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油17是利用甘蓝型双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咸黄A和双低恢复系1521C杂交选育而成的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于2010 ~2011年通过陕西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0年陕油17平均产油量1 048.8 kg/hm2,对照秦优7号平均产油量972 kg/hm2,比对照增产7.9%;2011年平均产油量1 222.95 kg/hm2,比对照增产3.9%;2年平均产油量1 135.95 kg/hm2,比对照增产5.7%.2010年陕油17平均产量2 674.5 kg/hm2,比对照增产3.3%;2011年平均产量2 947.5 kg/hm2,比对照增产4.9%.2年平均单产2 823 kg/hm2,比对照增产4.2%.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63.5 kg/hm2,比对照增产3.7%.该品种产油量高,品质优,稳产性好,芥酸含量0.00%,硫苷含量25.03μmol/g,含油量45.10%,2012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种子》2018,(12)
为选育适应性好、优质丰产的杂交油菜新品种,以双低质不育系南A 6为母本、双低恢复系83R为父本,成功配制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渝南油683。该品种在2012—2014年国家长江上游区域试验21个试点中20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2年平均产量3 063.6kg/hm2,比对照南油12增产12.45%,产油量1 308kg/hm2,比对照增产14.49%,居试验第一位。芥酸含量平均为0.1%,硫甙含量平均为20.76μmol/g(饼),含油量42.68%。2015年3月参加国家长江上游区域试验并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4003)。适宜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汉中、安康冬油菜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一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组合母本为MICMS不育系宁A6,父本为恢复系宁R1,1991年育成,1996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宁杂一号在1994-1996两个年度江苏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15个点次平均667m2186.10kg,与对照1秦油二号平产,比对照2荣选增产19.93%,增产极显著,比涪优一号增产5.56%,比皖油九号增产10.56%,比华杂三号增产10.61%,增产均达极显著.在1995-1996年度生产试验中,全省4个试点平均667m2192.98kg,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3.33%.在1997-1998年度黄淮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第一位,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4%,增产达显著水平;在1997-1998年度长江下游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宁杂一号具有200kg产量水平,250kg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强优势杂交油菜油研924系贵州省油菜所选育,于2011-2013年度参加全国冬油菜品种长江中游组区域试验,在长江中游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9.73kg/667m2和84.29kg/667m2,比同组品种平均产量和产油量(ck1)(下同)分别增产5.22%和13.4%,比中油杂2号(ck2)(下同)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产10.06%和23.68%。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63%,生产试验含油量达49.21%;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20.27μmol/g·饼。国家区试汇总资料总体评价为产油量高,丰产性好,品质达双低标准,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好,熟期适中。  相似文献   

5.
川油22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交新品种,不育系为JA 4,保持系为JB 4,恢复系为JR 18.川油22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好,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1999~2001年度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16试点平均产量2 425.5 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7.37%(极显著).在2000~2001年度组织五点(成都、绵竹、大竹、峨嵋和宜宾)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361 kg/hm2,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9.0%(极显著).种子含油率(干基)41.37%,比对照蓉油4号高4.91个百分点.中抗病毒病和菌核病.2002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杂交油菜杂双1号的选育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双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茵核病、抗病毒病.在两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6.6 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1.4%.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1号产量2 131.5 kg/hm2,比对照华杂4号增产0.71%.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8.55μmol/g(饼),含油量40.46%.规模化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杂双1号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卓油058是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甘蓝型油菜双低核不育系U33A与恢复系X6-1组配而成的双低高油杂交油菜新品种。国家长江下游区试2年17个试点油菜籽产量12增5减、增产点率70.6%,产油量14增3减、增产点率82.4%;2年平均单产油菜籽176.9kg/667m~2、产油量79.0kg/667m~2,分别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8%、5.5%。2012~2013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油菜籽198.6kg/667m~2、产油量90.2kg/667m~2,分别比秦优10号增产2.4%、4.9%。  相似文献   

8.
国丰油1号是用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系6A与黄籽双低高油恢复系41R组配而成的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在安徽省区试中,2012—2013年度平均产量194.37kg/667m2,较对照皖油14增产0.80%(不显著);2013—2014年度区试平均产量188.94kg/667m2,较对照皖油14增产4.38%(显著)。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7.78kg/667m2,比对照皖油14增产6.76%。种子芥酸平均含量0.05%,硫甙平均含量18.66μmol/g(饼),含油率平均47.09%。  相似文献   

9.
宝油87是以甘蓝型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 02 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YD 41 R为父本配制的高油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1-2],于2010年选送参加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在2010—2012年2年江西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132.18 kg·(667 m^2)^-1,比中油杂2号(对照)增产5.08%;2年平均产油量62.59 kg·(667 m^2)^-1,比中油杂2号(对照)增产24.85%[3]。平均含油量为45.66%,在该组试验中排名第一位;2年平均芥酸含量为0.88%;平均硫甙含量为23.34μmol·g^-1(饼)。于2013年1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双油杂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半冬性隐性核不育甘蓝型油菜两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在2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731.2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8.58%。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杂1号平均单产2489.1kg/hm2,比对照杂交种杂98009增产3.93%。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8.85μmol/g饼,含油量40.96%,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中国种业》2019,(5):89-90
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母本为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为双低品系11-3034,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的优点,适宜机械化种植。2015-2016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682.6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2016-2017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259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3.64μmol/g,含油率46.04%。瑞油501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侯燕  侯剑  侯国佐  李风华 《种子》2019,(10):110-115,F0004
杂交油菜品种油研998是以隐性全不育系Q02A为母本,J24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油菜品种,其中Q02A又是以纯合不育系C02A为母本,临保系L01B为父本配制的隐性全不育材料。品种在贵州省2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0.9kg·(667m^2)^-1和72.74kg·(667m^2)^-1,2年产量均列全组第一位,比同组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产6.8%和7.37%,比油研50分别增产0.94%和5.31%;生产试验比同组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产5.01%和10.46%,比油研50产油量增加8.31%。含油率为43.92%,比对照油研50平均含油量高2.76%,比同组参试品种平均含油量高2.8%,芥酸含量0.5%,硫甙含量27.25μmol·g^-1,种子蛋白含量26.25%,油分蛋白总量70.17%。生育期203d,比油研50早熟1.3d。  相似文献   

13.
采用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同步进行的方法,研究了油菜新品种青油21号在门源地区种植表现,该品种表现生育期适中、经济性状优良、抗逆性较强、增产显著等优势特性,小区试验中平均产量2474kg/hm~2,比对照品种浩油11号增产24.4%;大田示范中平均产量2110kg/hm~2,比对照品种浩油11号增产18.2%,在门源高海拔地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甘功勋  林树春  李其义 《种子》2005,24(1):87-87,92
用隐性核不育系203A与优质油菜贵7-4-8组配的"贵杂21-1",在2000~2001年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173.11 kg,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3.11%.2001~2002年度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60.06 kg,比对照增产9.52%,两年平均单产166.58 kg,比对照增产11.32%,2002~2003年度参加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18.6 kg,比对照增产31.92%,最高单产184.5 kg,比对照增产46.8%,统一抽样进行品质测定,芥酸含量0.66%,硫甙含量28.69 μmol/g*饼,含油量40.98%.2003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贵杂五号"."贵杂五号"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性较好,熟期适中,适于贵州油菜产区及相应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王永生 《中国种业》2013,(11):60-60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冠油杂812(原区试代号:H812)是不育系9511A为父本、恢复系3219R为母本,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的中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2010-2011 年在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冠油杂812在2a 12点(次)中,相比对照有9个点增产,3点减产, 增产幅度1.93%~10.11%。2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506.2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10.08%。其中2010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082.6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8.18%。2011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919.70/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2.08%。籽粒含油率45.66%、芥酸0.1%、硫苷7.28moL/g,芥酸和硫甙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海拔 2500 m 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7号是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选育,于2003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在2000-2002年连续2年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62kg/667m2,比对照油研7号增产9.64%;在2002-2003年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7.13%.  相似文献   

17.
《种子》2020,(8)
德孝油919(参试编号先油650)系四川正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外引不育系和自育恢复系组配的杂交油菜组合,属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生育期区试平均为210.1 d,株高215.07 cm,单株有效角果数373.17个,每角粒数16.33粒,千粒重3.58 g。芥酸含量为0.25%,硫苷含量31.93 μmol·g~(-1),含油量43.08%。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第1生长周期产量185.98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1.51%,比对照南油12增产9.03%;第2生长周期产量183.97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2.05%,比对照南油12增产13.07%。德孝油919两年平均产量为184.98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平均增产11.00%,比两年组平均产量增产1.8%;产油量两年平均为79.69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增产23.09%,比组平均产油量增产4.24%。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市场需求,解决作物茬口问题,选育出含油量高、广适性强、熟期适中的新品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仲衍种业联合选育,用自育的不育系蓉A 0068作母本,蓉C 2859作父本杂交配组而成的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14—2015年参加了四川省区试,2年17点次试验15点增产,平均产量2 781.75kg/hm2,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9.45%,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1 180.65kg/hm2,比对照增加20.51%;产量、品质、抗性达标。201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川审油2016004),定名旺成油8号。  相似文献   

19.
<正>盐两优2218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盐221S×盐恢888配组,于2007年育成,属两系杂交中籼稻组合。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301。1种植表现2009、2011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产量8 579kg/hm2,比对照Ⅱ优084增产4.6%,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489kg/hm2,比对照Ⅱ优084增产8.1%。2012年在黄花塘镇试种3 000m2,平均产量11 579kg/hm2,比对照Ⅱ优084增产10.5%。  相似文献   

20.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6-2007、2007-2008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846.5kg/hm2和7987.5 kg/hm2,分别较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在2008-2009年度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该品种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