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葛根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同时也暴露出葛根品种退化、单一等问题。杂交育种是选育葛根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受南方气候、种植条件等的限制,得到的葛根实生种子小、数量少、质量差、发芽率低,不利于葛根杂交育种工作开展。因此,笔者进行了多次葛根实生种子培育试验,包括种植地选择、整地、种子预处理与催芽、袋装假植培育、苗期管理、大田移栽等方面,为葛根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温度及基质对木薯种子进行催芽试验,探寻木薯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温度及基质,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0~35℃时,能显著提高木薯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并使发芽时间缩短。温度为20℃不利于木薯种子发芽。在相同温度下以细沙作为基质处理发芽率与黄土+珍珠岩为基质处理达差异显著水平。综合考虑各指标认为,35℃细沙培育为木薯种子最适发芽条件。  相似文献   

3.
有机种子是专门为从事有机栽培的农场或客户生产的、完全不采用化学处理(NCT)的农作物种子。近年来,有机栽培在欧洲各国发展很快。有机种子的生产与常规种子生产有一定差别。生产有机种子,不仅要关注种子生产的有机化,还必须注意育种的有机化。育种有机化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选择杂交用的育种亲本。要求在有机栽培条件下,选择对病虫害抗性很强、且产量较高的育种材料作为亲本材料。第二阶段,基于有机栽培建立一个特别的杂交育种程序,要求杂交种子在大田种植要有强大的根系、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及与恶性杂草竞争能力。种子生产有机化,…  相似文献   

4.
生产棉花种子的目的不同,授粉方式也有所异。在大田生产上是自然传粉的。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工作中,则采用自交生产纯度高的亲本材料。棉花良种繁育工作上,五十年代曾进行辅助授粉的研究。季道藩(1957)报道辅助授粉的效果因年分、品种和授粉方式而不同。曲健木、华兴鼐曾用指示性状品种不去雄辅助授海岛棉花粉配制海  相似文献   

5.
杂交育种是棉花育种的热门课题。由于杂交种在高产、多抗、早熟性等方面的优势,种子杂交化是种子生产发展的趋势之一,许多地区杂交种已在种子领域占居了统治地位。如美国玉米95%为杂交种,加州马铃薯工业也基本上是杂交马铃薯的天下。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将小麦种子划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其中,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一般都作繁殖材料,而原种既可作为繁育材料,也常用于大田生产;良种则主要用于大田生产,国际上一般称为登记种子或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7.
黄鹂  朱钜勇 《种子世界》2004,(10):33-34
低温贮藏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种子金A、特A、枝A,在大田生长过程中,其叶龄数比新种子的减少;幼穗分化比新种子提前;播始历期比新种子缩短。用低温贮藏的不育系种子大田制种,应合理确定播差期。  相似文献   

8.
杂交育种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能快速整合多品种的优良性状。杂交育种依然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育种方法。目前,中国一串红种子还需大量进口,引种后部分品种对国内气候的不适应,因此选育适宜国内气候特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串红新品种已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分析并研究了一串红开花习性、柱头最佳授粉期、最佳授粉时间、正反交杂交组合4个因素对一串红杂交结实率的影响,以期为一串红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
刘治  刘子凡  黄洁  魏云霞 《种子》2018,(3):28-31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木薯叶片及根际土水浸液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1)3种浓度木薯根际土水浸液对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综合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明显,当浓度为10mg/mL时,花生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之间达到显著水平,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与对照达到极显著水平,当浓度为20mg/mL时,花生种子的芽长和根长显著高于对照。2)3种浓度木薯叶片水浸液对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和根长均起到抑制作用,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3)叶片水浸液和根际土水浸液处理对5个花生发芽指标平均效应的影响,以活力指数的平均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0.
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综述了学术界关于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国家政策扶持及课题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当前学术界主要从木薯的起源和利用、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现状、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化效益、模式等方面研究,尤其在产业化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很深入,为学术界关于木薯生物燃料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产业的核算体系、利益相关者、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相关学术界在日后的研究和探索中应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方面的研究,为木薯产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从而推动木薯生物燃料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