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影响非洲菊离体培养器官分化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非洲菊的 4个不同切花品种 ,主要通过对花托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从基因型、激素组合、基本培养基、蔗糖质量浓度等方面研究了非洲菊器官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 :幼小的花托是非洲菊最适宜培养的外植体。虽然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 ,但在 2个月内均能从愈伤组织上直接产生不定芽。芽的产生以IAA 0 1mg/L及BA 10mg/L为最佳激素配比 ,而基本培养基诱导芽分化的效果是B5>1/ 2MS >MS ,1%蔗糖较之高质量分数蔗糖更有利于芽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杜仲多倍体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改良琼脂涂抹法(0.2%浓度的秋水仙碱与0.1%的琼脂混合成半固体)和直接滴渗法处理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幼苗顶芽进行多倍体诱变,并比较不同方法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变异率,以期获得最有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结果表明:用改良琼脂涂抹法处理2d效果最好,变异率达57.1%。所以,改良琼脂涂抹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多倍体诱变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紫果西番莲倍性育种途径,以紫果西番莲无菌苗叶片分化的不定芽为材料,利用秋水仙碱分别进行混培法和浸渍法处理以诱导紫果西番莲多倍体,比较两种诱导方法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并对变异株进行倍性鉴定与初步的形态比较。结果显示:在混培法诱导中,加入100 mg/L秋水仙碱的处理其诱变效果最好,形态变异率为54.2%,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0.0%;在浸渍法诱导中,加入3 mg/L的秋水仙碱,处理4 d时的诱变效果最好,形态变异率为45.0%,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17.5%,保存率为62.5%。两种方法相较而言,混培法的四倍体诱导率高于浸渍法(20%>17.5%)。两种诱导方法均获得了四倍体植株,其叶片颜色加深呈现深绿色,叶脉明显,植株茎段变粗,叶缘呈不规则卷曲,叶尖向下卷曲。研究结果为紫果西番莲的倍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洲菊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非洲菊不同品种以及培养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以花托为外植体,非洲菊不同品种的成愈率为80%~90%,但诱导愈伤组织成芽率差异极明显,只有0号和1号再生能力较强,其诱芽率分别为38.0%和50.0%,而其他几个供试品种的愈伤组织只有成苗趋势。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为SH>B5>MS。不同激素种类及比例对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为BA+IAA>KT+NAA,BA10+IAA1>BA10+IAA0.5。不同附加成分对愈伤组织继代也有影响,其中附加Glu效果最好。在芽苗继代繁殖中,植物激素KT的继代效果好于BA。在最佳培养基上,非洲菊0号和1号的芽苗继代繁殖率为30d4.8株,完全能达到工厂化生产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了延长非洲菊离体低温保存周期,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的试管丛生芽为材料,研究生长延缓剂PP333的质量浓度和保存时间对非洲菊离体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结合PP333的使用对非洲菊丛生芽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P333质量浓度与丛生芽高度、增殖系数、黄化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褐化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离体保存时间延长,黄化率显著提高,以低温保存6个月后取出复壮1次为宜。在MS+6-BA0.5 mg/L的培养基中添加1.0 mg/L的PP333,在低温12℃离体保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在非离体状态下采用瓶浸和棉浸两种处理方式,分别在细线末期和粗线期施加秋水仙碱溶液处理雄花芽,对秋水仙碱诱导杜仲花粉染色体加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高2n花粉诱导率出现在瓶浸处理中,在细线末期用0.1%的秋水仙碱水溶液持续处理36h获得最高比率的2n花粉29.7%,其次是在细线末期用0.2%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雄花芽24h获得2n花粉15.2%。  相似文献   

7.
重瓣非洲菊的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取重瓣非洲菊幼小花托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附加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水平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进行组培研究。结果表明 :重瓣非洲菊幼小花托在MS +BA 5 0mg·L-1+NAA 0 5mg·L-1培养基上能很好地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不定芽 ,诱导率 91 8% ;MS +KT 5 0mg·L-1+IAA 0 5mg·L-1培养基对不定芽增殖效果较好 ,增殖倍数达4 4 4 ;生根培养基为 1/ 2MS +NAA 1 0mg·L-1,生根率达 98%。选择河泥 +细沙 (2∶1)混合作移栽基质 ,成活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8.
无琼脂培养诱导非洲菊无菌生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成本高,移栽成活率较低一直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两大难题。为降低组织培养中琼脂培养的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需寻求一种廉价而操作简便的基质取代琼脂。以非洲菊的无菌芽为试材,分别接种在以砂砾、海绵、琼脂为支撑材料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并统计移栽成活率。结果显示,以砂砾为支撑基质诱导非洲菊生根快,且生根率高(分别为96.55%、89.47%、94.11%),幼苗长势最好,移栽成活率最高(分别为97.63%、96.25%、78.18%)。同时,营养液体积及支撑材料处理等细节技术对生根也有影响。说明砂砾与海绵等无机基质可以取代琼脂作组织培养的支撑物,该技术将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非洲菊南燕F1种子无菌萌发的种子苗作外植体,在含不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芽的继代增殖、芽生根与移栽,以快速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MS+BA1.5mg·L-1+IBA0.2mg·L-1较好,诱导系数达到7;增殖培养基以MS+BA0.5mg·L-1+NAA0.1mg·L-1较好,增殖系数高达10,且增殖芽生长好;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0.2mg·L-1最佳,生根率达100%,平均生根数量多,幼苗生长势旺.  相似文献   

10.
5种保鲜剂对非洲菊保鲜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洲菊红色系“大臣”品种为试验材料,用由蔗糖8、-HQ(8-羟基喹啉)、柠檬酸等配制的不同保鲜剂对非洲菊切花进行处理,观察对其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种保鲜剂处理中,以3%蔗糖 250 mg/L8-HQ 200 mg/L硫酸铝的保鲜效果最佳,能增大切花开放度,增加鲜重,花色鲜亮,花梗坚韧,可显著延长非洲菊切花瓶插寿命,提高其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方红豆杉(Taxes chinensisvar.mairei Cheng et L.K.Fu)的幼叶、幼嫩茎段、花蕾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育苗试验,结果表明:①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容易程度为幼嫩茎段>幼叶>花蕾;②诱导南方红豆杉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6-BA 0.5 mg.L-1+2,4-D 1.0 mg.L-1;③BA、ZT和KT均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其中以0.1 mg.L-1ZT效果最佳,诱导率达58%;④生根培养阶段,以附加NAA1.0 mg.L-1+0.1%活性碳的1/2 MS培养基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6%;⑤试管苗移栽在河沙+泥炭的基质上,成活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2.
山苍子不同外植体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苍子的不同外植体为材料,对其进行组织培养的试验结果表明:芽的萌动最早,且成活率高,生长时间短,诱导效率高达63.7%;茎的愈伤形成率为53.0%;叶的则为10.3%,且生长速度慢,极易褐变。可见,芽适合于作为快速繁殖材料,茎则需先形成愈伤组织再诱导植株再生,叶的诱导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3.
红千层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茎段、芽和叶片为材料,探讨了红千层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千层的茎段、芽和叶片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通过继代培养可发育成绿色和粉红色2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其中绿色、致密的愈伤组织可以分化出不定芽;培养基1/2M S 6-BA 1.0 m g/L NAA 0.1 m g/L适宜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在培养基1/2M S IBA 0.25 m g/L上试管苗的生根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4.
喜树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喜树(Camptotheca cuminata Decne)的离体胚作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激素配比对喜树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建立喜树无性系的最优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幼胚萌发培养基以MS(不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为佳;外植体诱导增殖培养以MS 腺嘌呤10mg/L 柠檬酸30mg/L BA2.0mg/L NAA0.1mg/L最优,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为95%,芽增殖系数为6.2。生根培养基以1/2MS BA0.1mg/L IBA0.3mg/L为最适,在此条件下根发育良好,生根率为80%。  相似文献   

15.
以茎段、芽和叶片为材料,研究了红千层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千层的茎段、芽和叶片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通过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可发育成绿色和粉红色2种类型,其中绿色、致密的愈伤组织可以分化出不定芽。培养基1/2M S 6-BA 1.0 m g/L NAA 0.1 m g/L适宜愈伤组织不定芽的诱导,在培养基1/2M S IBA 0.25 m g/L上试管苗的生根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6.
以大花萱草“御衣黄”花蕾为外植体建立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花萱草“御衣黄”花蕾经75%乙醇30 s +0.1%升汞10 min处理后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灭菌效果;诱导培养基MS+ 6-BA 5 mg/L+ NAA 5mg/L是花蕾理想的脱分化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75%;在降低了激素质量浓度的培养基MS+...  相似文献   

17.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离体培养挽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变异丰富、具有重要遗传育种价值的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自然败育率很高,研究其离体培养挽救技术具有重要的遗传育种学意义。以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为材料,进行了其离体培养促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胚珠的适宜离体培养时期为花后30 d,萌动率47.7%;胚珠的适宜萌动培养基为Nitsch 6-BA 0.5 mg/L IBA 2 mg/L GA30.5 mg/L;筛选出的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得到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38.6%,并初步诱导出了不定芽;愈伤组织切片表明,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幼胚愈伤组织的增殖生长以内起源为主。  相似文献   

18.
枣树叶片愈伤组织培养与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枣树组织培养育种及快繁技术,以木枣、骏枣和狗头枣组培苗叶片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再分化出不定芽,从而建立高效的再生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或同一基因型的不同部位的材料其培养效果间有差异;试管枣苗茎尖倒数1~3片叶是合适的外植体材料;6-BA与2,4-D在枣树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中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二者的配比浓度水平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和质量;枣树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培养适宜的培养基是3/4MS+6-BA0.2 mg.L-1+2,4-D 2.0 mg.L-1+琼脂0.55%+蔗糖3%。6-BAI、BA与TDZ在枣树愈伤组织分化培养中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是CYI+6-BA 1.0 mg.L-1+IBA 0.2 mg.L-1+TDZ 0.015 mg.L-1。  相似文献   

19.
将虎杖P olygonum cusp id a tum不同外植体经不同消毒时间处理后,接种在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和水平的相同基本培养基上或相同激素种类和水平基本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实验,同时对根和根茎芽、叶、韧皮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基本培养基以M S较好,外植体叶对激素种类较为敏感,其中适当浓度的NAA诱导愈伤组织比2,4-D的效果好,KT比BA好,添加KT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比较紧密,有利于分化,在M S+NAA 2 m g/L+KT 0.1 m g/L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较好,根茎芽的诱导率最高,为73%;愈伤组织的生长趋势从接种的第3天开始生长,到21 d时生长达到最高峰,干质量为0.461 2 g,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对不同材料诱导的愈伤组织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其中根茎部芽的诱导的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其次是叶和根,最低的为韧皮.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iation of adventitious buds and somatic embryos from mature zygotic embryos of Picea sitchensis (Bong.) Carr. is described. Adventitious buds were formed on embryos pulse-treated with 250 microM benzyladenine for 2 h and cultured on medium lacking growth regulators. Buds were initiated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and sites depending on when the BA-pulsed embryos were transferred to fresh culture medium. Embryogenic callus was formed when the zygotic embryos were cultured on medium containing 10 microM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and 5 microM benzyladenine. Although 50% of the embryos gave rise to embryogenic callus, only 20% of the callus continued to proliferate after subculture. Proliferation of new somatic embryos occurred from both the embryonic region and the suspensor region on previously formed somatic embryos. The pattern for development of adventitious buds and somatic embryos in Picea sitchensis is compared to that in Picea abies under similar cul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