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为在高产旱粮作物区改变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收入,1976年以来,以井灌区大封公社为基点,对麦茬水稻旱种进行了连续7年的试验、示范工作.初步总结出了麦茬水稻早种的栽培经验.1982年共示范450亩麦茬水稻旱种,平均单产达664斤.其中50亩郑州早粳亩产696.7斤,45亩黎优57,亩产823.1斤.1.5亩地膜覆盖亩产889斤.稻麦两熟,年亩产1500斤以上.从而在旱粮区走出了一条发展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等镇乡该模式播种面积有133余公顷,在稳定了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地膜豆角平均667米^2产1750千克,效益3000元左右;玉米667米^2产500千克左右,效益600元左右;棉花667米^2产籽棉300多千克,效益2000元左右。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5.
<正>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等镇乡该模式播种面积有133余公顷,在稳定了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地膜豆角平均667米2产1750千克,效益3000元左右;玉米667米2产500千克左右,效益600元左右;棉花667米2产籽棉300多  相似文献   

6.
对移栽地膜棉和移栽棉的土壤物理性状、根系活力,花芽分化特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叶面积变化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地膜棉覆膜能增加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相对稳定性,降低土壤容重;花芽分化期提前3d,花芽分化强度较移栽棉每日每株高0.5个;移栽地膜棉比移栽棉皮株单产增32.4%,达极显著水平,10月20日前收花量高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正> 1 做好“三冬” “三冬”即冬施、冬耕、冬灌。冬耕有利于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水保肥能力。结合冬耕,每亩(1亩=66平方米)施入有机肥3000公斤,碳酸氢铵35公斤或尿素15公斤,这对于提高盐碱地的土壤肥力至关重要。冬耕后的棉田及时冬灌,冬灌有  相似文献   

8.
移栽地膜棉播种早,出苗早,发棵快,果节多,有效开花结铃期长,但前期容易疯长,后期容易早衰,针对这些特点及生产实际,提出了一整套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规范,为江汉平原棉区及生态型相近的长江流域棉区推广应用移栽地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正>南优106(审定名冀丰106)是由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最新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2004年、2005年我站从南京红太阳种业集团引进示范种植。通过两年的试种,显示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等特点,深得示范区棉农的认可。一、种植表现1.产量高丰产性好。2004年在5个品种的对比试验中平均每公顷  相似文献   

10.
朱刚 《农技服务》2009,26(12):16-17
阐述了黄淮地区麦棉两熟栽培模式的产量与品质目标,并从品种选择、配套方式、规范育苗、合理密度、整地施底肥、覆揭膜、肥水管理、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该地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唐山市丰润区李钊庄等镇地膜豆角-夏玉米-棉花两年三熟栽培模式播种面积有2万余亩,在稳定了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地膜豆角平均亩产1750公斤,效益3000元左右;玉米亩产500公斤左右,效益600元左右;棉花亩产籽棉300多公斤,效益2000元左右。三茬合计亩效益5600元,平均年亩效益2800元。其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根据1990年调查,河北、山东、河南三个省植棉面积近4700万亩,其中:麦棉两熟面积2380万亩,占棉田面积的50%以上。目前,棉区麦棉两熟栽培技术已初步配套。麦棉产量有所提高,前作小麦亩产均在300公斤以上,并已取得麦棉两熟栽培的技术经验,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套种配置不合理。一般麦套春棉预留棉花空档大窄,如三一式预留棉花空档不足50厘米,三二式和四二式相对更窄,并难以实行麦棉高低垄分厢种植。而麦套夏棉三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正> 棉蒜复合栽培就是利用不同生育习性而实行科学套裁、优化耕作的一种新的立体种植结构。因棉花喜温好光、耐旱怕渍,适应高温季节生长;而大蒜性喜冷凉、喜湿怕旱、耐荫耐寒,适应冷凉季节栽培。实行合理间套,即可充分利用其生态互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 棉花是我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一个时期我县棉花生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积不稳,单产水平低.当前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争地矛盾又日益突出.而可耕地只会减少,不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这个矛盾,除认真抓好春棉外,唯一的途径是要积极发展两熟接茬棉(以下简称两熟棉).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