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几个籼稻半矮秆基因等位性和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利用不同半矮秆材料与南京6号杂交,不同半矮秆材料之间的双列交以近等基因系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它们之间的互作及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4个半 矮秆基因都表现为隐性单基因,它们之间的互作为积加作用,并且其矮化效应可累加;sd-1控制的株高节间配制较合理,而sd-g控制的植株表现出后期快长性。  相似文献   

2.
以高秆水稻品种百叶籼(对照)及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半矮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幼苗对GA3,ABA,IAA的反应。结果显示,携有sd-1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sd-g矮秆基因的材料,对ABA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携有sd-1sd-1sd-gsd-g矮秆基因的双矮对ABA,IAA的敏感性均较弱,在控制苗高对GA3的敏感性方面,sd-g对sd-1可能具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突变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sd-g基因非等位,而与云南矮秆粳稻雪禾矮早的矮秆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籼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e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水稻半矮秆突变系Tad—M—1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秆籼稻Tadukan的空系Tad-M-1半矮秆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Tad-M-1半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该基因与矮脚南特sd-1基因和新桂矮基因以及四川半矮秆2稻一支腊的半矮秆基因等位,本文还评价了Tad-M-1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对照)、含量同半矮秆主基因的籼稻品种南京11、新泰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闻不同半矮秆主基因对GA3、ABA的敏感性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半矮秆品种第1叶鞘对GA3的敏感性明显强于苗高对GA3的反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幼苗对GA3的反应加强,半矮秆基因在苗期对GA3的敏感性强弱顺序为:sd-〉1sd-n(t)〉sd-t(t)≈Sd-1〉sd-g。sd-g基因在sd-1对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秆基因对GA3敏感性的酶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高秆水稻品种有百叶籼(对照)、含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品种广场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其对GA3不同敏感性的酶学基础。结果表明,携有sd-1 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 sd-g矮秆基因的品种,供试品种对20mg/kg GA3的反应,表现在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且下降幅度与各品种对GA3不同敏感性基本一致。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酶活性下降与A9,A11谱带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隐性高秆与正常高秆及互不等位的半矮秆杂交及后代测交表明,隐性高秆由隐性的长节间基因eui所决定,除了eui基因之外,隐性高秆还有半矮生基因sd-1,基因型为euieuisd-1sd-1,正常高秆为EuiEuiSd-1Sd-1,eui与sd-1相互独立。隐性高秆和具有sd-1基因的半矮秆杂交,F2表现为eui基因的分离,分离比为1高秆∶3半矮,与正常高秆杂交表现为eui和sd-1两对基因的分离,分离比为13高秆∶3半矮。讨论了长节间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高秆水稻品种百叶籼(对照)、含不同矮秆基因的水稻品种广场矮、新桂矮、双矮为材料,研究其对GA_3不同敏感性的酶学基础。结果表明,携有sd-1sd-1矮秆基因的水稻幼苗对GA_3的敏感性强于携有sd-gsd-g矮秆基因的品种;供试品种对20mg/kgGA_3的反应,表现在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且下降幅度与各品种对GA_3不同敏感性基本一致。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酶活性下降与A_9,A_(11)谱带有关,A_5谱带与不同矮秆基因对GA_3的敏感性有关;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下降,下降幅度与不同矮秆基因材料对GA_3敏感性一致。  相似文献   

9.
水稻半矮秆新品系RA73的株高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新的半矮秆品系RA73与其它4个不同株高的品种Lemont(半矮秆)、L202(次半矮秆)、Katy(次半矮秆)和Bond(高秆)组成一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于1994年和1995年对亲本、F1和F2进行中子辐射而得到的半矮杆品系RA73,控制其株高的原因,与半矮秆品种Lemont具有的sd-1半矮秆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10.
水稻隐性长节间与半矮生基因等位关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隐性高秆与正常高秆及互不等位的半矮秆杂交及后代测交表明,隐性高秆由隐性的长节间基因eui所决定,除了eui基因之外,隐性高秆还有半矮生基因sd-1,基因型为euieuisd-1sd-1,正常高秆为EuiEuiSd-1Sd-1,eui与sd-1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1.
一种籼稻新矮源的分离和遗传鉴定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半矮生性籼稻品种,均受隐性主基因sd-1控制。为寻找新的矮源,将矮秆籼稻双矮与高秆籼稻品种南京6号杂交,F#-2代中分离出高秆、半矮秆和矮秆(双矮型)三类植株,比例为9∶6∶1,表明双矮的矮秆性状受两个不等位的隐性主基因控制。通过以携有主基因sd-1的半矮秆水稻品种南京11号与F#-2代中的半矮秆个体成对测交和自交分离,获得了一种新的矮秆主基因单独控制的半矮秆系新桂矮。该基因被定名为sd-g。从系谱分析,sd-g渊源于华南晚籼品种桂阳矮1号。sd-g的发现,说明半矮秆籼稻的矮秆基因位点至少有两个,常见半矮秆品种南京11号的基因型可定为sd-1 sd-1 Sd-g Sd-g,高秆品种南京6号为Sd-1 Sd-1 Sd-g Sd-g,新桂矮为Sd-1 Sd-1 sd-g sd-g,双矮为sd-1 sd-1 sd-g sd-g。  相似文献   

12.
矮秆基因对水稻性状控制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7-1988年,测定了13个我国籼粳稻品种的内源吲哚乙酸(IAA)和赤霉素(GA)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我国矮化育种中所用的主要矮源及其衍生的半矮秆品种,其内源GA类物质和IAA的含量都远低于高秆品种的含量,矮秆品种的GA类物质只有高秆品种的70%-80%,而IAA只有高秆品种的20%左右。因此,我国育种家所用的矮性基因,不论是sd-1,sd-g或微效多基因,其所控制的3种性状(株高、分蘖性和叶片着生角)的表达不仅通过前人所述的GA类物质,而且还通过IAA调节,又矮秆品种在一生的各生育期,GA类物质含量都低于高秆者,说明矮生性基因在一生各时期都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不同矮源基因水稻对赤霉素和多效唑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携带sd q(t)等不同矮生基因的材料进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矮生基因对外源赤霉素(GA3 )的反应敏感性从敏感至不敏感依次为:d c(t),D 53,sd 1(籼 ),隐性高秆 (eui), [sd 1, sd e(t) ] (特矮 ),d 29,multi dwarf(多基因矮秆),d 1,tallplant(野生型高秆), sd 6,d 32,sd g,sd q(t),[sd 1, sd q] (黔农);对外源多效唑 (PP333)反应最为敏感的是携带sd q(t)、sd g和eui基因的材料,最不敏感的是多基因矮秆 83N1041和携带d 59的DM107 4.在非sd 1矮生基因的育种利用上,可以在苗期利用 50mg·L-1 GA3 或 30mg·L-1 PP333对部分矮生基因进行有效筛选,提高携带非sd 1矮生基因新品种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几个籼稻标记基因系的矮秆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8个籼稻标记基因系与测交品种南京11号、南京6号杂交,研究不同矮秆类型的遗传特点。根据各组合亲本、F1、F2株高的表现,可将这些标记基因系的株高遗传分为3类:①含有5d一1基因的半矮秆材料;②含有1个5d-1基因和1个新矮秆基因的双矮材料;③含有其他类型矮秆基因的矮秆材料。通过与南京6号连续回交,从标记基因系IGB.29(多蘖矮)中分离、鉴定出一个与5d-1不等位的新矮秆基因。  相似文献   

15.
美国稻种RA73与6个不同矮生基因品种进行等位性测定表明,其矮生基因不仅与sd-1基因不等位,也与sd-s(t),dg(t),sd-s(g),d-1以及小粒特特普、KL908等矮生基因不等位,是一个新矮源。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双桂1号、双桂36号和丛桂226等半矮生性品种的株高遗传。结果表明,其半矮生性受二对基因互补作用的控制,基因型为sd-1 sd-1 dg(t)dg(t),sd-1和dg(t)分别渊源于矮仔占和桂阳矮1号。研究证明,“丛生快长型”籼稻育种是我国籼稻育种矮源利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籼稻矮源遗传研究——论80-7010的性质及新矮源的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3份籼稻矮生和半矮生材料的基因等位性及遗传效应的研究表明:源于美洲的卡尔155和T480/57及我国云南省的矮麻谷和云南大粒等的半矮生基因同属于sd_1;源于印度尼西亚的印尼水田谷受多基因控制;我国四川省的一支腊和衍生于广东省桂阳矮1号杂交后代的80-7010则与sd_1非等位。七十年代以来,广东省的“丛化育种”直接或间接有效地利用了源于桂阳矮1号的新矮源种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南方稻区籼稻育种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判定的这个新矮源基因暂定为dg(t)。  相似文献   

18.
籼型矮秆陆稻株高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陆稻矮秆×高秆和矮秆×矮秆的株高遗传研究表明,高秆对矮秆均为部分显性,IR30716—B—1—8—1—2的矮生性为两对互补隐性主基因控制。其中,1对复等位且显性于sd—1,暂定为sd—1_(x1)。CICA6为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可能等位于sd—1:CICA9,T_(os)4020,旱谷—2为微效多基因控制,且均具有较强的基因互作。矮化效果,除IR30716—B—1—日—1—2外均较好,且遗传力在85%以上,基因型、表型变异系数很接近,矮化作用能稳定遗传,早代选择效果较好。籼型陆稻矮生基因较水稻丰富、复杂,若将陆稻矮生基因导入水稻,有可能解决水稻株高遗传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