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6):22-23
引起插核育珠严重死亡的病害主要有:病毒性蚌瘟病、水体污染、水体理化性状恶化和中毒性蚌病。  相似文献   

2.
张元培 《内陆水产》1993,(12):28-30
育珠蚌的病害,按病原性质,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者它因素引起的蚌病。  相似文献   

3.
卞伟 《内陆水产》2002,27(1):19-20
随着养蚌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伴之而来的蚌病日益严重,危害极大。尤其是蚌瘟病,发病传播迅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三角帆蚌死亡率高达65%~90%,甚至全部死亡,无一幸存。它能给养蚌育珠造成毁灭性打击,使珠农遭受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蚌的病害防治,不可麻痹大意。1蚌病的预防蚌病的预防应贯彻“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方法。预防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1改善生态环境所有蚌病都与生态环境有关,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育珠蚌能否健康、快速地生长…  相似文献   

4.
我在函授课本上看到这么一句话.用开口器轻轻插入母蚌的两壳之问.这句话.使我展开了联想.是否就告诉我只有母蚌才可育珠.而不能制片.只有雄蚌可以制片而不能育珠?  相似文献   

5.
一、蚌病概述育珠蚌的病害,按病原性质,可分为传染性蚌病、侵袭性蚌病和者它因素引起的蚌病。 (一)传染性蚌病凡是由病毒、细菌和某些具藻毒素藻类所引起的蚌病,均属传染性蚌病。传染性蚌病有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两种形式。单纯感染指的是该种蚌病只被一种病原所感染;而混合感染则是同时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病原体。传染性蛙病亦有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之分。  相似文献   

6.
1 育珠水体选择 育珠水体最少要2 000 m2以上,有微流水,水深2m以上,水太浅,育珠蚌易受底层硫化氢、氨和甲烷等有毒物质的影响。在珍珠生长旺期的5-10月,最好创造缓流条件。  相似文献   

7.
林刚  张宝明 《科学养鱼》2003,(12):22-22
由于有核珍珠的养殖周期短、见效快、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特点,所以我县养殖面积从2002年的8000亩一举发展到2003年的2万亩。现就具体技术总结如下:一、基本条件池塘面积在10~40亩为宜,水深1.5~2米,水质无污染,淤泥不超过20厘米,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二、育珠蚌的选择1.考虑蚌源育珠蚌一般都是自繁自育的,但由于发展迅猛,规模较大,所以还有大批三角蚌必须从外地购进。外地购蚌时就必须考虑到该地是否是蚌病区,这批蚌是否健康,是否曾经发过病,如果有过发病史那么这批蚌一定不能用。否则会将病菌带入养殖区而导致蚌病暴发。2.选择蚌质(1…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工养殖的淡水珍珠,如何提高质量,已成为当前淡水育珠的重要课题。我们从几年来的淡水养殖珍珠的生产实践认识到,人工育珠的质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育珠蚌的种类,暂养蚌的饲养管理,制片与插片技术,育珠蚌的饲养管理好环等都影响人工淡水珍珠的质量。现就以上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一、育珠蚌的种类淡水育珠蚌的种类,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圆背角无齿蚌,珍珠蚌,背瘤丽蚌等。一般来说,以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育成珠的质量比其他蚌的质量好,尤其是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9.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5):18-18
育珠水体最少要2000m^2以上,有微流水,水深2m以上,水太浅,育珠蚌易受底层硫化氢、氨和甲烷等有毒物质的影响。在珍珠生长旺期的5-10月,最好创造缓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江西省上高县从90年代末期开始养殖有核珍珠,目前养殖规模已发展到上万亩,现将有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养殖水面池塘面积一般在5亩以上,山塘小水库面积一般在20亩以上,水深要求在1.5m以上,水质无污染,水源充沛,进排水方便。二、亲蚌的选择1.选择自繁自养的三角帆蚌亲种,蚌龄2龄~4龄;外购天然三角帆蚌作亲种,一定要到现场进行观察了解,疫区蚌坚决不要,以免传染疫病。2.手术蚌的要求 一是制片蚌一般2龄,要求体质健壮,外套膜、边缘膜色白细嫩,闭壳肌强劲有力。二是插片蚌一般3龄~4龄,规格为壳长1…  相似文献   

11.
珍珠蚌通过手术作业后,通常须经2—3年的培育,才能育成合格的商品珍珠。要培育出高品位的优质珍珠,手术操作只是珍珠优质的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育成工作的好坏。一、优质珍珠养殖水域的非生物和生物环境育珠蚌只有生活在一个比较适合而又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蚌体才会生长良好。对育珠蚌来说,“适合而又稳定的环境”主要是由水域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所构成。 (一)优良育珠水域的非生物环境 1、水域的热力状况育珠蚌必须依靠太阳辐射形式的能量流来维持其生命,珍珠质沉积的速度亦随蚌的生活水温的升高而加快。所以育珠蚌珍珠质沉积量S,  相似文献   

12.
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养蚌育珠如同其它水产养殖,及时发现病情,经过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清不同疾病类型,针对相应的病原病因,给予切实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蚌病是可以治愈的。生产实践证明,先杀虫后杀菌和滤过豆浆药饵、内服外用相结合,是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中最为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1蚌病防治的水体施药1.1杀灭寄生虫:通过蚌病流行病学调查记录显示,除典型的寄生虫疾病外,更多的是寄生虫与细菌性病并发症。统计结果为,细菌性蚌病中约49.5%受寄生虫的危害。原虫和线虫是蚌病的主要寄生虫。目前商品渔药中的许多杀虫剂,只要使用浓度适当…  相似文献   

13.
老塘用三角帆蚌育珠,蚌病猖獗,病死蚌有的高达90%左右,且优质珠极少。这成了多年来严重困扰育珠户的老大难问题。然而,武进县洛阳镇的“培育珍珠状元”费国平,经过26年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法。 1990年,费国平见本镇陆家头鱼池用三角蚌育珠屡接屡死,便与该池原承包人联合承包,采用他的全新工艺,老塘育珠出现奇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挑选紫色三角帆蚌选育系作为育珠蚌和供片蚌,选择内壳色为深紫的外套膜,采用撕片法制作细胞小片,然后在珍珠生产过程中检测珍珠的生长状况,提前淘汰有尾珠和脱核珠,同时改善插核工艺,能够有效地提高正圆珍珠的比例,最后优先选择平均水深3~4米、总面积1000亩左右的外荡作为养殖场地,经过3年生产出紫色优质正圆的淡水有核珍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角帆蚌培育淡水珍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帆蚌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就我国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珍珠培育技术的研究和生产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三角帆蚌育珠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二)——淡水有核珍珠插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4):19-20
在人们尚未揭示珍珠形成的奥秘前.流行珍珠是“露滴成珠”、“日月的精华”和“鲛人的眼泪”等的说法。后来有人切开珍珠发现核心部分是砂粒等异物.如是便有“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13世纪左右.我国劳动人民发现贝类的外套膜分泌珍珠.并由此而培育了举世闻名的佛像珍珠。1806年.日本“珍珠之父”御木本幸吉氏.把外套膜成珠的机制和“异物刺激成珠”的推测相结合,在贝类软组织上先插植1颗异物(珍珠核),再往核上移植1块细胞小片,终于从15万只试验贝中.收获了1颗游离的有核珍珠.从而奠定了今日人工插核育珠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7):15-16
1.1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 圆球形有核珍珠的育珠周期根据插植珍珠核大小而定。5-6mm珠核,养殖1年即可采珠;7-8mm珠核,养殖1.5-2.0年采收,珍珠皮层厚可达0.8mm以上;9~10mm珠核一般要养殖2~3年。珍珠皮层可达1.0—1.5mm。珠核越大.珍珠皮层要求越厚,养殖周期越长。总体来说.珍珠皮层厚的有核珍珠,质量佳,价格高。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淡水珍珠优质、高产的主要技术经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最佳期是4—5月上旬;采用稻田流水泥养幼蚌;选当年1~ 幼蚌作手术蚌;培育珠蚌改吊养为笼养。并对育珠池的理化生物条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根芳 《科学养鱼》2004,(11):41-42
淡水珍珠市场行情和发展趋势淡水育珠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但尚未进入“微利时代”,养蚌育珠仍然是水产业中低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不过我们也要防患未然,使该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经过3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我国的淡水无核珍珠生产已逐步走向平稳、有序,群众更加理解珍珠质量和  相似文献   

20.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根芳 《科学养鱼》2004,(10):10-11
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亿-8亿只。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