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绵羊受胎率的研究——同期发情试验(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6只绵羊(海西26只,海南20只)经P+PMSG和62只绵羊(海西30只,海南32只)经PMSG处理后,1 ̄5d内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75.5%,(海西79.90%,海南75.00%)和56.56%(海西60.00%,海南53.13%),且P+PMSG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10d内的同期发情率为95.75%(海西96.15%,海南95.00%)和96.66%(海西93.33,海南  相似文献   

2.
设(年初头数+年末头数)÷2×365为理论饲养头日,a、b分别为补充率和更新率,c_2、d_1分别为下半年补充比和上半年更新比,实际饲养头日(G)与理论饲养头日(N)的差距[S=(G-N)÷N]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当a=b、c_2=d_1时,S=0.5_a-2c_2=0.5b-bd_1;当a≠b、c_2≠d_1时,S=[0.5(a+b)-acw-ac_2-bd_1]÷(2-a-b)。实际饲养头日可按以下公式计算:G=N±SN。  相似文献   

3.
增加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集团蛾数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农村原蚕区不断扩大 ,蚕种检验批增多的情况下 ,研究在不影响检种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检种工作量的抽样检查方法十分必要。提出了在家蚕微粒子病母蛾集团检查中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 ,以及增加集团母蛾数 ,减少镜检次数的设想。通过接收概率和平均检查次数的计算、计算机模拟、实际检查操作 ,以及与现行方法的比较 ,证明了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的适用性 ,同时也表明集团母蛾数为 6 0蛾的抽样方案与现行集团母蛾数为 30蛾的抽样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基本相同 ,而平均检查次数大大减少 ,从而证明了其可行性。在检验错误较多情况下 ,这种方法的风险也较大 ,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概率统计方法论证了当批毒率大于0.5%时,一镜检集团中,一蛾以上有毒率概率,将随着批毒率的增大而增大,因而实际检出毒率数将低于理论毒率数,但由于实际检出带毒蛾数远大于不合格带毒蛾数,所以仍不会将不合格蚕种错判为合格蚕种.  相似文献   

5.
利用通径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群三、四、五世代11月龄粗毛率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发现5、8、11月龄粗毛率分别为10.73±1.33%、12.56±1.75%、13.05±2.07%,相互呈中等以上正相关;5、8月龄粗毛率与相应的体重、产毛量呈弱负相关(P<0.05);11月龄粗毛率与相应的体重、产毛量相关不显著(P>0.05);直接影响11月龄毛率最大的性状是8月龄粗毛率,其相关和通径系数较高(r(yx6)=0.7034,P(yx6)=0.),其次为5月龄产毛量和粗毛率,其他性状影响较小。因此,选育粗毛型长毛兔应以8月龄粗毛率为主要选种依据。  相似文献   

6.
药物代谢动力学猪链球菌病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研制适于猪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传染病模型,取长白×杜洛克杂种猪16头(体重32.0±0.7kg),每猪皮下接种纯净猪链球菌(C74-41型)12.5亿个活菌,复制出典型的亚急性型猪链球菌病。动物经感染后1d体温持续升高1.5~2.0℃。血浆总蛋白含量开始持续降低(P<0.01),血清肌酐浓度则开始升高(P<0.05)。感染后2.5d,磺溴酞的消除半衰期和给药后15min的滞留率均下降(P<0.  相似文献   

7.
给怀孕奶牛用棉酚含量为0.4%的棉籽饼每天0.5kg饲喂35d,对胎儿生长发育产生广泛影响。在开始饲喂95d内流产率为12.9%(24/186),在46d内流产率为9.1%917/186)。中毒奶牛所产的犊牛平均怀孕期为275.75±5.21d(n=140),平均初生重为35.27±5.23kg(n=140),分别比前后两年平均怀孕期缩短2 ̄3d和平均初生重降低3.70kg。活产母犊到6月齿时因死  相似文献   

8.
应用125I固相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2头鲁西母黄牛产后期血浆孕酮(P4)的变化作了测定,以监测黄牛产后卵巢机能。结果表明,产后(13.6±4.4)d以前,母牛血浆P4浓度仍处于基础水平〔(0.34±0.04)~(0.55±0.06)μg/L〕,随后,P4开始升高,出现卵巢活动。代表卵巢活动的P4曲线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产后(10.6±3.9)d后,曲线呈现3个正常的黄体周期;Ⅱ型,产后(13.6±4.4)d后,首先出现1个8.5d左右的短黄体周期,接着出现2个正常的黄体周期;Ⅲ型,于产后(12.5±3.9)d后,先出现1个正常的黄体周期,继之出现1个短黄体周期和1个正常黄体期;Ⅳ型,产后(12.5±2.5)d后,出现不规则的黄体周期中,最低P4水平为(0.45±0.15)~(0.60±0.38)μg/L,最高浓度为(2.65±1.95)~(4.17±2.35)μg/L。试验表明,每隔4d测定1次血浆P4浓度,可准确地判定母牛的发情周期  相似文献   

9.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枫泾(FJ)和长白(L)青年母猪妊娠28d左右外周血清和胎儿羊水、尿囊液中硫酸雌酮(E1S)的含量;观察了两品种母猪胚胎存活数。结果,FJ和L母猪血清、胎儿羊水及尿囊液中E1S含量(μg/L)分别为5.3±0.99、8.0±1.0、38.0±6.7和3.6±0.46、5.6±0.99、61.4±11.7,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两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尿囊液E1S含量极显著高于羊水和母体血清含量(P<0.01);胚胎存活数(个),FJ和L分别为14.5±1.3和10.4±1.3;血清E1S浓度与其胚胎存活数呈正相关:rFJ=0.7426(P<0.01),rL=0.4747(P<0.05)。上述结果表明,母猪妊娠早期孕体雌激素代谢功能很强,且以E1S形式存在于血清和胎水中。母猪血清E1S浓度不仅反映早期孕体分泌雌激素的功能,而且是预测早期胚胎存活数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陈钦培 《蚕桑通报》1996,27(2):32-33
浙江省蚕种微粒子病集团母蛾检查抽样方法,自从1989年实施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本文就杭州检种室的资料作如下统计分析.一、以日为段分段袋蛾的优点制种批从10万蛾扩展到40万蛾后,对有毒场和新办场(村)实行每制种批按发蛾制种日分段袋蛾,以段制种母蛾数作为抽样和集团检查的总体,而无毒场则以制种批作为集团母蛾检查的总体.其优点有如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柞蚕微粒子病病原研究续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杰  问锦曾 《蚕业科学》1994,20(3):161-165
对辽宁柞蚕的第3、4种微孢子虫的光镜和电镜观察以及寄生习性的研究结果确定:其一为链孢变形孢虫新种,另一为讷卡变形孢虫,后者在柞蚕上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2.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从抽样检查原理谈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检查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潘沈元  彭会  李爱玲 《蚕业科学》2003,29(3):281-285
在蚕种生产和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过程中 ,部分蚕种生产者和蚕种检验者由于对抽样检查的原理和现行的抽样检查方案不甚理解而擅自调整抽样方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 ,通过介绍计数抽样检查的接收概率、抽样特征曲线和两类风险 ,对蚕种生产上减少袋蛾数量 ,调整抽样方案和以样本毒率判断蚕种是否合格等错误观点做了分析和讨论 ,指出了这些做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年来集团抽样检查接收概率函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在信赖度的估算、集团检出率的考虑和样本量大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品卵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检查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改进方案。新方案考虑了集团检出率、样本的代表性等问题,通过增加检验集团内的个体数减少了检验工作量,使消费者风险和生产者风险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用PCR法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生产应用,对带毒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DNA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蚕卵经30%KOH、27℃预处理后抽提的核酸能满足PCR检测对DNA质量的要求。以该方法抽提的DNA为模板,进行蚕卵集团检测,结果10~100粒蚕卵中混有1粒“有毒”卵,即能用PCR的方法检测出。“1/100”“有毒”卵的检出概率约为80%。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蛾不同制种日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4个原种带毒批微粒子病母蛾在不同制种日之间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72 4 6 %的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 ;2 7 5 4 %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制种首、末日带毒蛾数的多少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时 ,应采取逐日分层抽样方法 ,以提高送检样本对全批毒率的代表性。如果有选择地在某一天袋蛾 ,不仅不能正确反应该批的微毒情况 ,反而可能使检验样本的毒率增高 ,造成合格蚕种的误淘汰 ;也有可能造成检验样本的毒率降低 ,导致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 4 0年来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规律性及广东省近1 0多年来杂交种微粒子病的流行情况。研究发现广东家蚕微粒子病在 80年代后的 1 0多年间 ,微粒子病发生出现较大的反复 ,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 80年代以前的水平。 80年代后的微粒子病发生流行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广东省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流行的频率与原种基本接近 ,但原种微粒子病流行和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趋势正好相反。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有气候、地理方面的 ,也有经济和人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关键年法分析家蚕原种微粒子病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 195 7~ 1997年原种微粒子病的发病率和相应年份的年均气温 ,利用统计假设检验法初步分析了原种微粒子病发生的关键年 (峰谷年 )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发现年平均气温对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峰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而低谷年前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微粒子病发病率偏高 ,平均气温亦显著偏高 ,可见气温是造成 10多年来原种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之一。关键年法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结果与生产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