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冀北高原作物耗水特性与倒茬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冀北高原栗钙土农田主要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倒茬效应。结果表明 ,春小麦、莜麦、豌豆、亚麻与马铃薯等作物间生长季农田耗水量差异不大 ,而不同作物与茬口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前者变化在 1.34 7~ 11.177kg· ha- 1· mm- 1 ,后者相差 11.44 %~ 46 .6 6 %。本文以土地当量比 (L ER)为指标 ,定量评价了轮作倒茬的综合生物学效果 ,并进一步分析了 2~ 4年轮作周期下的高 L ER值作物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科学》2000,34(6):51-55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冀北高原栗钙土农田主要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倒茬效应。结果表明 ,春小麦、莜麦、豌豆、亚麻与马铃薯等作物间生长季农田耗水量差异不大 ,而不同作物与茬口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前者变化在 1.34 7~ 11.177kg· ha- 1· mm- 1 ,后者相差 11.44 %~ 46 .6 6 %。本文以土地当量比 (L ER)为指标 ,定量评价了轮作倒茬的综合生物学效果 ,并进一步分析了 2~ 4年轮作周期下的高 L ER值作物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农牧交错带研究了向日葵与马铃薯、向日葵与蚕豆2种间作模式下作物的水分吸收和利用特征,以向日葵、马铃薯、蚕豆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间作作物生育期内0~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作物产量。量化了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水分当量比(WER)、农田蒸散量(ET)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结果表明: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和向日葵与蚕豆间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间作优势,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有优势。间作种植可增加作物耗水量,能使作物利用深层水分,对耗水量大的作物有优势。向日葵与豆科和非豆科作物间作均可有效提高高秆作物向日葵的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向日葵提高了27. 1%~28. 8%,向日葵与蚕豆间作比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更具有水分利用优势。  相似文献   

4.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的耗水特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夏播覆膜(XBFM)、夏播露地(XBLD)、麦田套种(MT)和麦田套种露地(对照,MT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的耗水特点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的耗水量不同,当生育期的降水量相同时,耗水量与土壤贮水消耗量呈正比,降水耗水量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耗水量百分率呈反比。春播覆膜处理的荚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土壤贮水利用效率均最高,麦田套种最低;夏播覆膜与夏播露地相比,降水利用效率高;麦田套种露地与麦田套种相比,土壤贮水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5.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对不同覆膜方式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定位观测,并观测了谷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结合作物产量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降水后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沟内有较好的集水作用,水分可以储备在垄下部位,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微集水种植技术在生育期间有集水保墒作用,季末土壤供水能力明显改善。冬闲田处理秋平膜与秋垄沟播前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24.9、7.1 mm,且增产效果显著。覆膜处理的谷子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和农田水分得到高效开发利用。作物各个生育时期以微集水种植技术的集水保墒效果最佳、生育期耗水量较低,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砖窑沟流域糜子农田水分平衡及其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定位观测,探讨了砖窑沟流域土壤贮水供水基本性质、糜子耗水规律与水分供需平衡及其调节措施。结果表明,当地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供水功能。糜子耗水量随产量提高而增加,亩产115kg 的耗水量为254mm,亩产233kg 的耗水量为301mm,其中苗期耗水约占10%,分蘖期约21%,拔节期35%,抽穗成熟期为34%左右。总降水能满足糜子耗水要求,土壤供水起到年度及阶段调节作用。增加肥料投入,合理耕作,适当调整播期与密度是合理调节利用土壤水分,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黄淮海地区是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农业生产中旱涝频繁发生,同时还存在土壤紧实、耕层变浅和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区的粮食生产。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两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优化黄淮海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无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深松+无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以及二者交互对冬小麦-夏玉米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农田耗水量、土壤贮水消耗量、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主要降低了2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和周年总农田耗水量,提高了0-1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同时降低了休闲期无效农田耗水量。此外,深耕和深松还降低了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但深耕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深松则相反。秸秆还田也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冬小麦农田耗水量,降低夏玉米和休闲期农田耗水量,增加冬小麦的株间蒸发量,降低夏玉米的株间蒸发量。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和深松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0.7%和9.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8.8%和6.3%。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提高了6.3%和7.6%。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深耕+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周年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3.3%和2.4%,冬小麦-夏玉米的农田耗水量分别提高了4.2%和3.3%,休闲期的农田耗水量分别降低了7.0%和9.9%,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8.0%和19.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9%和15.1%。【结论】在几种耕作模式中,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的周年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深耕或深松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或深耕是黄淮海地区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冀西北半干旱区作物与茬口的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冀西北坝上半干旱区水源匮乏、土地瘠薄、作物低产的现状,采用交叉式种植方法,设置区域5种主栽作物的倒茬定位试验,比较不同作物及其茬口对0~80cm土体耗水的影响,以为水分平衡的作物配置方式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莜麦(Avena sativa)、甜菜(Beta vulgaris)田呈耗亏土体贮水趋势,且对40cm以下土壤贮水消耗明显;蚕豆(Vicia faba)田累积土体贮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玉米(Zea mays)田耗水量介于两者之间。甜菜、莜麦生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最高,蚕豆最低。适宜的倒茬方式其生长季作物WUE是连作莜麦、甜菜和马铃薯的1.96~3.00倍,是连作蚕豆、玉米的1.11~1.13倍。利用作物间耗水特性差异进行茬口适应种植,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坝上半干旱区农田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宽幅播种条件下不同基本苗密度处理的小麦全生育期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特性,明确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最佳基本苗密度。于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4个基本苗密度处理,即每公顷密度90万株(D1)、180万株(D2)、270万株(D3)、360万株(D4),测定其小麦生育期间各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小麦耗水来源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各生育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日耗水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土壤贮水消耗量及总耗水量均为D4 D3 D2、D1,140~160、160~180、18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D2处理显著高于D1、D3、D4。②拔节至开花期的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D2处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日耗水量D2处理与D3、D4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③土壤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D2处理均显著高于D1、D3和D4。表明,在宽幅播种条件下,每公顷密度180万株的D2处理是降低小麦农田总耗水量、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基本苗密度。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要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初步辨识了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研究框架与关键科学命题。当前,要遵循农田水分适度开发的思想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生态,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几种方法的适宜条件,并提出了县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中的值得注意的几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一椭圆轨迹,系统演化经历低级共生、协调发展、极限发展、再生发展4个阶段以广州市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耦合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较大,最近几年处于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表现为一条抛物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阶段1994年以前,耦合度处于下降状态,1994年以后,耦舍度处于上升状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最佳耦合状态,最近几年耦合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理想值指标推算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采用集约度分值法对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甘肃永靖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76.48%,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中度集约到高效集约利用的过渡期.内部各要素不协调是制约该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简要介绍土地利用规划发展历程基础上,提出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出对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新思考。研究表明,作者提出的规划修编新思考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沙生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和对水分、光能利用效率,以沙坡头地区3种常见的典型沙生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木蓼(Atraphaxis bracteata)为研究对象,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E),并分析各自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光能利用效率(LUE).结果表明,3种沙生植物的Pn日变化曲线都是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E日变化曲线,柠条呈单峰型,油蒿和沙木蓼呈双峰型.柠条和油蒿的WUE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而沙木蓼的WUE日变化比较平缓.LUE日变化曲线,柠条和油蒿都是倒抛物线型,早晨和傍晚较高,而沙木蓼的LUE曲线呈平缓型.说明沙木蓼和柠条、油蒿的生存策略不同,沙木蓼是高耗水植物,依靠强烈的蒸腾作用避免高温的伤害,使得光合作用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柠条和油蒿比沙木蓼更能适应沙区的干旱环境,是恢复植被、防风固沙的优良物种.  相似文献   

16.
17.
李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805-17807,17810
基于土地利用美学的视角,分别对耕地、林地、草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7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审美价值的实现进行探索,以期为土地利用决策和管理提供美学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综合叙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20多年来的研究进展,总结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并展望了未来土地变化科学研究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土地变化科学研究。土地变化科学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研究、驱动力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是驱动力因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方法的交叉性,已从数量模拟研究转向空间模拟研究,从单方法模拟研究转向多种方法结合的模拟研究,从生物物理驱动力的建模方式转向生物物理驱动力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相结合的建模方式。未来的土地变化研究要加强精度的要求,促进土地变化科学的发展,同时其研究成果能真正引导土地利用规划。参46  相似文献   

19.
By measuring the quantity and ways in which antimicrobials are used, and reviewing different technic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ing antimicrobial use at farm level,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in knowledge gaps in antimicrobial use in food animal production and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The review reveals that antimicrobial use in food animals exhibit strong regional and species differences, and there are still large information gaps concern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antimicrobial us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nimal health (includ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imal health improvement,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ts relevant to animal diseases, and potential technological alternatives or alternative systems all have an impact on antimicrobial use on the farm. There is a clear need to resolve the data gap by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use and develop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better understand farmer behaviors under different techni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使用调查——以山东省沂水县孟母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使用中普遍存在"一户多宅"、"私下流转"、"宅基地有偿使用"等一系列现象,提出在农村宅基地使用中应逐步开展登记发证工作,逐步实施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完善宅基地流转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