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了五年粮草间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底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3.87%,生物产量提高34.95%。 相似文献
2.
带型及施氮对玉米间作豌豆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氮及带型对绿洲灌区单作和间作玉米、豌豆产量、光能利用率及光合源大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玉米间作豌豆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各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都大于1,说明玉米间作豌豆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2:4模式(2行玉米、4行豌豆)相比,3:4模式(3行玉米、4行豌豆)的LER增大了28.26%,说明3:4模式具有较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作用。单作玉米、单作豌豆、2:4间作、3:4间作的三个氮水平下的平均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0%、0.15%、0.53%和0.60%,氮肥减量15%的3:4间作的光能利用率最高,达到了0.75%。3:4模式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比2:4模式高22.83%-28.27%,叶日积(LAD)高25.49%-27.83%。在本试验设计的参数范围内,随LAD的增大,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持续增大,因此进一步提高LAD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4.
豫东棉田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与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豫东棉区采用甘薯、芝麻、花生、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和棉花单作,分析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棉花/糯玉米和棉花/芝麻间作对棉花生长的影响较早(6月9日、7月9日),至盛花期(8月8日)棉花株高分别比棉花单作增加17.03 cm和13.94 cm(P0.01),伏桃较棉花单作分别减少6.60个/株和8.83个/株(P0.01);与棉花单作相比,棉花/花生间作的年总产值增加14 909.5元/hm~2,纯收入增加11 224.4元/hm~2,光能利用率提高25.01%,棉花/芝麻间作的年总产值增加14 352.8元/hm~2,纯收入增加11 936.6元/hm~2,光能利用率提高7.02%,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5.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土地生产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探讨间作模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提出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的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5—2016年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设置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2M:4P)、4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4M:4P)和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4种种植模式,通过研究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土地当量比、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当量比等指标来分析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受玉米行比设置和资源竞争影响,玉米与花生间作中玉米和花生的产量较相对应单作产量有不同程度降低;在系统整体收益衡量下,2M:4P和4M:4P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10—1.24、1.12—1.16,表明间作具有优化利用土地的功能,同时,间作系统中花生的偏土地当量比(LER_P)达到0.41—0.57,显示出豆科作物花生弱化了与禾本科作物玉米搭配间作的劣势;间作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呈单作花生间作花生间作玉米单作玉米的分布特征,表明间作玉米可能会吸收花生条带的土壤水分,降低高耗水作物玉米对自身条带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来改善间作玉米土壤水分利用环境;2M:4P间作模式的水分当量比(WER)为1.12—1.23,4M:4P间作模式的WER为1.16—1.17,两间作模式的WER均大于1,显著提高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论】玉米与花生间作能够改善辽西旱作农业区作物土壤水分利用环境,提高农田土地和水分生产力。2M:4P间作模式在降雨较少年份(2015年)具有一定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而4M:4P间作模式在辽西降雨较多年份(2016年)具有一定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4M:4P间作模式在2015—2016年不同降雨变化干扰下的年际差异较小,具有稳产增产的抗气候变化干扰能力。综合分析认为,4M:4P间作模式更适合于辽西旱作农业区。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边际效应及其系统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机理。【方法】试验以4种不同行比的玉米大豆间作(6M6S、6M3S、3M6S、3M3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作物的单作(CKM、CKS)为对照,分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间作系统产量和生物量组成,采用每一行(依次从玉米和大豆的交接行向内记为第I行、第II行和第III行)取样的方法,计算边际效应和茎叶输出量、输出率和贡献率。【结果】在2年试验中,4个间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M,其中6M6S、3M6S处理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S。间作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和大豆分枝前期、分枝后期、鼓粒期、成熟期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2年试验中,6M6S、6M3S、3M6S和3M3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达到CKM的73.9%、88.7%、52.8%、65.5%,大豆产量分别达到CKS的26.1%、11.3%、47.2%、34.5%,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YMS)分别为1.3... 相似文献
8.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随机区组试验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获得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的间作方式的表现.结果表明,玉米间大豆24的间作方式因间作比例适宜对自然资源利用较好,两者间的负作用小,其产量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最高,总产值为581元·667m-2;24的间作方式分别比12、32的总产值高出91.9元、33.4元;12、32的大豆产量明显低于24.因此在玉米与大豆的间作中,适宜的间作方式是提高总产量和效益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不同试验区小麦蚕豆间作的产量优势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蚕豆间作是云南省主要间作种植模式之一,具有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提高养分、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等优势。本文基于2001—2010年本间套作课题小组40余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在云南陆良、玉溪、石林和昆明4个试验区的产量优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间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平均增产1324%,间作蚕豆比单作蚕豆平均增产1480%,土地当量比(LER)平均值为114。但不同试验区的间作产量效应差异较大,其中玉溪、陆良和昆明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较大,LER分别为121,114和114。玉溪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蚕豆,而其他试验区间作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小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信阳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提供参考。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小麦-油菜1(甘蓝型)、小麦-油菜2(白菜型)2种间作模式和小麦单作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偏土地当量比、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油菜1间作模式中,以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为基础的偏土地当量比(PLER-W)分别为0.57和0.72,均大于FW(0.5),表明该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3.2%、44.3%、70.24%,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和间作优势。小麦-油菜1(甘蓝型)间作模式可在信阳地区小麦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10):2219-2229
Intercropping is used widely by smallholder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ncrease land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We conducted a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experiment in the 2015 and 2016 growing seasons in Shandong, China. Treatments included sole maize(SM), sole peanut(SP), and an intercrop consisting of four rows of maize and six rows of peanut(IM and 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had yield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LER) values of 1.15 and 1.16 in the two years, respectively. Averaged over the two years, the yield of maize in the intercropping was increased by 61.05% compared to that in SM, while the pod yield of peanut was decreased by 31.80% compared to SP. Maize was the superior competitor when intercropped with peanut, and its productivity dominated the yield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our study. The increased yield was due to a higher kernel number per ear(KNE). Intercropping increased the light transmission ratio(LTR) of the ear layer in the maize canopy, the active photosynthetic duration(APD), and the harvest index(HI) compared to SM. In addition, intercropping promoted the ratio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fter silk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13) C-photosynthates to grain compared to SM. In conclusion, maize/peanut intercropping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light condition of maize, achieving enhance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improved female spike differentiation, reduced barrenness, and increased KNE. Moreove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13) C-photosynthates distribution to grain of intercropped maize were improved, and a higher grain yield was ultimately obtained. 相似文献
12.
密集烤房不同装烟方式烘烤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寻适合广东烟叶烘烤生产的装烟方式,对梳式烟夹、散叶插签堆放及常规竹竿等3 种装烟方式进
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竹竿相比,梳式烟夹和散叶插签堆放设备投入成本较高,但这两种装烟方式的装烟量
和装烟密度比常规竹竿大幅增加,装烟和卸烟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用工成本显著降低;在烘烤过程的能耗方面,梳式
烟夹和散叶插签堆放较常规竹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一步节省烘烤成本;从烤后烟叶经济性状来看,梳式烟夹的
表现最好,常规竹竿和散叶插签堆放次之,因此认为梳式烟夹可进一步试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青贮玉米豌豆间作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不灌水和灌水60mm条件下将青贮玉米与豌豆以6种带型种植,研究了玉米、豌豆行间土壤水分变化、各群体鲜草产量及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豌豆生长旺盛期需水量大,在共生期对水分竞争强烈,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玉米豌豆3:3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和较高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29和1.33,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不灌水和灌水60mm处理比玉米单作分别提高了24.86%和19.24%,比豌豆单作分别提高了14.58%和37.25%。播前灌水60mm可使玉米间作行间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豌豆产量较不灌水处理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4.
Sabina Asghar Muhammad Kashif Abdus Salam Khan Ihsan Khaliq Jehanzeb Farooq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11,5(2):141-145
Cultivar mixtures have been suggested as ways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vity. This fiel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etition among fiv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or the traits like plant height, flag leaf area,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length, spikelets per spike,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seed index in relation to competition with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cultivar
mixtures ought to be more productive than corresponding pure stands. Four binary combinations of Seher2006-Kohistan97, Farid2006-SH2002,
SH2002-Shahkar95, and SH2002-Kohistan97 were superior in performance, showing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values greater than
one for plant height, fertile tillers per plant,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binary mixtures was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d average performance in spike density, grain
weight per spik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wheat varieties in mixtures was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r the respective traits, which lead to cumulative effects for the increased performance within the associates in mixtures. 相似文献
15.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滴灌大豆不同灌水量的产量与水分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杜蒙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大豆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日耗水强度在结荚期达到最大,且各处理这一时期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3、4.8、5.1、5.4、2.3 mm·d-1;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大豆滴灌与不灌相比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超过某一值后,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并不明显;根据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的产量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确定滴灌大豆适宜的灌水量为1090 m3·hm-2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15个不同基因型甘蔗高产性状表现及水分利用特性,旨在为甘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滴灌栽培能显著增加甘蔗产量,提高蔗糖分;GT97-69、GT02-833、GT02-770等13个品种(系)产量高于CK1,且产量在120 t/hm2以上,其产量性状表现为株高273~357 cm,茎径2.47~3.32 cm,有效茎71 990~97 775条/hm2,农田总供水利用效率(WUEa)为64.40~83.71 kg/mm.hm2。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 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 LER为 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施氮措施对甘肃河西绿洲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地区,以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灌水(充分灌水(CK),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不灌水5个水平)及施氮(施纯氮0,120,180 kg/hm2)完全组合设计,共计15个处理,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灌水和施氮对春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WUE和IWUE均有一定的影响。春小麦永良4号的水分敏感期为拔节期,其次为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拔节期不灌水后复水对春小麦后期株高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但补偿能力有限。与CK相比,拔节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42.41%,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8.09%和12.09%,且穗粒数也降低了39.01%;抽穗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33.94%,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5.35%和10.69%,且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降低了16.64%和11.60%;灌浆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降低了20.80%,籽粒产量和WUE分别降低了33.06%和12.58%,且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降低了18.19%和11.97%;成熟期不灌水处理的冠层干物质量下降不明显,产量降低了5.98%,而WUE提高了21.38%;施氮可以提高春小麦的株高、LAI、冠层干物质量、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成熟期不灌水和充分灌水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WUE和IWUE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而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不灌水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WUE和IWUE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不同灌水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以提高春小麦的WUE和IWUE;春小麦成熟期不灌水、施纯氮180 kg/hm2,为甘肃河西绿洲地区较适宜的灌水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