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井冈山毛竹菱斑病病原菌进行了研究.从108块毛竹病斑组织中分离获得30株真菌,选择分离频率高的菌株为研究对象,结合ITS-rD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节菱孢属菌(Arthrinium sp.)、赤霉菌属(Gibberella zeae)和炭角菌属(Xylaria sp.)5个属.经过室内和田间有伤接种致病性测试证实,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节菱孢属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皆具有致病性,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最强,分离相对频率最高,初步推断其为井冈山毛竹主要致病菌类群.  相似文献   

2.
从西南桦幼苗猝倒病的病苗中分离获得频率最高的猝倒病病原菌,通过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对引起西南桦幼苗猝倒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PCR技术扩增病菌rDNA-ITS基因,获得一长度为560~634 bp的DNA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序列的同源性均达到了99%;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率高达100%。综合两种方法鉴定结果,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是该地区西南桦苗木猝倒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张建林  李月  叶蔚 《绿色大世界》2012,(1):97-97,103
指出了合欢枯萎病是由镰刀茵属的尖孢镰刀菌的一个变型引起的,其系统侵染全株感病,具有极强的致病性。结合近年来的生产经验就合欢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阐述,为供苗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毛竹菱斑病的5种病原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福美双和农抗120对该病的病原菌无明显抑制效果,多菌灵和甲基立枯灵对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噁霉灵对链格孢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在洞庭湖区成年杨树林中的重要病害——欧美杨枯萎病的危害状况、症状特征和侵染途径。经对不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确认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同时分离到一种细菌,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黄单胞菌基本一致,但其致病性尚待进一步证实。进行药剂抑菌试验表明,40%灭病威200~600倍液和50%多菌灵200~400倍液对此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杂交竹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几年在广西高峰林场、三门江林场、柳州市的鹧鸪江园艺场等地发现的新病害。经多次分离培养获得镰刀菌Fusarium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证明病菌对杂交竹有很强的致病力,并能引起与自然发病一致的症状,是杂交竹枯萎病的主要病原菌。枯萎灵、萎立等12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的枯萎灵WP、40%萎立WP、40%的托福灵WP、70%根腐灵SP对该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力。  相似文献   

8.
撑×绿杂交竹枯萎病侵染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撑X绿杂交竹枯萎病是近年在广西发现的新病害,该病害传染迅速,可造成竹林成片枯死.通过对自然感病的植株组织分离培养并纯化菌落,获得镰刀菌属真菌的纯培养,以该菌株进行病害的田间人工诱发试验,无论是菌株营养体菌丝或繁殖体孢子,在无伤或有伤的情况下,笋期均可从幼嫩组织侵入,并能引起与自然相一致的症状病菌;经过对一年生病竹病变组织的分离培养试验和病竹周围表土内越冬病菌的分离培养试验,越冬后的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均能存活,可成为来年病害发生的初次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榉树枯萎病是近几年在句容茅山地区发生严重的一种新病害,每年榉树的生产都因此病害而损失巨大。以筛选防治榉树枯萎病的有效药剂为目的,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对比了7种杀菌剂针对榉树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分别设置的不同浓度的7种杀菌剂对榉树枯萎病病原菌的生长均存在抑制,多菌灵对病原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抑制作用最强,致死中浓度CEC50为0.9547mg/L,建议在田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时应选用多菌灵。  相似文献   

10.
对西双版纳香荚兰种植园香荚兰根腐病组织和蔓、叶感病组织分离到的139个镰刀菌菌株进行系统观察鉴定,结果根部120个分离菌株中,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占82.5%,腐皮镰孢F.Solani占13.3%,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占3.3%,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F.equisetiVarCompactum占0.8%。蔓、叶19个分离菌中F.oxysporum占89.4%,F.Solani占5.3%,F.equiseti占5.3%。尖孢镰刀菌是为害香荚兰的优势种;木贼镰刀菌、木贼镰刀菌紧密变种、串珠镰刀菌侵染香荚兰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撑×绿杂交竹梢枯病调查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标准地设置调查了杂交竹梢枯病发生情况及病害分布情况。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多发生在新生杂交竹上,病害在林间可表现出3种症状,枯枝型,梢枯型,株枯型,并以株枯型为主。该病害在寄主上的特征性病状为在竹梢的某一节或某一枝条的节权处出现褐色病斑,向上延伸成舌形或向上下同时扩展成菱形,颜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严重发病竹林,竹冠赤色,远看似火烧,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达100%和95.2。感病植株的空间分布型显示,10块标准地的C〉1,I〉0、M^*/M〉1、Ca〉0和K〉0,因此,杂交竹梢枯病病株在田间属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杂交竹枯梢病菌的室内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防治杂交竹枯梢病的有效药剂,以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率法测定和比较了12种常用杀菌剂对杂交竹枯梢病菌竹长喙壳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TZ01菌株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炭疽福关这4种杀菌剂对TZ01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极显著的抑制TZ01的菌丝生长,其EGn分别是1.265,3、567,4.569,26.450mg/L。另外筛选出的药剂对TZ01孢子的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EGn浓度下这4种药剂对TZ01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59.5%,67.9%,54.8%,47.8%。综合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两方面评定,认为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因为甲基托布津易引起病菌的抗药性因而在田间试验和推广应用时可与其它筛选出的3种杀菌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06年发生大片桉树枯萎死亡,文章对此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病原菌鉴定等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尖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这是在广东省对桉树枯萎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油桐抗枯萎病株系的选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5.
树木褐根病是由有害木层孔菌 (Phellinus noxius) 引起的一类土壤传染性根部病害,为了实施对 这类病害的生物防治,结合唯一氮源 1- 氨基环丙烷 -1- 羧酸(ACC)为底物和平板对峙法,从澳门松山市 政公园健康树木的根际分离得到 1 株对有害木层孔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 1583。采用一对细菌通用 引物 PCR 扩增获得菌株 1583 的 16S rDNA 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为 1 496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 1583 与 Burkholderia seminalis 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结果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拮抗 性研究表明,菌株 1583 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黑松叶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白蝴蝶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sp.) 和美人蕉瘟病病原菌(Pyricularia cannaecola hashioka)等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尤雯  张波  朱丽梅  徐敏 《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37-40,45
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间,对银杏叶枯病的发生以及银杏叶枯病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杏叶枯病在南京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从5月开始发生(平均病情指数为7.28),7,8月病害达高发期(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24.15,41.57),10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此时大量病树叶片枯黄脱落,平均病情指数达到62.35;对采集的银杏叶枯病病叶进行标本镜检,并参考相关的资料,认为叶枯病病原或致病因素包括真菌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环境因素,而真菌性病原包括链格孢菌、镰刀菌、盘多毛孢菌、盘圆孢和叶点霉菌;另有部分患病植株叶片,未发现和分离出相关病原。推测可能是由环境因素或营养条件所造成的非侵染性病害,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油桐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守常  肖育贵 《林业科学》1989,25(2):113-119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研究表明,致病菌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将该菌与国内供试8个腐皮镰孢专化型菌株比较可看出,菌落生长较快,大型分生孢子短而粗,是一种短粗类型。其次,人工接种试验得知,此菌不侵染6科7属7种供试的专化型寄主植物;又经8个专化型菌株接种油桐试验,也不发生侵染关系。此菌仅侵害大戟科油桐属的油桐,是一种专化性病菌。再次,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此菌与供试菌株的脂酶同工酶的谱带特征和相对迁移率均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将油桐根腐病鉴定为腐皮镰孢一新的专化型,命名为油桐腐皮镰抱(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sp.aleuritidis Chen et Xiao f.sp.nov.)  相似文献   

18.
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桉树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5.5,光照对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5℃。糖源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作用。杀菌剂毒力测定显示根腐灵、宝宁对菌丝生长抑制较强,克露和宝宁对孢子发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