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一种病原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病毒球状、无囊膜,大小为55nm左右,病毒核酸有12个基因组片段,为3/3/6型,总分子量20kb左右。推测病毒核酸为RNA,初步确定为呼肠孤病毒样病毒(Reovirus-like Virus)。实验提示该病毒对温度有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3.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宏  杨万喜 《水产科学》2000,19(4):27-29
综述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研究进展,提出该病可能是由多病原引起,并展望了“颤抖病”的研究及防治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5.
以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组织浓缩液为材料,比较了差速离心结合PEG盐析法(方法1)、葡聚糖柱层析法(方法2)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方法3)三种方法分离提纯病毒的效果,对提纯病毒进行紫外吸收测定及电镜检查等。结果表明:方法3是用于分子生物学等深入研究该病的比较理想的提纯方法;而方法1所得病毒浓缩液虽纯度不及方法3,但基本可以满足一般研究的要求,且对仪器及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方法2则介乎方法1与方法3之间。故可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室条件选择适合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毒提纯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为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近年来蓬勃发展,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养殖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养殖生产的主要因素。1994年在江苏养殖成蟹池塘首次发现了河蟹“颤抖病”,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扩大到上海、福建、江西、浙江以及辽宁等地,几乎覆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和安徽地区患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器官和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类立克次体(Richettsia-like Organisms,RLOs)广泛寄生于病蟹各器官和组织中。它们特异性地寄生于病蟹各器官的肌肉和结缔组织以及血细胞中,血淋巴中的小颗粒细胞是类立克次体的主要繁殖场所和传播载体。类立克次体对病蟹机体的结缔组织的广泛侵入,以及对胸神经节及神经与肌肉的接头-运动终板的侵染正是颤抖病症状(不食、肌无力、肢体阵发性颤抖)的病理结构基础。本研究旨在探讨RLOs与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关系,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腹水病病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六安地区患腹水病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rsinensi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X4菌株),经API/ATB半自动化鉴定和分子遗传学鉴定,确定为拟态弧菌(V mimicus)。应用PCR技术、电镜技术、组织细胞模型和动物实验对该菌的毒素共调菌毛(ToxinCoregulatedPilus,TCP)、外毒素和内毒素等毒力因子研究的结果表明,HX4菌株为TCP+株,在pH6 7定居因子培养基中,30℃需氧培养条件下可较好表达TCP;TCP+菌对肠管的黏附率为(32 19±0 14)%、对HEp 2细胞的黏附菌数为16 03±4 66、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力(LD50)为2 08×106CFU·mL-1,均显著高于TCP-菌,其相应值分别为(0 52±0 06)%、6 8±2 06和2 09×107CFU·mL-1;外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TCID500 25μg)、肠毒性(皮肤蓝斑直径15mm)和中华绒螯蟹致死性(LD501 40μg),而内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基本无致病性。由此可见,TCP和外毒素是拟态弧菌HX4菌株的2种重要毒力因子,在细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霆  毕可然  王文 《水产科学》2007,26(10):551-553
提取人工分离、培养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的基因组DNA,并进行梯度稀释作为PCR模板,根据GenBank已有螺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出套式PCR外部引物,将螺原体特异性引物作为内部引物,利用套式PCR对梯度稀释的模板进行扩增,得到271 bp产物,对照已有的一步PCR检测法,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最小检测达15.5 fg数量级螺原体DNA,从而建立更为灵敏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药物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高锰酸钾、五倍子、黄连、黄柏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螺原体对清塘剂茶籽饼、杀菌驱虫药硫酸铜、消毒剂次氯酸钙、中草药黄连、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更为敏感,其中克螺威1号为最敏感药物,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为0.16 mg/L,MBC为2.5 mg/L。对克螺威1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颤抖病治疗试验表明,克螺威1号的96 h LD50为1106.62 mg/kg,安全使用量为110.66 mg/kg。用其治疗人工诱发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克螺威1号具有显著效果(P<0.05),随后在10个被确诊为螺原体引发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在6个养殖场治疗有效,而在其他4个养殖场治疗无效,治疗试验效果不一,用克螺威1号治疗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具有较好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做大面积长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1.
河蟹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指因病原侵袭导致河蟹神经与肌肉传导系统损伤,以肢体颤抖、瘫痪甚至死亡为特征疾病的统称。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不清,主流报道病原有病毒和螺原体。此外,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环境毒害物质也可引起河蟹肝胰腺等器官损坏,进而损伤河蟹神经与肌肉传导系统,使河蟹发生肢体颤抖、瘫痪、死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导致抱卵蟹大批死亡的主要疾病-寄生性纤毛虫病,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河蟹抱卵亲体的饲养与培育中往往发生大批死亡现象,导致生产无法按计划进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首次报道抱卵蟹的主要疾病——拟阿脑虫寄生性疾病,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河蟹“抖抖病”是对二龄蟹危害极大的常见病。该病正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养蟹地流行并逐步蔓延。据调查,在流行区发病率为30%~80%,死亡率10%~100%;流行季节4~10月,其中8~9月是流行高峰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不良,病原体以弧菌为主,不排除病毒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的受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年来作者等对中华绒螯蟹雌雄两性配子以及受精的研究成果。成熟卵无受精孔;精子在卵的任何部位均可穿入卵内。精子在顶体的作用下进入卵内,虽多精着卵、数精入卵,但单精受精。  相似文献   

16.
陈国贤 《水利渔业》2005,25(2):30-32,85
无公害河蟹质量要求分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从扣蟹培育、池塘养殖和围栏养殖方面详细论述了无公害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华绒螯蟹在欧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中华绒螯蟹侵移欧洲的过程,介绍了该种群目前在欧洲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