的经验对我国启示,以期对我国农村土地抵押运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一、农地制度改革的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凡是改革成功的,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日本农地改革减轻了自耕农租佃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投入,改善了农田基本建设,改进了农业技术,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如此,日本农地改革也扩大了资本所需要的工业品销售市场,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与其相反,拉美、非洲的许多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农地制度改革滞缓,农业生产水平严重滞后。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当农地制度超越生产力水平时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前苏联1929年开展了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农民…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地已经开始自发流动,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在客观上导致了农地流动。农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引发了规模经营的需求,全国范围内几乎都出现了活跃的农地流转现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何对中国农地流转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监管,怎样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世界小农制国家在推进农地流转中,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体系,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采用多样的农地流转形式,鼓励规模经营,为中国农地流转提供了借鉴。建立健全中国农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定的《农地法》,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农户离开村落,凡是那些离村就职的农户必须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土地;1962年对《农地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开始允许农地出租和出售,但是,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阻碍了农地耕作权的让渡;1970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突破了土  相似文献   

8.
我国台湾地区经历3次农地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农地管理制度,保障了台湾地区农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总结分析台湾地区农地管理的主要做法及特点,借鉴台湾经验,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细化农地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耕地保护与促进农地有效利用等角度,提出深化中国大陆农地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农地使用权存在产权主体不明确和物权不完整等缺陷,农地所有权抵押模式难以直接应用于使用权抵押。本文对越南和泰国的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运行模式及其成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由于产权性质的内在缺陷以及政策限制,农地使用权抵押价值较低;法律和政策支持是农地使用权可抵押的重要前提条件,但过度干预会影响农地使用权抵押的可持续发展;要使农地使用权良性发展需要注重对失地农民的保护。据此,中国应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类型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相似文献   

11.
12.
为缓解我国现有农业用地与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梳理国外垂直农业的发展历程,剖析国外垂直农业成功案例,从中提炼出对我国垂直农业发展有益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垂直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培养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当前仍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对国外农民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为中国新型农民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发达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而产生的食品污染,其中生物污染占很大比重。  相似文献   

15.
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家庭承包经营制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经营体制不具有规模化的特征,分散的农地经营制度使得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依然落后。农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大规模集中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地流转制度在中国实行较晚,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本文借鉴日本、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农地流转制度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以期为完善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的方式分析了海峡两岸农地政策的演变,探讨了中国大陆现行农地政策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三点建议:在农地制度改革中应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运用法律法规手段;让农民直接参与农地改革.  相似文献   

18.
越南国情、资源禀赋以及历史文化与中国相近。本文考察、总结了越南不同时期农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做法和效果,发现越南农地制度改革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权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较完备的土地制度体系,在如何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并在法治层面进行保障方面,中国应当借鉴越南农地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地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变迁的趋势。由于土地产权的可分割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农地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也必将继续下去。只有在坚持多样化这一前提下,在深化现有农地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改革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相似文献   

20.
农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农地享有使用权,但不得抵押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农地的财产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修改与农地抵押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农地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及农地抵押风险控制等制度,允许农民对农地享有抵押的权利,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发挥农地作为用益物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