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96年在雷州唐家林场发现了一种比较严重的按树枯枝现象,随后对按树枯枝进行了症状、病原菌形态观察以及致病性测定,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症状特点据林间调查,此病主要为害枝条。病害首先从嫩枝上开始,在绿色皮层上出现的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块,小斑块随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病斑皱缩。病斑继续发展,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为褐色,上面散生小黑粒,湿度大时小黑粒涌出黑色粉状物。病、健交界明显。削开发病皮层观察,病斑灰白色部位的内层细胞为褐色,病斑褐色部位的内层细胞仍为绿色。木质部无变化。嫩枝上多个病斑扩…  相似文献   

2.
玉米圆斑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吉林省推广的玉米骨干自交系吉63果穗上发生的穗腐症状是由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侵染引起的圆斑病。从病斑形态和培养性状与小斑病菌迥然不同。经温室苗期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证明,圆斑病菌除为害吉63和少数自交系外,不侵染T型、M型等不育系及多数正常系玉米的果穗。从果穗抽出到灌浆期是圆斑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时期。病菌主要在病株残体里以菌丝体越冬,已腐烂的病组织则丧失生活力。六年共鉴定655份自交系、品种及杂交种,有184份材料的果穗感病,以吉63及其选系后代发病最重。经测定吉63感染圆斑病是由隐性感病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豇豆轮纹病又称灰斑病、棒孢叶斑病,是豇豆的一种常见病害。近年该病在豇豆上的为害呈上升态势,多在开花结荚后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茎和豆荚,影响豇豆产量。1发病症状1.1叶片症状初期出现红褐色小斑点,微突起,扩大后,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4~8 mm,红褐色,边缘明显,斑面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部中心轮纹颜色稍深,病部组织不产生黑色小粒点。后期病斑连片,叶片发黄枯死。叶脉发病,呈褐色坏死斑。天气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种类,在不同种植区采集储藏期和育秧期病样,描述其症状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序列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储藏期甘薯发病可导致薯块表面腐烂的占总病薯的59.09%,端部腐烂的占40.91%;薯块带有褐色轮纹病斑的占61.36%,病斑没有轮纹或者轮纹不明显的占38.64%;发病初期薯块内部病斑浅、黑褐色的占27.27%,发病后期薯块内部形成空腔、布满白色菌丝的占72.73%;病斑带有苦味的占59.09%,病斑没有苦味或苦味不明显的占40.91%;在育秧田发病导致薯秧溃疡,表现为主茎基部呈点片发生黑色或者褐色病斑,部分有开裂。分离的病原菌能够同时侵染薯块和薯秧;病原菌单瓶梗产孢,大型分生孢子稍弯,两端钝圆,多数3~7个分隔,顶细胞钝圆,基细胞足跟较明显。其rDNA-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与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同源性分别为97%、99%和98%。初步确定甘薯镰孢菌腐烂与溃疡病的病原菌为茄镰孢菌F.solani。  相似文献   

5.
首次报道了无梗五加圆斑病的发生危害、症状特点,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根据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确认引起无梗五加圆斑病的病原菌为真核茎点霉(Phoma eupyrena Sacc.)。  相似文献   

6.
番茄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真菌病害。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生 ,往往由于早期误诊导致防治不及时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必须进行番茄晚疫病的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指导防治。( 1 )找准发病部位。番茄晚疫病为害叶、叶柄、茎及果实 ,以叶、果受害最重。( 2 )识别初期症状。叶发病多在叶尖、叶缘开始 ,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 ,渐变暗褐色 ,病斑周围与健组织交界处为浅绿色 ,病斑背面病部叶脉深褐色 ,潮湿时叶背面病健部交界处长出白色霉茎秆上病斑为黑褐色 ,稍凹陷 ,边缘不清晰 ,潮湿时长出少量白霉。果实在青果上发病 ,多为果肩部发病 ,病斑不规…  相似文献   

7.
《湖北植保》2001,(5):29-29
花生网斑病又叫褐斑病 ,纹斑病 ,是近年来发生趋重的一种新病害 ,2 0 0 0年滑县发生严重 ,造成花生中后期大量落叶 ,减产达 2 0 %~ 40 % .症状 :网斑病一般从花针期始始发 ,发病盛期在结荚期至成熟期 ,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叶柄和茎 ,植株下部叶片先受害 ,沿主脉主生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小点 ,周围有明显的褪绿圈 ,后形成边缘呈网纹状 ,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一般不透过叶面 ;若遇多雨天气 ,病斑较大 ;叶片一旦染病 ,极易脱落 ,叶槽茎受害 ,起初为小褐点 ,年扩展为边缘水渍状 ,中央凹陷、长条形成椭圆形病斑。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为花生…  相似文献   

8.
病情与症状本病发生于青森县内的7个町村,主要在津轻半岛一带及太平洋沿岸石町。两年中水稻发病的有六个品种三个品系。发病时期都是分蘖期-幼穗形成期,这段时期大体同时发病。但以后未见病情发展,两年都是到抽穗期病斑就消失了。本病的特征,是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黄色,圆—长圆形的大型病斑,初期呈淡黄  相似文献   

9.
蒋日盛 《植物医生》2000,13(4):22-22
近几年来 ,用于速冻加工出口创汇的毛豆在我县发展迅速 ,但灰斑病发生较为普遍 ,尤其是1998年 ,一般田块因病而无法用于加工的豆荚占20%~30% ,重病田达到80%以上 ,经济损失严重。为此 ,笔者对其发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 ,现介绍如下 :1症状与病原1.1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可染病。幼苗期发病 ,子叶上出现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的红褐色病斑 ,病情严重时 ,可导致死苗。成株期叶片、茎秆、豆荚、籽粒也可发病。叶片上病斑初期为红褐色小点 ,以后扩展成圆形 ,边缘深褐色 ,中央灰白色 ,潮湿天气 ,背生灰色霉层 ,后期病斑…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防控瓠瓜果斑病,自浙江省象山县田间采集具有典型果斑病症状的瓠瓜样本,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利用特异性引物PL1/PL2 PCR扩增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对其病原菌进行亚群鉴定。结果表明:瓠瓜果斑病田间典型症状是发病叶片和果实上病斑由水渍状小斑点逐渐发展为伴有黄色晕圈的褐色不规则病斑,果实腐烂、有臭味。通过菌体形态和培养特性观察、PCR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和7个看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病原菌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从瓠瓜上分离的菌株均属于西瓜噬酸菌亚群I,从西瓜上分离的菌株均属于西瓜噬酸菌亚群II。  相似文献   

11.
对加那利海枣叶斑病的症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加那利海枣叶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柄。初期症状是在叶片和叶柄出现水渍状褪绿色的褐色小点,病斑扩大成浅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后期变褐色至灰褐色,中央产生小黑点。按照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将病原菌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 (Speg.) Steyaert]。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通州地区芹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QC01在实验室条件下能浸软芹菜叶柄组织,并能引起温室种植的芹菜软腐症状的产生。经病原菌表型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QC01与参试的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菌株T5和CC1均具备在37℃以及在含有7%Na 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分解柠檬酸盐和液化明胶;除常见碳源外,QC01还能降解α-甲基葡糖苷、麦芽糖、山梨醇、阿拉伯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基于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QC01与其他Pco菌株聚集成明显的Pco类群。QC01和CC1 type II与已报道的Pco菌株JKI 582 type II和NB 1892的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相似性为100%。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引发芹菜软腐病。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西洋参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武  陈娟  焦晓林  高微微 《植物保护》2011,37(5):135-138
根腐病是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引起该类病害的病原菌,对北京怀柔区罹病西洋参参根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结合形态学以及rDNA ITS区、转录延伸因子TEF 1α区的分子序列特征,对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显示,分离频率较高的11个菌株分属于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oxysporum)、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多育镰孢(F. proliferatum)、毁灭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F. solani和F. oxysporum是引起北京地区栽培西洋参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F. solani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力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郴州烟区害虫天敌资源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2006年对郴州烟区烟草害虫天敌资源的初步调查,共采获烟草害虫天敌约70种,其中已鉴定到种的有46种,包括寄生性天敌7种,捕食性天敌39种;在害虫发生盛期,烟蚜茧蜂的田间最高寄生率达40.3%,棉铃虫齿唇姬蜂寄生于烟青虫、棉铃虫的田间最高寄生率达75.0%,2006年黄花烟93-1上的烟青虫、棉铃虫被此蜂寄生的高达90.5%。  相似文献   

15.
锈色粒肩天牛卵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洛阳市区8个区段的国槐抽样调查,应用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8种聚集度指标检测和7种回归分析,对该虫虫卵进行了垂直分布和空间分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虫虫卵在单株上的垂直分布无显著差异;其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并利用聚集均数λ分析了聚集原因,利用个体群大小指标L分析了个体群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虫虫卵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9.565 4/m+0.287 7)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o(n),T″0(n)=14n±13.795 1n。  相似文献   

16.
木霉菌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及机理,为木霉菌生物防治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基因整合技术(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通过插入线性化质粒DNA获得了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效果优于出发菌T21菌株(出发菌)的3个木霉菌转化体Ttrm31、Ttrm34和Ttrm55,对侵染花器和叶片的灰霉病防效分别比原生物防治木霉菌株提高了16.9%和8%。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及对高温的抵抗能力都有所提高;木霉菌转化体本身产生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比出发菌高,因此通过REMI技术可以获得新的有益木霉菌转化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菌株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水平。说明REMI技术可以用于改良生防木霉菌株的功能,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捕食性天敌食虫齿爪盲蝽成虫对枸杞木虱2龄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食虫齿爪盲蝽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64 9N/(1+0.313N)。捕食木虱数量随木虱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食虫齿爪盲蝽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43.089 0P-0.780 5,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Varley的干扰反应模型拟合为E=0.5394P-0.378 7,饥饿48 h的食虫齿爪盲蝽的捕食速度与时间段关系的数学模型为V=2.128 1x-1.007 2。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田间3种主要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在5 min内的移动距离分别为137.14、109.1 cm和9.1 cm,前两者在相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均显著高于后者;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在不同猎物密度下对飞蓬指管蚜的日捕食量均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飞蓬指管蚜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57.21、120.52头和81.66头。3种瓢虫对飞蓬指管蚜捕食功能均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3种瓢虫捕食飞蓬指管蚜的寻找效应与飞蓬指管蚜密度呈线形相关,随飞蓬指管蚜密度增加,3种瓢虫的寻找效应均降低。  相似文献   

19.
胡瓜钝绥螨室内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美  ;符悦冠 《植物保护》2007,33(2):84-87
研究观察了以皮氏叶螨为食物时胡瓜钝绥螨的发育和繁殖情况,建立了室内种群生命表,以期为海南省儋州市引进该螨进行繁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24~28℃为胡瓜钝绥螨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30℃以上的高温对其发育、存活和繁殖具有抑制作用。根据海南儋州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皮氏叶螨危害作物的微生态环境,可以考虑将该螨作为皮氏叶螨捕食性天敌加以引进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干尖线虫室内人工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同一培养基质上研究了温度、光照、湿度对水稻干尖线虫繁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光照、湿度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差异明显,在温度30℃,光照6h,湿度90%条件下水稻干尖线虫的繁殖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