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太阳岛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利用综合指数法初步构建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对遥感影像及其他带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根据太阳岛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将太阳岛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3个层次: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为水域、天然草地、部分林地等自然景观;生态安全程度中等区域,主要为部分草地、片林和风景旅游区等半自然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区域,主要为部分未利用地、城镇居民点和耕地等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根据评价结果,对太阳岛相应区域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河流治理应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以河流再生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河流景观廊道建设,链接、凝聚城市发展,提前管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两岸产业格局,拓展河流景观廊道社会功能,恢复滨河区域自然与人文活力,是当前开放性空间规划的热点之一。杭埠河是三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主体,是连接三河镇和巢湖的重要河流。目前河流水污染严重,湿地文化和滨水游憩空间缺失,河流景观廊道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本文以链接功能为导向,提出增强河流生态稳定性、营造异质性景观和建设多样性文化等措施,恢复杭埠河景观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文化活力,以期在保护河流湿地生态健康的基础上,将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有效链接到巢湖风景区,有力推动三河古镇、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巢湖风景区旅游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并唤醒人们保护河流、管理河流、利用河流和亲近河流的行动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生态健康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河滩逐渐消失、自然流域缩小、河水水质污染、物种多样性降低等都是当今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对赵家渠现状问题的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河床自然化、面源污染控制、河流生境构建三条策略,运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使河流恢复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水环境、水景观、水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5.
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分析对衡量区域生态安全,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与维护流域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仁怀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和GeoDa软件平台,采用生态风险评估模型,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仁怀市景观格局分布特征,评估了景观生态风险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林地和耕地是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占比90%以上,各景观类型空间分异明显;(2)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建设用地、耕地和水体景观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等级;(3)景观生态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Moran’s I值为0.45,“高-高”景观生态风险聚集区沿水体景观和建筑用地景观呈条带状分布格局。该研究结果可为仁怀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和酱香酒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空间布局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海英  郭丽红  马燕飞  谢远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65-6866,7040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青海湖北岸为研究区域,对2006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图进行了解译,得到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同时将研究区景观划分为13种类型。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空间构型指数、景观缀块特征指数等7项景观生态指标,应用FRAGSTATS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类型为高山草甸,占总面积的30.91%,其次为干旱草原和湖泊,3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7.48%;研究区湖泊具有最小的景观形状指数(LSI为2.65),说明其形状较其他景观类型规则;研究区的景观特征是以高寒草甸、湖泊和干旱草原为景观基地,河流为廊道的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大柳塔矿区人居环境,整合矿区景观破碎度,打造景观、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生态型矿区,针对矿区开发现状和诸多环境威胁,提出"斑块—廊道—基质"景观体系,对矿区进行空间功能分区。大柳塔矿区的发展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神木是大柳塔矿区景观生态规划的近期规划,安全性、生态性、景观性是矿区的远期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对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入手,筛选12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莱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及整体景观变化;并采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两大指标进行景观生态安全分析,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分析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趋势.结果表明:莱州市受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干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在2009—2018年间发生了一定变化,耕地、园地和林地的生态安全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田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04-10606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由城市化带来的城乡素观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突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退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景观格局混乱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新旧景观不协调造成乡土特色消失,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及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景观生态问题强调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生态功能下降、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减少造成景观破碎度增加、城市布局缺乏规划引发空间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的解决应注重景观生态规划、调整布局,以整体性原则协调区域综合发展,有效协调各种矛盾,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开展生态网络建设;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应着重于合理规划景观结构比例,建立合理的景现格局,并有效地建设城市绿地,调控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申亮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6-18037,18040
景观生态格局模式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景观生态格局的研究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方法去建立整体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它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可应用于分析城市的景观生态基本特征、城市的景观安全格局现状,规划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指数静态分析法分析了西安的生态环境及景观生态格局构成,归纳出西安市生态基质、廊道和斑块的分布及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基质形态破碎化、廊道人工化、建成区内斑块分散化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西安市生态格局研究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蒋庭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62-20665
城市绿化景观建设是通过绿化手段,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改造、利用和美化,构建一个生态功能齐全、景色优美、适合人类栖居之地。从这一观点出发,对陕西省96个县(市、区)的城市绿化景观类型分区进行探讨,分区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数学方法定量,结合传统的经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各地的气象、土壤、地貌、财政收入等因素中选择12个因子组成绿化景观类型分区指标体系,结果将陕西省城市绿化景观类型划分为3个一级区6,个二级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城市绿化景观类型区划分是可行的,进而为陕西省今后的城市绿化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小江流域生态恢复和景观生态合理规划设计,运用RS和GIS技术,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地震灾后北川县苏保河小流域景观格局和破碎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地和农田是苏保河小流域的5种主要景观类型,其面积和周长之和分别占全流域的84.51%和73.98%;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顺序与周长大小顺序基本一致,但其各个景观要素内各斑块周长和面积分布极不均匀,尤其以阔叶林、道路和沟道最为明显;经受过自然灾害或受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景观破碎度明显高于植被覆盖区域景观;不同景观斑块形状不一,道路和沟道的形状最不规则,而光板岩形状最接近正方形。  相似文献   

13.
刘维东  陈其兵  王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601-8604
城中山地森林是丘陵地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山地建设森林景观可有效改善城市风貌和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分析丘陵地区城镇山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应从优化景观格局、空间分异和模拟自然3个方面来建设森林景观,并以四川省三台县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为例,对城区山地森林景观建设进行探讨。剖析了其设计理念与构思,在详细调查植被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总体规划布局,提出山地森林景观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婺源县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与景观美学质量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江西婺源县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材料为主要信息源,以Maplnfo6.5作为空间处理工具,对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与美学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为阔叶林景观,又有多种景观类型分散在其内,构成分散的斑块景观结构类型;其基本构型以较大斑块为主,景观丰富度、多样性、林龄均匀度较高.破碎度、优势度较低,景观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组合及景观形状的适量有序化而不太规整。这些结构特征不仅对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作用,也为该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美学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城乡过渡景观的分析和对登封生态田园城市的建设要求,对Y060生态廊道提出田园文化景观的设计理念,通过新建景观、改造景观、提升景观3种景观打造方式,完成逐村逐段的设计。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花坛、模纹等)打造生态修复景观,以大地田园景观为主要对象,打造农田景观带和以原有杨树林及补植乔木为茂密森林景观的森林景观带。3个景观区域互相联系而又逐步演化,体现了不同景观的和谐过渡以及从人文到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6.
为给太行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太行山前南峪旅游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结果显示:前南峪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和板栗林为主,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2.24%,并且处在山坡的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斑块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处在山坡中下坡位,均匀度大小相似,增强了整体景观的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前南峪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前南峪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干旱区山区森林景观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分布特性,景观中特征的不同梯度分布,制约着景观的各种生态过程.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引入到森林资源定量分析及科学评价,可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评价工具.[方法]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土地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景观指数法,通过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天山北坡沙湾林场7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海拔、坡度、坡向等.[结果]沙湾林场景观类型丰富度较低,且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来看,以未利用地面积最大,为林场森林景观的基质;针叶林景观、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景观是沙湾林场的主要森林景观类型,是沙湾林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面积分别占13.95;、8.71;;并且受地形因子影响,各类型景观分布很不均匀.[结论]景观生态学可以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土地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为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提供有效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论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艳  任黎秀  涂玮  谢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03-504,507
对鄱阳湖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和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鄱阳湖区景观特点将其分为7种景观类型,进一步说明自然景观要素在湖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中占据的重要地位.结合鄱阳湖区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认为充分发挥鄱阳湖区高品位的淡水湿地资源优势,开展高级别、专业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是解决湖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冲突,推动湖区经济结构进步,实现湖区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选用坡度、坡向、植被盖度、裸岩率和农田分布特点5个主要指标划分小陇山林区天然林生态脆弱性等级,基于林种分布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强弱,运用AHP结构层次分析法确定小陇山天然林林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小陇山天然林分布地段生态脆弱性强,现有林种一般脆弱(一级)等级面积占天然林总面积的5.12%,比较脆弱(二级)占24.62%,非常脆弱(三级)占43.35%,极端脆弱(四级)占26.90%;优化调整结果确定了小陇山天然林适宜发展的林种结构为水源涵养林49.10%、水土保持林14.65%、自然保护林18.60%、风景林8.66%、商品林8.99%;对各林种在生态脆弱等级中的分布结构做出科学规划,即降低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各等级中所占面积比例,提高商品林、自然保护林和风景林的分布比例,其目的为该地区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