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吉林省白粉菌:Ⅰ白粉菌属Erysiph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汇录了吉林省白粉属的20个种;其中9个种为吉林省新记录种,即:毛莨耧斗菜白粉菌Erysiphe aquilegiae DC.var.ranunculi(Grev) zheng & Chen:斑氏白粉菌E.bunkiniana Braun;旋花白粉菌E.convolvuli DC.var.convolvuli;琉璃草白粉菌E.cynoglossi(Wallr)Braun;大豆白粉菌E.glycines Tai var.glycines Zheng;胡枝子白粉菌E.glycines Tai var.lespedezae(zheng& Braun) in Braun ;粗壮白粉菌E.robusta Zheng &Chen;南芥白粉菌E.arabidis Zheng & Chen和景天白粉菌E.sedi Braun.前7个种同时是东北地区的新记录种,有15个寄主植物为首次报道.对吉林省新记录种均有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插图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白粉菌的新寄主——十字花科沙芥属沙芥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实验田的十字花科沙芥属(Pugionium Gaertn.)沙芥(P.cornurum(L.)Gaertn.)种白粉病标本进行室内鉴定,确定沙芥白粉病病菌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白粉菌属(Erysiphe)十字花科白粉菌(E.cruciferarum(Opiz)Junell),并描述了沙芥白粉病症状和病原菌形态.经全国信息资料检索及文献查阅,发现沙芥种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白粉菌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3.
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陕西等地二年调查研究中发现了17株自然寄生白粉菌的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AQ)菌株,于室内对部分菌株分离物培养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定,不同分离菌株特性差异显著,可能属于不同类群,在温室中用白粉寄生孢不同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结果表明,在选择压较大时,其均能显著寄生黄瓜白粉,但未能有效控制其扩展。  相似文献   

4.
采取温湿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温处理对黄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Zhao]的影响,比较研究了35℃-50℃4个温度梯度和RH50%-90% 5个湿度梯度组合处理对病原菌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同一高温条件下,随着RH的升高,对白粉菌孢子致死率明显增高;RH80%和RH90%、温度45℃-50℃处理2h后的孢子致死率都是100%,但对黄瓜植株伤害较重;RH80%和45℃的高温处理1h,对白粉菌孢子的致死率为100%,黄瓜植株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5.
温室接种试验证明,小麦白粉病能成功地侵染小麦属以外的6属18种禾草,其中6属17种为国内首次报道的该菌寄主。野外调查中发现,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Trin.)Nevski)雀麦(Bromus japonicusThunb.)、早熟禾一种(Poa sp.)和披碱草属一种(Elymus sp.)上的白粉菌发生严重,但室内试验证实前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与小麦白粉病无关,后两种禾草上的白粉菌需进一步研究。用小麦白粉菌河南菌系和陕西菌系分别接种同一物种的禾草,所得结果不尽一致。关于野生禾草在小麦白粉病流行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采集的白粉菌标本进行鉴定,确定了吉林省新记录种2个:刺槐白粉菌(Erysiphe robiniae)和图拉斯叉钩丝壳(Sawadaea tulasnei).文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显微照相及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白粉菌菌株CFSZ5159为材料,通过分子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种的鉴定,旨在建立-种快速有效克隆白粉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的方法.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白粉菌CFSZS159的基因组DNA,以此为模板对rD-NA内的ITS序列进PCR扩增、克隆及测序测定.结果:CFSZ5159菌株ITS扩增片段大小为629 bp,采用GENETYXVersion7软件对序列进行了分析,结合传统方法鉴定确定其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表明该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的特点,适合于白粉菌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8.
药剂对黄瓜白粉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叶圆片法、子叶法和改进的叶圆片法测定了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眼Sieb.etZucc.演)的提取物P3D和三唑酮对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fuliginea)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有效测定药剂对黄瓜白粉菌的生物活性熏改进的叶圆片法兼有叶圆片法和子叶法的优点,且操作简便易行,调查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9.
根据番茄白粉菌核糖体DNA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的特异性,设计2对引物OidF1/R1、OidF2/R2,对番茄白粉菌进行了PCR特异性扩增试验。结果表明:2对引物都可以从番茄白粉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出350 bp左右的特异性扩增产物,并具有专一性,只在白粉菌和接种感病组织DNA中有扩增条带,而番茄早疫病菌、叶霉菌以及健康组织DNA中均无特异性扩增片段;引物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含有1 ng的番茄白粉菌DNA。由此证明,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和灵敏地鉴定和检测番茄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DAB染色法观察了橡胶树、马占相思、芒果树和假败酱等植物叶片在接种橡胶树白粉菌后不同时间点的活性氧的积累和白粉病菌的侵入情况.结果表明,橡胶树叶片在接菌后24 h才能检测到微弱活性氧的积累,接菌后48 h活性氧的积累量略有增强,接菌后72 h达到最大强度,之后减弱,接菌后120 h白粉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并且成功侵入叶片组织.马占相思叶片接菌后白粉菌与植物叶片互作的整个过程中活性氧变化规律与橡胶树观察结果相同,接菌后24 h出现活性氧积累,此后随时间的变化活性氧积累先增强后减弱,120 h白粉菌可以产生分生孢子并顺利侵入叶片组织.芒果树叶片接菌后12h即可检测到大量的活性氧产生,整个互作过程中,活性氧积累量大,接菌后120 h时白粉菌虽然可以产生分生孢子,但未能导致芒果叶片发病.假败酱叶片接种白粉菌后,接菌后12h可观察到强烈的活性氧积累,随时间的变化染色程度不断加深,染色斑范围扩大,接菌后72 h观察到白粉菌无法继续扩展,最终无法成功侵入叶片组织.观察结果揭示了活性氧,尤其是浸染早期活性氧的积累在植物抵抗白粉病侵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5—2006年在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白粉菌寄主植物,发现白粉菌寄主植物23科43属52种植物,其中7种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27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寄主植物;使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白粉菌寄主植物达25科47属57种。  相似文献   

12.
甘肃贵清山的白粉菌种类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甘肃省漳县贵清山植物病害的调查,其中中国新记录种4个,它们是寄生在青荚叶上的Microsphaera helwingiae Sawada,寄生在委陵菜上的Erysiphe ulmariae Desm.,寄生在绣线菊上的Sphaerotheca spiraeae Sawada,和寄生在五裂茶藨子上的忍冬白粉菌Microsphaera grossulariae (Wallr.) Lev.。另还有甘肃省首次报道的5种,新记录寄主7个。调查表明,贵清山是甘肃省菌物多样性的地区之一,对每一个种进行了主要特征描述和分布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族旱麦草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产仅有的4种旱麦草属植物:旱麦草Eremopyrumtriticeum(Gaertn.)Nevski(2n=2x=14)、毛穗旱麦草E.distans(C.Koch)Nevski(2n=2x=14)、东方旱麦草E.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和光穗旱麦草E.bonaepartis(Spreng.)Nevski(2n=4x=28)的系统分类、分布、染色体组构成和生物系统学关系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脉,E.orientale是由E.distans与E.triticeum天然杂交,染色体加倍的双二倍体衍生而来。E.bonaepartis是由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的二倍体E.bonaepartis和E.dis-tans杂交形成的双二倍体衍生而来。旱麦草属与小麦族中的其他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染色体组的同源性很小。旱麦草属是在第四纪地中海气候形成后才逐渐分化形成的,起源于地中海—中亚区域。它的核型极端不对称,说明它在小麦族中处于更为进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廊坊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心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针对廊坊市居民高度群居的特点,引导廊坊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推动新经济形式下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社区体育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分析了廊坊市有代表性的不同地域居民的体育消费状况,提出了一些完善居民小区体育消费服务的建议,旨在为研究开拓社区体育市场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肃大戟的分类学地位。[方法]根据野外调查、采集,结合标本观察,对江苏分布的乳浆大戟亚属的甘肃大戟(Eu-phorbia kansuensis Prokh.)和月腺大戟(E.ebraceolata Hayata)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江苏植物志》记载的月腺大戟和《中国植物志》的甘肃大戟在形态描述的被毛和根形态这2个重要特征上没有明显区别,且相互有交叉,故《中国植物志》认为月腺大戟是甘肃大戟的误用名是合理的,但是其形态描述应修订为:全株有毛或无毛;根为纺锤形至圆柱状;腺体为肾状长圆形。[结论]该研究对于理清甘肃大戟的分类学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肃大戟的分类学地位。[方法]根据野外调查、采集,结合标本观察,对江苏分布的乳浆大戟亚属的甘肃大戟(Euphorbia kansuensis Prokh.)和月腺大戟(E.ebraceolata Hayata)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江苏植物志》记载的月腺大戟和《中国植物志》的甘肃大戟在形态描述的被毛和根形态这2个重要特征上没有明显区别,且相互有交叉,故《中国植物志》认为月腺大戟是甘肃大戟的误用名是合理的,但是其形态描述应修订为:全株有毛或无毛;根为纺锤形至圆柱状;腺体为肾状长圆形。[结论]该研究对于理清甘肃大戟的分类学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西双版纳热带林研究时,采到了兰花蕉属(OrchidanthaN.E.Brown),老挝兰花蕉(0.laoticaLarson)的标本。该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而兰花蕉属为云南的新记录属。  相似文献   

18.
亲本创新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及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海南甘蔗育种场自1953年建场起就开展甘蔗亲本创新和利用的研究,50多年来,在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和近缘属植物斑茅利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近年来使用的293份常用亲本中,220份为自育品种(品系),约占75%,其中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及其下属场选育的材料约占自育亲本材料的56%。海南甘蔗育种场通过"高贵化"育种途径,利用大茎野生种和当地割手密选育出导入新的野生种血缘的崖城73-226、崖城58-43、崖城58-47和崖城82-108等创新材料。至今,我国自育品种中至少有17个品种含有当地割手密的血缘,1个品种为大茎野生种的后代。在斑茅利用方面,海南甘蔗育种场于2001年获得了一批斑茅蔗BC1真杂种,并于2003年育成一批BC2后代。  相似文献   

19.
依据国际新的白粉菌分类系统,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与无性型个体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秦岭主要林区的白粉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共鉴定出白粉菌5族、9属、61种,并列出了白粉菌名录,涉及森林植物36科、72属、112种,其中1种为白粉菌的寄主新纪录。  相似文献   

20.
朱宏光  赵金龙  温远光  侯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68-17570,17584
[目的]为构建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优化测算模型。[方法]以尾叶按和巨尾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面积与几个叶形特征值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2个树种的叶形特征值存在一定差异,各自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长×叶宽、叶的长宽比、形状因子等均存在显著性相关,可以与叶面积构建回归模型。其中,利用尾叶桉和巨尾桉的叶长×叶宽值构建的2个叶面积测算模型效果最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际应用价值。[结论]该研究为这2个树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叶面积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