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度开发金枪鱼加工副产物,充分利用金枪鱼油所含营养成分,以壳聚糖为壁材,金枪鱼油为芯材,分别采用喷雾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制得微胶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喷干鱼油微胶囊和冻干鱼油微胶囊的包埋率分别为77.26%、63.86%,但后者对鱼油脂肪酸保护更好;前者挥发性成分共有43种,其中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占33.01%;而后者的挥发性成分仅有24种,以酯类为主,占52.29%,且没有检测到典型的腥味物质,这可能是由于冻干过程温度较低,抑制了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更能掩盖鱼油不良风味。贮藏试验显示,两种鱼油微胶囊与鱼油相比,过氧化值的增长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贮存7d后,两种胶囊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保留率分别为82.22%和85.25%,两种制备方法对DHA和EPA保留率的影响不大(P>0.05)。研究表明,两种鱼油微胶囊制备方法对延缓鱼油氧化和掩蔽不良风味有一定作用,对制备鱼油微胶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鱿鱼肝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鱿鱼肝油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为主要壁材,以壁材比例、乳液浓度、油脂添加量、喷雾进风温度等为单因素进行微胶囊化工艺研究,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鱿鱼肝油微胶囊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微胶囊包埋率为响应值,壁材比例、乳液浓度及进风温度为响应因子,建立回归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预测鱿鱼肝油微胶囊化效果;并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壁材比例(HI-CAP100∶环糊精)92∶23,乳液浓度21%,喷雾进风温度171℃,微胶囊包埋率为94.09%。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品质较好的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黄油微胶囊,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β-环糊精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制备紫海胆黄油微胶囊,以乳化液稳定性及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紫海胆黄油微胶囊的壁材比例、乳化液浓度及油脂添加量对微胶囊的影响。以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为基础,采用正交实验得出紫海胆黄油微胶囊化的最优制备工艺,并检测其理化性质和卫生指标。结果显示,最优制备工艺为:壁材比例为4∶2(HI-CAP100∶β-环糊精),乳化液质量浓度为17%,油脂添加量为15%。经过分散机乳化30 min,利用料理机均质5 min,在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进样速度500 mL/h下进行喷雾干燥时,得到的包埋率和乳化液稳定性分别为95.7%和96.8%,紫海胆黄油微胶囊的水分含量为2.82%,溶解度为71.94%,自流角为22.05°,菌落总数为480 CFU/g,大肠菌群数30 MPN/100 g,霉菌和酵母10 CFU/g,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皆未检出。紫海胆黄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及安全卫生指标皆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4.
喷雾干燥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包埋率的微胶囊化罗非鱼油的壁材组成及喷雾干燥参数进行了研究。以罗非鱼油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不同类别的壁材进行了筛选,得到适宜的壁材,并优化了壁材配比及喷雾干燥参数。结果表明,罗非鱼油微胶囊适宜的壁材为明胶、蔗糖及黄原胶,组成比例经优化后为明胶4.5%,蔗糖13.2%,黄原胶0.3%,鱼油7.0%;喷雾干燥参数为进风温度115℃,出风温度75%,喷雾压力100kPa。得到的罗非鱼油微胶囊经加速氧化15d后POV值仅为对照的1/2,抗氧化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用复凝聚法制备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囊壁、以焦酚为囊芯的缓释微囊,研究微囊形态、色泽及包埋率等指标来探究囊壁配比、囊芯浓度(1、2、3、4、5 mg/mL)和DMSO含量(17%、29%、38%、44%、50%)对焦酚缓释微囊制备的影响,以优化焦酚缓释微囊制备工艺。结果显示,壳聚糖与海藻酸钠复凝聚反应最佳含量比例为1:2;囊芯浓度为3 mg/mL焦酚缓释微囊呈球形,大小均匀,包埋率为51.56%,当助溶剂DMSO含量为17%时,包埋率达到93.35%,微囊大小均匀呈球形,色泽晶莹透亮。  相似文献   

6.
为减缓虾青素的氧化速度,提高虾青素的储藏稳定性,以麦芽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虾青素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麦芽糊精与HP-β-CD壁材质量比为1∶3、虾青素添加质量分数为4.76%、聚山梨酯-80添加质量分数为0.87%、固形物浓度为0.20 g/ml时,虾青素微胶囊包埋率为98.77%。制备的虾青素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11±0.11)%,溶解度为(94.32±0.08)%,休止角为(34.16±0.24)°。稳定性实验表明,与未微胶囊化的虾青素晶体相比,虾青素微胶囊在高温条件、自然光条件与有氧条件下,虾青素的保留率分别由28.72%、45.27%与20.76%提高到了78.32%、84.88%和74.97%。可见微胶囊化可明显改善虾青素溶解性和稳定性,为虾青素微胶囊化产品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鱼油微胶囊产品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分类阐述了近年来用于制备鱼油微胶囊的各种壁材及其特性和应用,以及发展方向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鱼鳞为原料,经低温酶解提取鱼鳞Ⅰ型胶原,将鱼鳞Ⅰ型胶原与壳聚糖进行混合交联,冻干后制成胶原-壳聚糖止血海绵。以止血海绵的密度、吸水倍数、保水率、透气率和止血时间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佳的制备工艺:胶原与壳聚糖配比7∶3、制备液总浓度1.4%、交联剂添加量0.015%。在该最佳工艺下制备的止血海绵密度为22.95mg/cm3、吸水倍数为45.34、保水率为55.83%、透气率为46.36%、止血时间为68.0s,呈蜂窝状多孔结构,具有优良的持水性和透气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壳聚糖、明胶为载体材料,乳化交联法制备卡托普利/壳聚糖明胶网络多聚物缓释微球(Cap/CGNPMs), 以部分因子设计试验优化微球的制备处方和工艺。结果表明,壳聚糖分子量(700000 Da)、药物与载体材料投料比(1∶4)、交联剂组成(甲醛+三聚磷酸钠)、交联度(1∶0 .75)、添加0 75%微晶纤维素为制备Cap/CGNPMs 的较理想条件。按较理想处方和工艺制得的Cap/CGN PMs粒径分布范围为220~280μm,包封率46. 23±4 .51%,载药量9. 95±0 .77% , 方法重现性好,体外释药试验证明,Cap/CGNPMs具有良好的缓释延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别以壳聚糖浓度、乳化剂用量和三聚磷酸钠用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指标进行分析,制备壳聚糖?柑橘精油微胶囊。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SDS-PAGE电泳、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和菌落总数(TVC)为指标分析壳聚糖?柑橘精油微胶囊在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4℃贮藏过程中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壳聚糖?柑橘精油微胶囊处理组可以明显抑制TVB-N值、TBA值和TVC值增长(P<0.05);SDS-PAGE图谱也显示实验组的肌球蛋白重链分解更慢。说明在4℃冷藏条件下,壳聚糖?柑橘精油微胶囊能够有效地抑制蛋白质的变性、脂肪的酸败和微生物的增长,从而延缓凡纳滨对虾腐败变质,延长凡纳滨对虾货架期3~4 d。  相似文献   

11.
以福尔马林灭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腹水病及抖抖病并发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CL99920菌株为芯材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乳化法制备嗜水气单胞菌微胶囊口服疫苗.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海藻酸钠浓度、乳化时间、搅拌速度和菌胶比例对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黄芪多糖微胶囊制备及对刺参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芪多糖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得微胶囊的载药量为108mg/g;包埋率为85.7%。以初始体重为30.00±1.0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连续35d的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空白微胶囊和1%、3%和5%黄芪多糖微胶囊(实验组1~4);饲喂实验结束后,通过注射刺参腐皮综合征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进行刺参攻毒实验。攻毒后14d内,实验组3和实验组4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3.33%和12.2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为40.00%、37.78%和32.22%)(P<0.05);实验组3和实验组4的累计发病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实验组2累计发病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对照组与实验组1、实验组1与实验组2之间累计发病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添加3%和5%黄芪多糖微胶囊可以提高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对刺参的免疫保护率可分别达到66.67%和69.44%。  相似文献   

13.
采用离子交联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强力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冻干粉,并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处方与工艺,用透射电镜观测其形态,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分布和电位,并考察其热、光和高湿稳定性.结果显示,按壳聚糖浓度为2.5 mg/mL、三聚磷酸钠浓度为1.2 mg/mL、强力霉素用量为8.0mg、pH值为5....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免疫防控方法,以原核表达SIP(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蛋白为芯材,天然多糖为壁材,制备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聚丙烯酸树脂Ⅱ微胶囊口服疫苗,SIP口服疫苗微胶囊颗粒平均直径约826.5μm,包封率为72.02%,载药量最高达6.11%。微胶囊包裹的SIP蛋白在5种缓冲液中释放效果:p H 6.80p H 7.20p H 9.18p H4.68p H 2.00。体外实验证实微胶囊颗粒在模拟胃酸环境中蛋白释放量极小,数值为395.5μg;而在模拟肠液中,释放量最高达5426.0μg,其中240 min释放量为4911.1μg,释放度达90.51%,说明微胶囊能避免胃酸的破坏且肠溶性好。SIP微胶囊口服疫苗以投喂的方式免疫"新吉富"罗非鱼,分别以每克罗非鱼体质量免疫5和10μg SIP蛋白的剂量分组测试,4次免疫过程中,5μg免疫剂量组特异性血清效价为100–1~400–1,10μg免疫剂量组特异性血清效价为200–1~1600–1。4次免疫后,攻毒实验表明,5和10μg的免疫剂量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44.45%和66.67%。研究表明,微胶囊口服疫苗免疫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方便、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玲  杨丽 《河南水产》2011,(1):21-22
微胶囊技术是当今一项用途广泛且发展非常迅速的新技术,它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壁材),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核心物质(芯材)包覆成直径为1~5000μm之间,一般在5~400μm大小的半透性或密封的微胶囊内。微胶囊具有保护被包覆的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屏蔽味道、颜色和气味,降低毒性,改变物质的性质,延长挥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明胶包埋交联法、壳聚糖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海洋芽孢杆菌酯酶ETM-b,并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效果最好,壳聚糖2%、戊二醛浓度1%、小球与酶液4∶3(g/ml)时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最高,达到66%。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使用10次,相对活性保留70%,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固定化酶在非水介质中具有转化α-乙酸萘酯(α-Naphthyl acetate)的能力,在异辛烷、正辛烷、正己烷中活性表现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三文鱼皮的利用率,实现其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三文鱼(Salmo salar)加工后丢弃的鱼皮为材料,分别利用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提取鱼油,经筛选,以提油率为指标确定木瓜蛋白酶为最佳水解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提油工艺条件,参照SC/T 3502—2016中规定的指标对所提取鱼油的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加酶量为8 000 U/g(以原料计)、p H 7. 0、65℃条件下酶解4 h,提油率可达88. 03%。提取的粗鱼油中过氧化值为7. 85 meq/kg、酸价为12. 49 mg/g、碘价为162. 55 g/100 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 5%、杂质含量为0. 5%,达到二级粗鱼油标准。本研究可为三文鱼皮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甲壳素、壳聚糖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虾壳为原料探讨了甲壳素、壳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试验中利用稀氢氧化钠溶液除去虾壳中的粗蛋白质,稀盐酸溶液除去虾壳中的灰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制备甲壳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用5.0%氢氧化钠溶液脱粗蛋白质,处理时间5h,然后用5.0%盐酸溶液脱灰分,处理时间3h,循环处理直至加酸无气泡产生,甲壳素得率为6.0%,色泽白度为50.3,灰分为2.0%。通过正交试验探讨出甲壳素脱乙酰制备壳聚糖的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50%,温度90℃,时间12h,料液比1∶70。壳聚糖脱乙酰度(D.D%)为84.8%,粘度(浓度1%)为38.3mPa.s。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渔用口服微球疫苗制备工艺,实验以海藻酸钠及爱德华菌灭活疫苗为原材料,采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爱德华菌口服微球疫苗。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海藻酸钠浓度、水油相比例、乳化剂浓度以及乳化时间对微球疫苗包封效率的影响,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采用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优化爱德华菌海藻酸钠微球疫苗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3.5%,水油相比例2.4∶7.6,乳化剂浓度5.4%,乳化时间13 min。研究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爱德华菌口服微球疫苗成球性好,粒径分布均匀,粒径(8.88±1.26)μm,跨距0.38,包封效率96.37%,具有较好抗酸性、肠溶性以及高安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酶解法从黄鳍金枪鱼鱼头中提取鱼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蛋白酶酶解法从黄鳍金枪鱼加工的下脚料--鱼头中提取鱼油.以鱼油提取率为指标,选择合适的蛋白酶,研究了酶解工艺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提取鱼油的酶解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50℃,酶添加量1%,底物浓度1:1,酶解时间4h,酶解pH值8.在此条件下,粗鱼油的提取率为4.22%,理化指标达到了SC/T3502-2000的粗鱼油二级标准,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高达38.47%,其中DHA和EPA的含量分别为23.63%和4.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