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bndf-1的遗传鉴定及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菜矮秆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是解决目前油菜品种易倒伏问题并实现机械化操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甘蓝型油菜杂交选育后代中发现了一株高75 cm左右、株型紧凑、1次分枝明显增多的矮秆突变体,暂命名为bndf-1(Brassica napus L., dwarf-1)。该突变体与高秆常规种品系0003、0826的正反交F1株高小于中亲值而偏向矮秆亲本,相应F2分离群体高矮株分离比符合1:3的期望比值,表明bndf-1的矮秆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核基因控制。对正反交F1的产量性状分析表明,该矮秆资源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是世界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促进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研究的深入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研究基础,主要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方式、相关基因定位、分子标记开发及其育种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基础研究、杂种优势的应用及其杂交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种子》2020,(5)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明显增加,倒伏问题对实际收获产量产生较大影响。降低株高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小孢子培养辅助技术,通过系统选择育成了双低高油分甘蓝型油菜材料H 538 R,株高134 cm,含油量达到48.5,含油量+蛋白质总和为72.8,芥酸含量0.65%,硫甙含量25.3 μmol·g~(-1)(饼),该材料茎秆较硬、分枝较绵,性状稳定、一致性好,籽粒黄褐色。本文通过介绍H 538 R的选育过程及其特征特性,以期与同行进行育种思路和育种方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双低杂交种青油331青油331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双低春性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199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薹茎绿色,株高163~178cm,分枝部位高40cm左右……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高油605是浙江农业大学油菜育种课题组用695作母本,农林18(日本)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5月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过程1980年配制杂交组合695×农林18(日本),1989年从中选出优良甘蓝型株系605……  相似文献   

6.
荣华油6号是南通市种子管理站和陕西荣华杂交油菜种子有限公司以甘蓝型油菜不育系20A与恢复系C4R组配而成的早熟矮秆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油201104。其特征特性及栽培要求与南通市目前大面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高油酸油菜具有油酸含量高,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低的特点,长期食用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同时甘蓝型高油酸油菜适应性强,易于推广种植。然而,四川地区甘蓝型高油酸油菜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工作不够系统全面,甘蓝型高油酸油菜品种、食用油品牌严重缺乏。为加强甘蓝型高油酸油菜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其资源、育种和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四川省开展甘蓝型高油酸油菜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种业导刊》2014,(3):32-32
<正>中双9号是我国第一个聚合了双低、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质、高抗倒伏、抗菌核病和病毒病等8项重要优异性状于一体的油菜品种。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数据,中双9号连续9年成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常规油菜,并成为优异的育种亲本材料,被全国油菜育种单位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9.
水稻株高的遗传控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的重大成就,因此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备受重视。本文综述了水稻株高基因的遗传、定位、作用机理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稻株高基因在水稻育种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矮秆小粒为栽培稻中一种特殊形态类型,表现为植株矮壮、叶片宽短、穗子粗短、谷粒短小但着粒特密,株高和千粒重为半矮秆正常类型的一半左右,矮秆小粒与半矮秆的原品种的杂种F2只分离出矮秆小粒与半矮秆两种类型,且符合1∶3的比例,这说明矮秆小粒类型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效性状,或者说由于一对隐性基因的作用导致了矮秆小粒这种形态类型.矮秆小粒材料Tax与12份(非原品种)半矮秆杂种F1代的株高、千粒重、粒长、剑叶长和宽等形态性状表现出显著到极显著(p=0.01~0.05)的超高亲,F2代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超高亲分离,由此判定:矮秆小粒类型是由矮秆小粒材料遗传背景中的形态抑制隐性基因对半矮秆正常形态多效性隐性抑制的结果而不是矮秆小粒基因直接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方式是使其遗传背景中的半矮秆正常形态受到横向延展和纵向压缩从而变成粗壮矮缩的特殊形态类型.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用该机理能很好地解释其它矮秆小粒材料研究中出现的类似异常遗传表现.矮秆小粒材料的育种利用价值和方法包括从中发掘利用大粒、优质和高产基因与创造以矮秆小粒类型为亲本之一的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