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棉花双膜育苗技术是指在播种盖土后的苗床上先平铺1层地膜,然后再搭架覆盖薄膜,形成双膜覆盖,从而达到增温保湿的目的.该项技术是江苏省兴化市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最为成功的案例,为兴化市麦后移栽棉大面积推广及棉花产量大幅度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近2年大面积种植杂交抗虫棉奠定了基础.由于杂交抗虫棉种子价格较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播种时提倡1钵1粒,一改往常的1钵2~3粒,因而对棉花播种阶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稍有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出苗不齐,甚至不能出苗,影响棉花生产.从近2年大面积生产上看,90%以上的出苗不理想现象是由于播种操作失误引起的.因此,认真总结分析双膜育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操作失误,对该市的棉花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推广,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花枯黄萎病日趋严重,成为影响棉花生长的主要障碍因素,造成棉花大面积减产,轻则减产10%,重则减产30%~50%,且棉花品质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是提高单产并实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对棉花新品种、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综合调控技术、节水灌溉新技术等各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经过组织大面积推广,实现了大面积产皮棉2 34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促进了棉花大幅度大范围增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开拓农业机械化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膜植棉机械化行动、膜下滴灌精密播种、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农田残膜治理……回顾过去,我多次见证了科技创新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新疆实践1979年,新疆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种植棉花,但是人工作业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当时,新疆的棉花面积占全国的10.9%,总产占全国的4%,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  相似文献   

5.
2007年8月初,102团棉花发生了大面积的红叶茎枯病,发病率达30%,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6.
在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中,主要采取的集成技术有:新品种推广应用、棉花高标准节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管理技术、双膜覆盖技术和棉花虫害的防治措施等,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使得棉花大面积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按照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自治区农业厅从2001年开始,在全区推广100万亩棉花高密度亩产皮棉150公斤综合栽培技术.经过一年的实施,各地反映这项技术推动了棉花生产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实现了大面积棉花高产,棉花大面积亩产皮棉150公斤以上田块出现频率和最高产量均比以往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0年开始,玛纳斯县大力推广棉花机械采收技术,经过5年实践和改进,棉花机械采收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2016年棉花种植面积3.8万公顷,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2.3%,棉花采用机采种植模式3.6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4.7%。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缓解了拾花期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棉农负担,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一、品种选择选用早熟品种,株型较紧凑,最好是筒型;最低结铃部位(第1果枝)高度≥22厘米;棉花成熟期一致;棉花结铃性强、结铃分布均匀、纤维品质好、吐絮集中、吐絮后含絮力适中,有一定的抗风和抗冲撞能力。我县适合机采的品种主要是新陆早系列。推荐品  相似文献   

9.
杨军 《吉林农业》2012,(11):139
随着"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精准灌溉技术"等精准农业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实现棉花大面积高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依托。同时,棉花的质量越来越高,摆在棉农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种植出高产、优质的棉花,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就塔里木灌区棉花生产提出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棉花滴灌专用肥是专用于棉花滴灌施肥的肥料品种,水溶性好,随滴灌水施入土壤,可以根据棉花生育期需肥要求科学定量施肥,使棉花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以品种区试结果和示范推广的栽培研究为依据,阐述了鄂棉15的生育特点、高产的产量结构及农艺指标,从而论述了棉花“选用良种、两膜栽培、合理密植、巧肥精管、全程化调”为主要内容的“两高一优”栽培策略,建立了当前棉花大田生产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2.
棉花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春善  田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54-7056
通过对棉种SGK791在2003~2004年河南省棉花区试与2005年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皮棉产量的数学模型和最优数学模型,给出了每公顷皮棉产量的95%预测区间为(1449.4,1519)。结果表明,4个产量因素中,以每株铃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密度,衣分居第三位,铃重的作用最小;高产途径为合理密植、力争株铃、兼顾衣分、稳定铃重。  相似文献   

13.
盐碱地棉花双膜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5年进行的盐碱地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双膜覆盖可为棉花生育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条件,促棉早发效果显著。棉花播种期比地膜棉提前12天,最佳出叶期出叶率达71.2%,最佳现蕾期现蕾率达75.8%,伏桃和早秋桃占89%。试验期间亩产皮棉145.3~161.75kg,霜前花比地膜覆盖增加14.6%,亩增纯收益50.46元。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近20年来,新疆产棉区采取"促早栽培,向‘温’要棉;密植矮化,向‘光’要棉;水肥一体化,向‘水肥’要棉;农机农艺融合,向‘轻简化’要效益"的技术途径,通过机械代替人工大幅度减少人工投入,膜上精量播种免除放苗、定苗,合理密植配合化学调控实现简化整枝与集中收花,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关键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既保证了高产甚至超高产,又实现了轻简化,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简化的矛盾,使得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成为全国平均单产最高的优势棉花产区。展望未来,为保障棉花持续高产高效,今后新疆棉花栽培的技术途径须与时俱进,一方面由"向温、向水要产量、要效益",转变为"向光、向水肥一体化、向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高度融合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另一方面棉花栽培管理要改过去"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要通过棉田综合调控建立棉花高光效群体,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重视种子品质、提高播种质量,在"种"的环节多下功夫,减少管理环节,进一步节本增效;加强新疆棉花高效轻简化栽培的基础理论创新,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保山市潞江坝小粒咖啡优质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近几年来保山市潞江坝小粒咖啡种植现状,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总结小粒咖啡的优质丰产技术,包括品种选用、宜林地选择、合理密植、育苗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此外,还介绍了其鲜果采收和初加工技术,以为小粒咖啡的丰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品质棉主要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个通过种间杂交后代选育的棉花高品质系(种)与4个抗棉铃虫棉花品种(系),按3×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置24个F1组合.对杂种一代主要农艺、经济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籽、皮棉产量具有一定的中亲优势,竞争优势差,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铃重F1优势明显,无论中亲优势、超亲优势、竞争优势均有一定的正向优势,其遗传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效应;结铃数和衣分多表现为负优势,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结铃数无显性效应;h2B和h2N均以衣分最高,分别为74.5%和85.9%,皮棉产量其次,分别为60.2%和70.2%,结铃数最低,均为 13.1%;纤维品质性状优势明显,尤以竞争优势表现突出,其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棉花种植模式、管理方法及一些配套技术措施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总结出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为今后棉花再创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棉花高密度种植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棉花3种高密度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密度棉花个体及群体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发育减弱,而群体的生长发育则以株距加密(26.1×104株/hm2)的模式最强,表现群体结铃数多、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中,棉株中下部铃占总产的85;以上,而棉株内围铃占总产的90;.认为在进行棉花高密度栽培生产时,应选用株型紧凑的Ⅰ、Ⅱ类分枝型品种,中等肥力田,采用株距加密(理论株数26.1×104株/hm2)的模式种植,促进中下部多结铃,实现更加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索棉花栽培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该研究以转基因抗虫棉FZ-1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棉花生育特性、棉铃发育和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为300和375kg/hm2时,皮棉产量与225kg/hm2施氮量相比分别增加了28.46%和18.73%。当施氮量由225kg/hm2增加到300kg/hm2时,单株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显著增加。然而当施氮量继续增加至375kg/hm2时,皮棉产量的增幅明显下降。改善棉花生育特性和棉铃发育、提高皮棉产量的最佳施氮量为300kg/hm2。[结论]合理施氮是促进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确保其高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氮过量造成的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为优质棉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完善的施氮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关乎中国2 000万棉农的利益。产量是棉花种植收益的基础,因此,在其他性状综合发展的前提下,高产是棉花品种培育的最重要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9倍之多,其中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为棉花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日渐狭窄,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缓慢,严重阻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包含的4个主要组成成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单株铃数和衣分的增加在中国棉花高产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产量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在加强重点性状改良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性状及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析在中国高产育种中起重要作用的途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引种在建国初期对于中国棉花产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替代了中国原有的产量低、品质差的亚洲棉品种,促进了中国自主育种的发展;通过传统育种先后培育出早熟的中棉所16、丰产的鲁棉1号和抗病丰产的中棉所12等品种,推动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杂种优势利用,中国培育了一大批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杂交品种,例如中棉所29曾经占中国长江流域杂交棉种植面积的50%左右;加强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利用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多个稳定产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契机,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石远321和鲁棉研28等的育成使中国棉花产量稳中有升,但是目前针对产量性状改良的基因较少,还需加强对于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加快发展转基因高产育种。目前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但中国地少人多,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需继续挖掘棉花产量潜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收集种植资源,注重种质资源的创新;加强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简化制种技术和成本,推动简化制种的优异杂交种的培育;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掘全基因范围内的高产相关基因,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通过聚合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早熟以及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